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杜甫蜀中诗自中国文学史以降第一次正式书写"乡愁"一词,并有大量乡愁主题诗歌传世.杜甫理所当然地成为乡愁文学的一代宗师.他不仅归纳与创造了"乡愁"这个语词,而且实现"诗意的栖居",在蜀中浣花溪畔等地写下大量意义宏深、悲剧意识彰显的乡愁文学精品,堪为后世典范.杜甫实为华文乡愁文学的"鼻祖".  相似文献   

2.
在福克纳的南方小说中,南方旧家族对现时世界的拒斥,对传统世界的认同表现为一种乡愁形式——对失落的精神家园的回归.此种回归不仅是情感上的怀旧,它也包含了南方乡愁实践者之文化诉求和认知模式.本文旨在说明:南方的乡愁企图在南方和北方、过去和现在、白人和黑人之间划出清楚的界线、区隔出等级,对南方传统中的共同信念予以坚守,对"外来"的、异质的因素予以拒斥;试图通过美化、过滤、遮蔽"罪恶"和割裂时间等手段来"重构"业已解体的南方秩序.这种乡愁实则为共同误识所驱动,谬误之处在于其自我中心性,不愿承认时间进程带来的变化,对南方传统中的悖谬、暴虐和罪恶没有进行反省和批判,相反极力粉饰过去,想证明旧秩序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因此,在反省、批判意识缺失的情况下,南方的乡愁表现为同一性认同、区隔"我"与"他者"、排斥差异的功利化利益行为,非但不能清算过去的罪恶,反而因在无反思的乡愁中遮蔽罪恶而使自身的行为被罪恶所污染.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传统村落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于是以"乡愁"为标签的乡村旅游开始日益盛行.池州市杏花村是集盛唐诗酒 、山水农耕 、传统民俗和江南村落等传统文化为一体的乡愁旅游区.通过对景区游客满意度现状进行调查,发现从高到低依次是旅游资源 、其他要素 、旅游设施和接待服务.建议杏花村从突出景区特色 、涵养乡愁文化 、完善基础设施 、形成场所精神 、推进智慧旅游 、提升服务品质 、强化品牌意识 、守护心灵家园等方面进一步打造乡愁元素,促进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让游客看得见乡愁,体验到乡愁,并产生新的乡愁,最终实现景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4.
在朱天文以个体成长与族群历史为主题的电影文学中,"乡镇"构成了主要的叙事空间。乡镇既折射出特定的时代与社会背景,也折射着时代与社会的嬗变。本文从"身份"和"乡愁"入手探讨朱天文电影文学中的"乡镇"意象,以期解读朱天文以"乡镇"意象所寄寓的对现实的观照,对历史的内省,对故土的眷恋,以及对传统弥散的悲剧性心态。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谈到乡愁问题,指出地区发展要“留住乡愁”。从哲学角度看,从传统乡愁到现代乡愁,再到留住乡愁的变化隐喻着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现代乡愁不仅包含着传统乡愁所体现的对故乡环境和文化的怀念,也蕴含着对盲目追求现代化的担忧和反思。从现实角度看,乡愁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是人们重返精神家园的路标和灯塔,也是一个地区发展状况的晴雨表和温度计。乡村振兴不仅是物质的振兴,也是文化的振兴。一方面,物质和文化的振兴为“留住乡愁”创造条件;另一方面,“留住乡愁”也要求物质和精神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乡愁,是中国诗歌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最情深意长、婉转动人的一曲.从诗的特质方面来说,<乡愁>是自我与非我的情思契合,是时空的跨越,是心灵的现实化;从诗的形式方面来看,<乡愁>一表现为结构美,二表现为音乐美.因此,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可以说是诗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融合,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诗人余光中,1950年从大陆来到台湾,写过大量怀乡诗作,曾被称为"乡愁诗人";然自1985年9月10日定居高雄以来,即所谓"高雄时期",却写下大量以高雄为主题的诗作,计30余首,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高雄的现实关怀。本文聚焦此30余首高雄主题诗作,从乡土、环保、政治议题切入,援引传统文学理论,尤着重于现实关怀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乡愁”研究的文化地理学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愁”涉及空间和地方,且与人之情感密切关联,是文化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很有必要依据文化地理学的学科框架、核心概念、基本理论,梳理、分析地理学者如何在乡愁研究中提出自己的视角和观点.本文采用经验主义的方法,最终建立一个文化地理学视角的乡愁研究框架.该框架是用尺度、距离、移动性刻画乡愁的空间性;用身体感知、情感记忆和文化建构分析乡愁的地方性;用对自己、对他者、对自然的三个道德评价维度,评判留住乡愁的空间实践是否成功.  相似文献   

9.
迄今为止,学界对抒情文学创作母题——乡愁情结有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对于抒情文学范畴内的歌词创作中所体现的乡愁情结仍缺乏关注。而被誉为"音乐教父"的罗大佑,其歌词创作中的乡愁情结尤为值得研究。从罗大佑整个创作背景看,他通过审视家园与整个华人社会在时代中的变迁来表述自我的乡愁情怀。这种乡愁的表达折射出他对时代变革的反思与追问,也反映出他对未来的希冀与期望。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镇化建设已经经历了一个从自然发展到政策引导的初步探索阶段。在下一步的发展中,如何保留"乡愁",留住好山好水,已经成为从行政管理机构到城镇居民都十分关注的问题。从文化学的角度理解,民族地区"乡愁"实际上就是文脉、地脉和人脉三个角度解构了无形文化、有形文化、自然生态环境和当地居民四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之总和。基于民族地区城镇化过程中"乡愁"保留的各种困境,从旅游业发展的本质需求、旅游开发、旅游经济和旅游产品特性四个维度分析得出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与城镇化建设中"乡愁"的保留之间存在着良性互动关系,两者之间良性互动关系的维持是实现城镇化建设中"乡愁"保留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语言不仅是传递客观命题的工具,更是言者用来传递主观性的工具。首先,言者对命题的认识、对事件的态度、对语篇的立场构成了主观性陈述;当言者的主观性赋予话语某一部分在态度、情感、立场上的主体地位,使它们超越其他语义内容、获得凸显感知时,就形成话语中的强调形式。其次,主观性的核心参项可以表述为不具真值语义、体现言者立场的话语形式;同理,话语强调表达的核心特征可参照真值语义、句法辖域、语用意义三个维度。最后,强调表达与主观性表达是蕴涵共性关系,强调表达是主观性表达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观性是语言中更为优势、自由的概念,不一定总是表现为强调表达。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的城乡关系经历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发生分离与对立,又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相互依存联系密切,并将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共同协调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唐宋时期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唐宋以前,城乡之间城乡一体的发展态势较为明显;唐宋以降,城乡关系逐渐分离并形成了"交相生养"的新型关系。  相似文献   

13.
《梁书》、《陈书)历经千年,传抄过程中难免造成文字差错,后人直接引用,必然与事实不符。文章对这两部史书里面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了考证,对错误之处作了剖析,并参照有关史料予以纠正,有助于正确把握梁陈史实。  相似文献   

14.
自建国以来,中国的党政关系发生了十分复杂的变迁,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的发展经历了从"党指挥政"到"以党代政"再到"以党领政"的发展历程.党政关系的发展最终使中国行政权力从党权中分离出来并呈现出逐渐扩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论抗战时期我党干部教育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我党在干部教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摸索出一条成功之路,为促进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其历史经验:一是党的高度重视;二是系统化的教育管理和行政机构;三是灵活、适时、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四是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勇气。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消费者的信息追溯标签信任度对购买农产品行为的影响,本文基于390份辽宁省消费者购买可追溯鸡蛋行为的调研数据,通过二元Probit模型和双变量Probit模型实证研究其影响因素,并运用中介效应分析法,验证消费信心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对信息追溯标签有较高信任度,其对可追溯鸡蛋的消费信心也相应提高,进而更...  相似文献   

17.
《围城》包孕着丰厚的审丑意蕴,钱钟书先生把他对中西方化、对人性以及对社会的畸形、片面、病态及丑陋的的揭示,真诚地奉献给读者。这些对文化、对人性及对社会生活的审丑的新的纲领,极大地扩大了文学表现的感觉空间和思考空间,让读者睹见作家对中国现实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人性善恶的严厉的审视乃至洞穿,从而反复引发人们的审美体验,这其实正是《围城》被认为是美的文学作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明代法律多样,律始终占据法源主导地位,令、诰、例在明代不同的时期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与律相辅相成,弥补律之缺位,强化律之功能。明代并不具备产生判例法的充分条件,明例的修定与判例法也毫无相似之处,而是成文法的制定。  相似文献   

19.
散曲的套数成熟在前 ,对元杂剧的形式有重要作用。后为元杂剧的唱曲起了定型作用 ,并为之提供了基本的乐调和曲牌 ,奠定了本色美的艺术特征。元杂剧的形成 ,从体式到风格 ,皆与散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贾府由盛而衰 ,大厦倾倒。与其相反的是 :赖家虽为贾府的世仆 ,因其在贾府管家时间长 ,权势重 ,善于拍马逢迎主子 ,钻了贾府管理混乱的孔子 ,渐次发迹 ,超越常人 ,最后连主子也要向其乞借遭冷遇。这一主仆贫富易位的典型事例给世人留下颇值得深思回味的人生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