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试论少数民族习惯法的效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少数民族习惯法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生活背景 ,承认少数民族习惯法的法律效力和有条件地适用少数民族习惯法 ,对保护少数民族的权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少数民族习惯法效力的理论基础、法律依据和社会背景等方面论述了少数民族习惯法的效力来源 ,并提出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发生法律冲突时的解决原则和方式。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习惯法存在的原因及其与国家法的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多元主义语境下,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并存。在大力推进依法治国和实现法治现代化进程的现阶段,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与关注习惯法,积极推动并实现国家制定法与习惯法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3.
中国历史上某些朝代在处理国家制定法与民族习惯法的关系时颇有建树,使国家制定法与民族习惯法经历了从冲突到互动的过程,为今天的民族法制建设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4.
习惯法是独立于国家制定法之外的法,它一直在民间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习惯法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但是习惯法跟国家制定法在法的规范、实施等方面存在着一定冲突,因此需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具体情况,对两者进行调适,从而既维护了国家制定法的威严,也有效地发挥了一些善良、合理的习惯法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法律冲突存在的空间上分析,少数民族婚姻习惯法与国家制定的婚姻法之间的冲突,具有区际法律冲突的属性;从法律适用的对象上分析,少数民族婚姻习惯法与国家制定的婚姻习惯法之间的冲突,具有人际法律冲突的属性;从法律冲突的法域及其对主体权利义务确定的方式上分析,少数民族婚姻习惯法与国家制定的婚姻法之间的冲突,具有“二级法律冲突”的属性。  相似文献   

6.
农村习惯法和国家制定法之间的互动、冲突以及互动形成的条件与模式一直是备受学界关注的内容。从司法个案的角度阐明农村习惯法和国家制定法之间的现实冲突及成因,并说明农村习惯法成为法源的社会学依据,从而进一步探讨二者互动的条件与模式。  相似文献   

7.
国家制定法和民族习惯法的特点在于,前者具有统一性、规范性、普遍性、强制性特点,后者具有多样性、特殊性、伦理性、自觉性特点.透视西部乡村少数民族婚姻现象,则国家制定法与民族习惯法在婚姻领域有四个方面的冲突.即普遍正义与特殊正义的冲突;现代法律文化与传统法律文化的冲突;"移植法律"与本地民族特点的冲突;国家意志与地方权力的冲突.  相似文献   

8.
瑶族是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居住在我国南方的民族。本文通过对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六巷瑶族村规民约的分析,指出受到瑶族固有习惯法影响的六巷瑶族村规民约与国家制定法基本一致,瑶族村规民约与国家制定法也存在冲突和矛盾方面,需要加强瑶族村规民约与国家制定法的协调。  相似文献   

9.
习惯法是与国家制定法相对应的一个法学概念,它产生于制定法之前,是一种古老的法文化,但在如今的现实生活中它与制定法一道并行不悖的发挥着作用,它为什么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笔者拟从社会学的角度,寻求其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瑶族习惯法目前对处理瑶族聚居区的村落和家庭事务还起着法律难以代替的作用,作为一种习惯法,它与国家的制定法存在一定的冲突,但从发展前景来看,国家对瑶族习惯法还有让其发展的必要.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现代商法实践中的民间法、习惯法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民间法、习惯法对中外法制建设的影响及其后果,以及它对我国商法实践及发展历程上理解,商法与民间法、习惯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动和促进关系,如果以民间法、习惯法思维介入现实经济活动,并从国家法、成文法的反面即民间法、习惯法视角,理性地分析我国现代商法实践中客观、普遍存在且被国家法、成文法否定的几个具体问题如民间金融组织、民间金融业务、民间借贷行为、民间集资行为、资本市场委托理财行为,那么,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被国家法、成文法否定的行为虽然合理但不合法,法律应当从前瞻的角度予以调整。  相似文献   

12.
民俗习惯作为人们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民间规则,具有其深厚的生存土壤。民俗习惯的司法适用有利于实现定分止争,促进社会和谐。司法适用的民俗习惯必须是善良风俗,其有效运作的范围主要是诉讼调解过程。应发挥司法能动性,充分运用法律方法,从制定法中为其寻找可能的空间,重视案例指导制度对民俗习惯司法适用的参考作用。在现行法律框架内,民俗习惯的司法适用存在着无法逾越的制度瓶颈,要真正发挥民俗习惯在司法中的价值,需要理论上的突破和制度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 ,法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原始社会的习惯到阶级社会初期的习惯法 ,再到后来的成文法典的过程 ,并以原始社会的血族复仇习惯的演变作为例证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4.
纵观乾隆一朝 ,法律之于回族颇严。虽有“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但在执行上往往走样。仅从《清实录》涉及回民案件的处断看 ,其处罚不仅比《大清律》正文明显加重 ,而且与他族同类案件相比较 ,对回族尤为严苛。充分体现了乾隆君臣“重法治回”的思想 ,暴露了统治者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反动本质  相似文献   

15.
司法体制改革正步入攻坚阶段 ,针对这个阶段的特点 ,提出抓住司法公正这个突破口 ,抓好司法监督这个重点 ,解决体制改革中的各种矛盾 ,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文化制度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6.
大陆与澳门两地的罪刑法定原则在历史演进、具体表述以及对待溯及力、习惯法、刑法的解释、明确性问题上存在区别。通过二者的对比,可以丰富我们对罪刑法定原则的理解,更好地促进刑法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法理学的发展使人们逐步认识到成文法的局限和不足,例如成文法的僵化、歧义、滞后或过于超前等不合时宜问题。从法理学角度来说,司法活动也不可能始终,同时也不应当始终沿着制定法、“应然法”所界定的逻辑行进。作为法律规范之一种的程序法规范自然也逃脱不了一般法律的这一宿命。因此,司法实践中司法者合理地违背或游离于某些不合时宜的程序性规范之外就成为可以理解的事情了。  相似文献   

18.
法律解释方式:从司法解释到判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成文法具有一定的缺陷,故而法律需要通过解释才能对现实发生作用,这种解释法律的职能往往为司法机关所承担.司法机关对案件的判决,可以弥补成文法的不足并产生新的权利.判决的这种功能需要一种能够使判决相对稳定的制度来支持,然而,中国现行的司法解释不能完成这一使命,因此,本文认为,需要引进判例制度.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都存在着判例制度,通过判例与成文法的互补,使法律解释以一种更贴近现实的方式进行,使法律的稳定性和灵活性能够得到有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判例法的历史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判例法是中国传统法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判例法传统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变迁,到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影响,它是由制定法的超稳定性、儒家思想法律化和判例法本身固有的优点几方面原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和英美法系不同,中国的判例法从属于制定法,并通过国家立法机关认定的方式,实现向制定法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是对国际刑法发展的历史性总结,在其正式生效以后,许多国家加入到该规约的行列之中。但到目前为止,中国并没有批准该规约,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内学者对《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的研究。《罗马规约》和我国刑法在刑法理念和刑事立法层面存在很大的相似性,例如,罪刑法定原则和主客观相统一等原则的确立,使其与我国刑法的观念趋于一致。所以,认真探讨《罗马规约》与我国刑法存在的相似点,对于我国刑法与国际接轨以及将来加入该公约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