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母亲补鞋     
母亲尽管年事已高,可远不是那种朝不虑夕的老人,凡事总要未雨绸缪,从长计议。比如,我不久前回老家探望她时,正赶上老人家脱去冬衣,她拎着那双毡鞋左看右看,说:“鞋后跟磨薄了,鞋帮子也开裂了,得赶在下一个冬天来临前修补好。”母亲是“半解放脚”,市面上卖的鞋子不是大,便是小,总不合脚。所以老人家一辈子只穿家做鞋。视力好时,母亲自己做着穿;后来是姨妈给做着穿。可如今姨妈也卧床不起了,而儿媳、孙女又没有做手工鞋的能耐,于是,母亲穿鞋就成了不大不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母亲的唠叨     
《老友》2014,(8)
正母亲爱唠叨,并不是因为年纪大了,她年轻时就爱唠叨。母亲为我们做的事,因为唠叨,常常抵消了她的功劳。小时候,她为我做了一双新布鞋,我穿上后很合适,心里对她充满了感激。可是因为我在外面玩时不小心让布鞋沾满了泥巴,母亲见了,先是大发雷霆骂了我一顿,然后就唠唠叨叨:"玩,玩,整天就知道玩,干脆不要穿鞋,省得我每天为你洗衣刷鞋……"她这一骂一唠叨,我穿新鞋的感觉、对她的感激全没了,还平白对她生出许多埋怨。父亲生病在床,母亲一直照顾得很周全。可是母亲  相似文献   

3.
球鞋流行ing     
从穿着回力鞋、骑着自行车的神气十足,到穿着复古鞋、听着hip-pop音乐的招摇过市,球鞋伴随着两代人的成长,而你对球鞋又了解多少? 郭宇的鞋店"关门"生意兴隆,看着鞋迷在成长,他把开店作为毕生的职业;而邢燕升则享受着自己的每一双球鞋,穿着它们驰骋赛场;还有悠悠,一位漂亮的高中女生,她在球鞋中寻找自我.  相似文献   

4.
母亲的新鞋     
李增杰 《老友》2012,(1):18-18
母亲80大寿,我送她的生日礼物是一双老年平底皮鞋。一是为聊表孝心,二是为了纪念母亲为我们做鞋的那段艰苦岁月。 我们兄妹6人,自打蹒跚学步、读书、上山下乡,直至参加工作,脚上一直穿着母亲做的鞋。冬穿棉,夏穿单,穿破了,母亲再做;脚丫大了,次年母亲会给我们做新的。记得儿时,每逢新年第一天,我们每个人的枕边,总会摆有一双崭新的棉布鞋。这是母亲为我们准备的新年礼物。鞋底密密匝匝的针脚,  相似文献   

5.
《北方人》2006,(7)
每当听到解晓东唱起《中国娃》,每当"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干层底’呀"的歌声在耳畔响起,我的思绪就会和着泪水一起随爱飞舞。小时候,我最喜欢穿的鞋就是母亲纳的"干层底"。在我的心目中,母亲纳的"千层底"是天底下最精致、最好看、穿着最舒适的鞋了。在它的呵护下,我度过了虽清贫但幸福的童年和少年时光。成长的脚步总是那么匆匆。当我还沉浸在"千层底"所带来的安逸与舒适中的时候,那年春节过后,我来到如今这座城市工作,临行前,母亲塞给我一双崭新的"千层底",并一再嘱咐我:"北方天冷,穿上它脚就暖和了。"带着母亲的深情嘱托与这双"千层底"。我走进了这座陌生的城市。从那时起,这双"千层底"就一直跟在我的身边。但由于工作原因,我不能够经常穿着它,我也不忍心经常穿着它,我一直把它像宝贝似的珍藏着,  相似文献   

6.
钱双庆 《新天地》2011,(6):30-31
我——母亲最小的儿子,就要准备结婚了。母亲年近古稀,她老人家对生活从来没有过多的奢望,只是有一样,盼望着小儿子早点结婚。历经艰难,张罗着准备结婚的我,总算对母亲有个交代了,因为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母亲常在我面前唠叨:"你赶快结  相似文献   

7.
彭忠富 《山西老年》2009,(12):25-26
父亲去世后,母亲一个人住在乡下,固执地守着老屋老邻居,伺弄着门前的庄稼地。我们三番五次地劝母亲搬到城里住,彼此好有个照应,可她总是推脱说:"过几年再说吧,乡下空气好,我得守着家里的老  相似文献   

8.
母亲退休后,闲暇时间颇多。她寻思着在院子里开垦一块地,种些花花草草。"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周末回娘家,一进后院就见母亲哼着歌忙碌着。后院那块地经过母亲的开垦,被打理得有模有样。"妈,给这  相似文献   

9.
心中的阳光     
张健 《山西老年》2010,(5):24-25
母亲今年89周岁了,身体还算硬朗。过去多年因为工作忙,加之有兄妹们精心照看,我没有在她身上费心费力。近几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忽然对人们常说的"家有老,是个宝"有了一些新的体会。时不时就想起母亲,一想起母亲,心里就充盈荡漾着温暖与欢欣。虽然因为条件限制,不能尽  相似文献   

10.
王作勤 《社区》2005,(1):49-49
又是一年冬至了,根据民间习俗,这一天我照例要按母亲的样子为全家包一顿饺子吃。包着饺子,耳边又响起了那首小曲儿:“葱丝儿姜丝儿加肉丝儿,小磨香油小馅子儿,尝尝有滋味儿。一得儿俩得儿歪得儿歪,尝尝有滋味儿。” 从小就爱听母亲唱的这支名叫《卖饺子儿》的小曲儿,更爱吃母亲包的饺子。虽说母亲是缠足且没有文化的家庭妇女,可她心灵手巧极聪明,炕上地下样样行。不要说她自己做的尖足鞋简直就是工艺品,尤其是想起她做的那些不但大小一样、甚至连捏的褶子数目都一样多的好吃的饺子来,怎能不让人咽口水? 母亲是独生女,姥姥把这个宝贝女儿留在…  相似文献   

11.
淀粉人生     
母亲没有文化,打从有了孩子时起,她便企盼她的孩子不要跟她一样,成为"睁眼瞎"。母亲常常对我们说:"孩子们,只要你们肯读书,肯上进,妈就是砸锅卖铁,也绝不拖你们的后腿。"所幸的是,我们弟兄几个都有读书的天赋,每学期结束,都会捧回大红的三好学生奖状,这让母亲倍感欣慰。她每天忙完农活,又得为我们做好饭,接着干家务。在家里,她亲切地唤我们为"小先生"。  相似文献   

12.
赵戈 《新天地》2011,(8):13
她曾经驾驶着拖拉机驰骋在新疆的亘古荒原上,她曾经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十二面红旗"之一,以她为原型塑造的女拖拉机手曾被印刻在人民币上。如今,她是兵团首届戈壁母亲之一,她叫金茂  相似文献   

13.
我的母亲是位地道的农家妇女,目不识丁,但是,她通情达礼、勤劳善良、永不服输.她一生把十几个孩子拉扯大,靠的就是这种精神.母亲有许多"格言",诸如"人争气,火争烟";诸如"人无面皮,贼也可做";诸如"天上落油饼,还要起得早"……对我的成长起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一只棉鞋     
我的母亲已经去世30多年了。这么多年来,我一直珍藏着她给我做的一只棉鞋。母亲为何只给我做了一只棉鞋呢?其中有一段令我万分痛心的辛酸往事。20世纪70年代初,我被下放回到老家吉安县梅花山当农民。母亲见我挑着铺盖卷只带着13岁的女儿清清,意识到我出事了。听了我的不幸遭遇,也亲眼看到过家乡"造反派"武斗死人的情景,母亲坦然地宽慰我说:"回家就回家,不要难过。  相似文献   

15.
《人生与伴侣》2006,(12):49-49
在四川省都江堰市天乌镇建华村,有位102岁的寿星,叫张光健太婆,她是都江堰市62位百岁老人中最有“个性”的,非常注重树立自己的形象。她有一个良好的习惯,就是酷爱清洁,喜欢打扮自己。人们无论在什么场合见到她,都是一身笔挺而整洁的衣服,端庄富态的仪容,满头银丝不乱,绣花尖鞋纤尘不染。她孝顺的儿子李进修、儿媳叶宗群介绍说母亲生活上有很多与众不同的习惯,一些邻居说她有“怪毛病”。  相似文献   

16.
《北方人》2008,(12)
她总觉得自己命不好。3岁,父亲因车祸去世了,母亲一个人拉扯着她,含辛茹苦,十岁,母亲带着她嫁了一个出租车司机,司机酗酒,常常会打母亲,她记忆中的童年那么灰败。母亲为了她离了婚,她和母亲从此相依为命,后来,她争气,考上一个不错的大学,  相似文献   

17.
正比尔·盖茨的母亲说过一句话:"两个民族的竞争说穿了是两位母亲的竞争。"我认同这句话,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既有先天植入,也有后天渗透,可以说是贯穿孩子身上的每一个细胞。我母亲刘效坤祖籍浙江绍兴,她的父亲是北京知名中医刘润甫。我母亲个性突出,我小时候睡前她给我讲故事,那故事是她原创的,就一个故事,给我讲了几年。故事  相似文献   

18.
《可乐》2006,(9)
婚后,她固守着"三点一线"的生活,上班、做饭、晚上给丈夫适度的温存。偶尔,她也会翻翻菜谱,学做一两样可口的菜肴。因为她坚信,要拴住一个男人的心,首先要拴住他的胃。但丈夫的筷子总伸向那盘野山椒炒肉。她知道,丈夫2岁时,父亲病故,贫寒的母亲便从山上摘来野山椒,再捉来蚂蚱炒成菜,让他解馋……记得第一次去他家,他母亲就拉着她的手说:"我儿子念旧,天天要吃野山椒炒肉,所以我  相似文献   

19.
鞋子的故事     
《新天地》2007,(2)
这一生穿过无数双鞋,记得幼儿园时穿过一双紫红漆皮束带皮鞋,虽然好看,但因新皮鞋穿着不舒服,那老照片里的我是一脸苦相。上小学一年级过春节时,母亲让鞋店做了一双大红灯心绒的蚌壳棉鞋。因为脚长得太快,等吃罢年夜饭,母亲取出新鞋,唤我们姐俩试鞋时,  相似文献   

20.
胡秀珊  丁宁 《新天地》2016,(1):16-17
大户人家的母亲总是一脸笑模样 我今年已经95岁,我的母亲如果活着已有130岁了.那时的女人,有自己名字的并不多,多被称为某某氏,而我母亲有自己的名字,她叫李厚贞. 母亲算得上扬州城里的美人.宝鼻子,白皮肤,见人总是一脸笑模样.她生在大户人家,很有气质.我父亲外任做县太爷,母亲在家和叔伯妯娌们一起生活,她为人和蔼善良,加之勤劳能干,全家上上下下、大大小小都和她亲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