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海德格尔的学说以“在”、“此在”、“在者”为其核心概念。所谓“在”不是指具体的、现成的存在物,而是指抽象的、显示存在可能的和存在的一般过程的在。“在者”指现成已有的存在物,包括一切已经显示出其存在的现实的以及仅仅是观念中的事物、现象。而“此在”却是作为对在的发问者的人的存在。世界的存在离不开此在,世界是作为此在的存在状态的世界。在海德格尔看来,“在”是确定在者作为在者的那种东西,是使在者显示其为在者的活动和过程。没有在,就没有在者。然而“在”  相似文献   

2.
在《形而上学导论》中,海德格尔所追问的核心问题是:究竞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该问题所询问的辟头就是在者整体。欲询问在者整体,就必须超逾在者之整体。在以逻辑为最高法庭的传统思维中,在者整体是无法超逾的,询问本身及其问之所得就是在者。因而欲直接询问在者整体必须引入无,以破逻辑之蔽障,使在理智中所固化的在者整体晃动起来,从而问出在者之外去,并且找到消解以忘在为根由的虚无主义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引言留学生在学汉语的初级阶段,常犯一种语法错误,即在表达“在某地做某事”的意思时,采用“做某事在某地”的语序表达。如:我学习在宿舍。我打水在水房。我吃饭在勺园里。我们散步在校园里。我星期六打排球在操场上。一般来说,正确的句子结构应该是“NP在PP(处所)VP”。可是汉语中也存在“NPVP在PP”这种与留学生的错误句子语序基本相同的正确句子,如:我住在学校里。有时还只能使用这种形式,如:资料登记在电脑里。字写在黑板上。留学生往往对这种情况感到很疑惑:为什么可以说“我在加州住”,①也可以说“我住在加州”,…  相似文献   

4.
30年来,我国哲学界的哲学观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有如下几方面:在哲学时代观上;在哲学体系观上;在哲学功能观上;在哲学实践观上;在哲学品质观上;在哲学发展观上;在哲学世界观上;在哲学辩证观上;在哲学价值观上;在哲学人论观上。  相似文献   

5.
此在(Da-sein)是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的一个重要哲学概念。"此在"的存在就是"生存",沉沦描述的是此在的生存论现象。此在在日常生活中沉沦于世,不是作为自己而是作为"常人"而存在。沉沦作为此在被抛入世界的状态,是理解此在的关键环节。在畏中,此在将自己带到了自己面前,在"向死而生"和"良知呼唤"中,此在摆脱沉沦,从沉沦的迷梦中惊醒。本文通过对此在与存在的分析引入常人与沉沦概念,进而结合实际,列举了此在沉沦的当下几种典型表现,以期让此在反省自觉,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  相似文献   

6.
法律是如何发现的--国际法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法在法律的发现上兼采了成文法与判例法的方法,具有突出的特点。本文在分析成文法与判例法在法律发现上的特点以及国际法在法律发现上的特点,指出在我国的法律建设过程中,在法律适用和法律发现上应吸收国际法在这一方面的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7.
大庆面临着十个发展机遇: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上面临着快速发展的机遇。在优化产业结构上面临着新兴产业大发展的机遇。在新农村建设上面临着多方联动的机遇。在生态修复上面临着政策支持的机遇。在经济合作上面临着跨区域发展的机遇。在健全市场体系上面临着借力突破的机遇。在建设公共服务能力上面临着财政保障体系调整的机遇。在对外开放上面临着石油大企业跨国发展的机遇。在打造城市品牌上面临着启航出海的机遇。在文化发展上面临着乘势而上的机遇。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毕其一生于“思”。但是,在他那里,求知意志不是思,哲学也不等于思。海德格尔的思就是思在,即对在的思。而思在,就是“对在的到场的召唤作出回应”;同时,思在也意味着“思服从在的声音”,即寻觅言词、进行诗思。作为准备性的思,这是必要的,为能敞亮一个空间,使在本身也许再次把人带入和在的本源关系中。  相似文献   

9.
吐鲁番地区维吾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民族文化的精华,具有突出的特征。在物质载体上具有独特性;在表现形式上具有活态性;在纵向发展上具有传承性;在横向比较上具有流变性;在民族特色上具有维吾尔族特性;在分布角度上具有地域性;在社会拥有上具有共享性;在宗教性上具有伊斯兰特色;在类型上具有传统手工技艺丰富性。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哲学中,人通过对存在的领会而存在的特殊存在方式被规定为生存。此在生存着,对此在的分析构成生存论。历史、历史性及世界都因为此在的生存而获得自身的存在。能在规定着此在生存的本质,只要此在生存,此在就必定以能在的方式成为它尚还不是的东西。生存规定着此在的存在,能在构建着生存的本质。死亡是生存的另一种方式,生存即是死亡,存在与死亡没有之间。海德格尔的生存论本体论在把抽象的人还原为活生生的人的同时,也解构、摧毁了人的精神与价值世界。  相似文献   

11.
从语用平面探讨了“在”字句在语境中突现出来的语用价值和特点,并指出动作“在”字句和状态“在”字句在语用特点上的不同,以及在语言交际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两种不同的信息结构模式。动作“在”字句的信息结构模式是“已知信息——新信息”,状态“在”字句的信息结构模式是“新信息——新信息”。  相似文献   

12.
对人的追问有两种不同的方式 ,即“人是什么 ?”和“人是谁 ?” ,前者以理性或非理性的主体对人作出概念规定 ,并由此规定着西方哲学传统对人的理解的基调 ;后者视人之本质为问题而非答案。海德格尔以后一种方式通过“此在”作出对人的追问。在此基础上 ,本文分析了理解海德格尔的“此在”的前提 ,从此在的双重性质、此在的基本机制、此在生存的基本状态等方面对此在进行了诠释。在分析此在对理性与非理性的分歧的超越和此在对主客对立二分的认知图式的拒斥的基础上 ,本文剖析了近代人本主义与现代人本主义对人的理解的局限 ,揭示了此在的反人本主义意义 ,并提出海德格尔后期对此在的新的认识并未改变其通过此在作出的对人的追问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3.
汉语“在”字句是用介词标记“在”构成的有标记句式,在使用时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介词标记“在”在构句时与英语相对应的介词相比,差异较大,表义复杂,“在”字句成了以英语为母语留学生学习汉语句式的难点和重点。在对比基础上,考察留学生学习“在”字句时出现的偏误类型,并分析了偏误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死亡与此在的澄明——早期海德格尔对死亡的诠释意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德格尔论死亡,不仅从存在论上揭示出死亡的独特内涵,即它对于此在的存在结构所具有的组建意义,而且也阐明了死亡在日常此在沉沦下的遮蔽状态,更进一步,则通过"良知"与"决心"诸环节来唤醒非本真此在的本己能在,从而使此在向死而在。揭示死亡本质的过程,也就是澄明此在的过程;澄明此在,其最终的目的是澄明存在本身。这就是早期海德格尔对死亡所做专题性阐释的意旨所在。  相似文献   

15.
任弼时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从事伟大实践的同时,在理论上,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在根据地建设方面,在党的建设方面,在政策策略等方面都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这些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6.
船山论美     
<正> 船山认为美在自然,美在精神,美在中和,美在德容。船山的美学思想,是对儒道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兹论述于下。一、美在自然船山认为,美是客观的,美是气化的产物,是阴阳相交的产物;认为美在自然界,美在天地  相似文献   

17.
梅珍生 《江汉论坛》2022,(11):21-27
在存在论中,对存在的分析就是为了把此在的存在作为操心所具有的潜在的存在论意义揭示出来。在揭示此在是其所是的可能性方面,作为“弥纶天地之道”的大易,更能展现存在的本性。晋卦的“明出地上,顺而丽乎大明”,恰当地揭示了此在的时间性特征,此在绽出的时间既是客观的世界时间,更是此在主观的内在时间。《象传》的“君子以自昭明德”,显示了此在对存在者开放的基础就是它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开放性。晋卦六爻作为此在以“柔顺”与世内存在者照面的同时,也再现了此在的澄明,此在的时间性绽出是以“明”为前提和旨归的。晋卦六爻无论是“昼日三接”“受兹介福于其王母”,还是“道未光”,都表明此在筹划的操心结构奠定了作为在—世界—之中—存在的此在生存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杜彦君 《理论界》2014,(7):11-14
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曾在西方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社会思潮,在当代中国又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进行历史追溯,可以发现其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特殊立场、在西方哲学史上的深厚内涵以及在西方社会历史中的特定背景。由这样几个特定的历史维度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语境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其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不断被深入探索的发展趋势、在中国思想界受到的多样化关注以及在中国社会历史背景下深远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9.
有别于天主教在非洲、拉美等地用武力推行传教的策略,在明代中叶进入中国的耶稣会传教士强调,传教要"适应"东方的文化风俗和政治环境,用和平的方式在东亚推广天主教.沙勿略、范礼安等人是16世纪中期和后期耶稣会在东亚传教的重要人物,他们在日本的传教经历为在华推行"适应"传教策略积累了丰富经验.换言之,在中国所谓成功的"利玛窦规则",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早期耶稣会士在日本的传教经验.  相似文献   

20.
丽江纳西民众的藏传佛教信仰经历了由盛而衰的过程.在元代,藏传佛教对纳西族基本无影响.在明代尤其在清初以后,藏传佛教在丽江得到较快的发展.至清乾隆年间,藏传佛教在丽江纳西族中仍有着很大影响.而其在近现代逐渐衰落,主要与木氏土司统治的终结、多元宗教的传入和汉文化的影响有关.近年来,藏传佛教在丽江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