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德彬 《船山学刊》2000,(4):101-107
甲、问题缘起大约成书于中唐的《坛经》敦煌本,是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坛经》的最古本。见载于敦煌本《坛经》的慧能心偈有两首。其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其二:“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自《坛经》第二古本北宋惠昕本开始,敦煌本《坛经》所载慧能心偈两首即被合并成一首,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这样,慧能南禅心偈在数量上便有了三首,在形式上便有了两种情形,即:敦煌本“两偈并存”和惠昕本“两偈合一”。与神秀北禅心偈一首相比…  相似文献   

2.
柳倩月 《船山学刊》2012,(4):153-158
运用口头诗学的相关理论,将《坛经》置于悠久深广的口头传统中,对敦煌本《坛经》重“言说”甚于“文字”的倾向及“言下大悟”的禅宗顿教心法进行分析,揭示了《坛经》作为语录体禅籍的口传特点。并通过比较《坛经》敦煌本与惠昕本、契嵩本、宗宝本的主要差异,以说明《坛经》的演变是由集体共同完成的,明确了《坛经》作为口传法宝的基本性质。关于口头传统影响于《坛经》的研究,在经典研究方面具有突出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陈卫星 《江淮论坛》2009,(1):155-157,179
《坛经》是中国佛教的重要经典,不仅全面反映了六祖惠能的禅宗思想,而且比较真实地记录了惠能人佛门、得真传,以及广弘佛法的经过。然《坛经》“五祖自送能于九江驿”的记载,颇多疑义,多以为作伪而成。但是从九江和的黄梅历史沿革来看,唐代的所谓“九江驿”可能并不在江南而在江北,即今天湖北的黄梅县境内;《坛经》演变史上最早的古本之一《曹溪大师别传》的相关记载,亦可证实这一点。以“五祖自送能于九江驿”的记载来证明《坛经》及相关史料的真伪,不足为据。  相似文献   

4.
自敦煌写卷面世,敦煌本<坛经>颇受重视,主流意见认为敦煌本<坛经>是最早文献,通行本<坛经>是对敦煌本<坛经>的改篡,二者是一源关系.通过对神秀、慧能"呈心偈"的分析,本文认为:通行本<坛经>以慧能一首"呈心偈"为特征,其思想契合迭摩以来的<楞伽经>传统,属于"心性不二见",主要流传于汉地中原和日本、韩国;敦煌本<坛经>以慧能两首"呈心偈"为特征,神秀的"呈心偈"代表了涅槃佛性思想,属于"心上安性的二见"思想,主要流行于敦煌、西夏、吐蕃等地.因此,就文本差异、思想倾向、流传地域等来看,可能存在着两个<坛经>传承系统.敦煌本<坛经>与通行本<坛经>属于二源关系.  相似文献   

5.
释南禅三偈     
甲、问题缘起 胡适曾经以历史学家的冷静眼光判定:慧能自呈心偈与神秀斗法,并非真实的历史事实,而是慧能弟子精心编造的传奇故事。这对我们浪漫的好奇心,不能不说是一个严重的挫伤。大失所望之后我们开始理智地考虑:慧能故事的编造者既在编造慧能,更在编造他们自己;黄梅东山比试心偈的虚假故事背后,隐含的是慧能岭南弟子与神秀京城高足生死较量的历史真实;神秀所作心偈与其说是神秀北禅的思想,勿宁说是慧能南禅“所了解的”神秀北禅的思想;慧能所作心偈与其说是慧能的思想,勿宁说是慧能弟子“所了解的”慧能的思想,与其说是慧能一个人的思想,勿宁说是慧能整个南禅的思想,是慧能整个南禅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思想。明见于此,在本文,“慧能心偈”与“南禅心偈”,大体上是作为同一概念使用的。 大约成书于中唐的《坛经》敦煌本,是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坛经》的最古本。见载于敦煌本《坛经》的慧能心偈有两首。其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其二:“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自《坛经》第二古本北宋惠昕本开始,敦煌本《坛经》所载慧能心偈两首即被合并成一首,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这样,慧  相似文献   

6.
敦煌《坛经》写本可信度高,俗字数量大。而其中的代用字为我们研究晚唐五代西北方音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本文将写本中的代用字进行了整理和归类,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7.
自由是中西思想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坛经》认为,人的本心、本性原本自由,因为他秉承了自由的佛心、佛性。但在现实世界中,人的本心、本性却容易遭到污染和遮蔽,从而产生了不自由,所以我们要重获自由就需要通过否定去除遮蔽,让本心、本性显现,即得自由。对《坛经》而言,这种自由是一种敞开的自由、现实的自由、全面的自由,它让人成为了人,让物成为了物,也让禅宗从宗教走向审美。所以,禅宗所揭示的是自由的本性。  相似文献   

8.
《坛经》三十六对法,不仅直接影响了偈颂等禅诗诗理的形成,同时也影响了唐代的文人诗,使禅学意味浓厚的禅意诗大量涌现,并被王维等人引入山水诗的创作中,开拓了诗的意境与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9.
<坛经>有着一个完整的禅学体系,大体上可以分析为自性论、自度论、无念论、顿悟论、境界论等环节或要素.这些环节或要素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和心性修行上一脉相通的内在脉络.<坛经>从自性是佛出发,强调众生须自悟自度,并教以无念法门,经由顿悟而最后回归本源自性,此即<坛经>禅学体系逻辑上的圆圈,也是心性修行上体用一如的圆满表现.  相似文献   

10.
《坛经》是我国佛教思想史上第一部由中国僧人惠能撰述的佛教典籍。惠能在《坛经》中将传统佛教的真如佛变为心性佛,将传统佛教的佛度师度变为注重自性自度,将传统佛教强调修禅静坐变为注重道由心悟,将传统佛教强调经教变为注重不立文字,将传统佛教强调出世间求解脱变为注重世间求解脱等重要思想,对中国古代的书法、绘画和雕塑艺术,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朱学东 《云梦学刊》2003,24(1):80-83
集录禅宗顿教创始者六祖慧能言行的《坛经》的禅学理论蕴涵了丰富的诗学思想,对中国古代诗学理论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今本《竹书纪年》纂辑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富祥 《文史哲》2007,(2):22-46
今本《竹书纪年》的原本出于唐代,是开元间整理国家藏书时,由当时所保存的古本《竹书纪年》不完本及历来所积存的一些附录性注释资料,统加整理、改编和增补而纂辑成书的。其年历主要依据僧一行的《大衍历》推排确定,并加入了干支纪年。此即《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所著录的《竹书纪年》14卷本,而全书实未有定稿。宋代尚存此本,南宋乾道间编制的《中兴馆阁书目》著录为《竹书》,而已复有残缺。驯至明代,整理者合并其卷次,又将原本的附录材料散入本文之下,遂成今本《竹书纪年》2卷。今本的史料多有增改,年代亦多有错误,但它的大部分内容条目还是承古本《纪年》而来的,且并未完全突破古本原载的夏、商、西周年代框架,因此在古史研究和上古年代学上仍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创立于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土后,在同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文化的相互冲突与相互交融中,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中国佛教有许多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特点,入世化、人生化成为其最重要的特色之一,这在禅宗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和典型。禅宗的根本经典《坛经》的人间佛教思想既继承了佛陀创教的本怀,又结合中国传统固有的思想文化,在满足中土社会大众需要的过程中,发扬光大了入世救度众生的大乘佛教精神,其所提倡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是印度佛教的出世精神在中国社会文化中的特殊体现。《坛经》的心性本体论同时也是人性论,其透过心性论所表达的对无相、无念、无住的人的清净本性亦即人生实践主体的肯定,为人生展现了全新的生命意义。《坛经》的人间佛教思想奠基了中国禅宗人间佛教的基本特色,也为近现代以来的人间佛教运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4.
从整体上来看,清人对《大学》文本的态度可以分为信从者和批驳者两派。绝大部分人对《大学》文本表示肯定,也有小部分人对《大学》文本表示怀疑。清人于《大学》有尊古本和尊改本两派,王夫之、胡渭、李塨、惠士奇等人尊崇改本,而毛奇龄、李光地、刘沅、宋翔凤、郭嵩焘等人倡导古本。不少清代学者藉《大学》从而维护或阐发理学思想,以及阐发实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便走上了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的道路。禅宗正是这一融合的结晶。《坛经》是禅宗的宗经宝典,是印度佛经以外唯一能够称作经的佛教典籍,在中国佛教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坛经》的即心即佛、顿悟见性以及自性自度理论,阐述了禅宗教派的佛性论,并指出了成就这一佛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坛经》中净土思想主要来源于韶州韦刺史与六祖慧能的一段对话,其主旨可概括为自性清净心和无相、无分别行。自性清净心思想根源于《楞伽经》和《大乘起信论》,无相、无分别行则根源自《金刚经》和《维摩诘所说经》。基于二者之上的唯心净土与传统弥陀等净土存在明显的差异,但又是相互圆融的。  相似文献   

17.
惠能的禅把人们对于佛祖的崇拜转向对自身的崇拜,他认为自性本净,自性与佛性合而为一.《坛经》通过论证自性本净,人心“思量自化”给我们阐述了自性与佛性相即相离的关系,通过“思量”自化,消解了认识对象和自我的对立状态,体现了佛教在解决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时所采取的圆融无碍的态度及处事方式.而无住、无念、无相是思量自化的落实和顿悟成佛的修持法门,是对大乘佛教空宗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孟隋 《船山学刊》2013,(2):123-128
佛学的中国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2世纪传入到禅宗成熟,用了五六百年时间,对佛学的理解方法从一开始的"格义"朝着以心性释佛的方向发展。《坛经》中内含着难以调和的理论矛盾,这见证了佛学中国化留下的痕迹。佛学与中国儒道传统本来就具有相互汇通的理论基础,《坛经》理论的发展和形成过程完美地证明了这点。  相似文献   

19.
现存的几种古本《孙子》都是在前人整理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1972年4月发掘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是汉初写本,当是张良、韩信“序次”《孙子》的一种传本,它的发现使我们对《孙子兵法》有了全新的认识;敦煌写本《孙子注》是在曹操注影响下产生的一种古注的残本,它为我人窥探《孙子》的古本面貌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宋本《十一家注孙子》是现存唯一的一部合注本《孙子》书,它保留了宋代末服、何去非校订《武经七书》以前诸注家所据本的版本面貌;《魏武帝注孙子》和《武经七书》本《孙子》都是宋朱服、何去非校订《武经七书》的产物,其中《魏武帝注》避免了合注本注文拼合移动的改订,较好的保留了曹操《孙子注》的概貌。通过对古本《孙子》的比较研究,并参照汉唐以来的古籍引文,可以探明《孙子》书的版本流传线索,校订出一个接近古本原貌的新校本。  相似文献   

20.
《俄藏敦煌文献》第十册中所收且Дх-2822号卷子为蝴蝶装,册子本,首尾皆残,共36面,定名为《蒙学字书》。马德先生结合敦煌文献考证其应定名为《敦煌新本〈杂集时要用字〉》。这一卷予在《俄藏黑水城文献》第六册中也被收录。定名为《杂字》或《字杂》。《杂字》是西夏时期的识字课本,以事门分类编辑当时常用语词,对当时社会各个方面情况都有记录。此卷子字数虽不多,但涉及西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却十分丰富,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研究《杂字》内容可以使我们对西夏社会发展状况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