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卫藏通志》的著者是和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藏通志》为《西藏研究》编辑的西藏研究丛刊之一,一九八二年由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新版”),书后附有吴丰培先生撰写的《<卫藏通志>著者考》。从此,这一重要的西藏志书广为流传,为藏学研究工作者提供了极大方便,受到了学术界的热烈欢迎。《卫藏通志》成书后,在很长的时间里只以抄本流传,鲜为人知。清朝光绪年间由袁昶收入《渐西村舍丛书》之后,才逐渐流布。由于它提供了有关清代前期历史的大量官方档案材料,历来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广泛加以引用,被目为清代前期西藏地方史的权威著作之一。但是,关于这部重要历史文献的作者,一直未有定论。袁昶在刻印这部书  相似文献   

2.
《卫藏通志》记载:“招拉笔洞山,(在)布达拉西南,山势起伏相连,中岭凿断,接砌石塔,中通八道。山极陡峻,亦似平地突起,高二里许,南邻藏江。山顶叠砌层楼,业医喇嘛居之。”所以,今天亦称“招拉笔洞山”为“药王山”。这两种名称都是清代以后的叫法,而药王山之称还要晚于招拉笔洞山一名。此山最早的名称藏语叫“角布日”,意为山角之山。今天,一般呼此山为角布日或药王山,招拉笔洞山一名则早已销声匿迹,很少有人知道。然而,“招拉笔洞”一词的涵义更令人费解.笔者在调查药王山“查拉路甫石窟”时,涉及到《卫藏通志》、《西藏图考》等清  相似文献   

3.
一概述西藏自古是我国版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13世纪纳入中央政权的直接管辖之后,由于其特殊的政教合一的社会体制及高度的民族自治,在地方志的编纂上,没有形成历代承继的官修志书格局,但一些大寺庙零星编纂过数量不多的寺庙志,其中最著名的如藏文《桑耶寺志》。清代是我国方志最兴盛的时期,西藏的方志编纂也有很大进展,但纂者多为清中央派驻西藏的官员,且多为全藏通志,其中最著名的为汉文《卫藏通志》。民国时期,全国修志由盛转衰。随着中化民国取代了清封建专制政权,原驻藏大臣制度随之宣告结束。由于西方帝国主义插手破坏西…  相似文献   

4.
编者按:白寿彝先生生于1909年,现在是2009年,正是白先生的百年冥诞.先生逝世于2000年.今年又是先生逝世10周年.为此,本刊刊出6篇文章,作为对先生的纪念.<云南教胞在历史上的贡献>,原载1940年云南<清真铎报>新1号;<番长司与怀圣寺>,原载1945年云南<清真铎报>新19、20号;<评(中国伊斯兰史纲要)>,原载1947年云南<清真铎报>新36号.以上三文由昆明地方志办公室马颖生先生搜集提供,谨致谢忱.第四、五篇为李松茂先生、李华英先生回忆白先生的文章.第六篇是对白先生<史学遗产六讲>的评论.  相似文献   

5.
毕瑞 《西藏研究》2008,(4):42-47
学界普遍认为扎塘寺壁画为波罗--中亚风格,但其中也有较典型的波罗风格.通过和福特藏<绿度母>唐卡从图像学上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扎塘寺壁画中波罗风格绿度母图像与11世纪在卫藏传教的印度高僧阿底峡有直接联系,应是源于以印度波罗图像为范本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刘锡诚先生不仅是我国著名的文艺批评家、民俗学家,还是一位广大中青年民俗学者的良师益友. 第一次读到刘锡诚先生的名字,是在1980年.当时我还是大学三年级学生,准备往民间文学方面发展,老师向我介绍了刘锡诚先生编译的<苏联民间文学论文集>、<苏联民间文艺40年>和<高尔基与民间文学>等书.  相似文献   

7.
陈楠 《中国藏学》2005,(1):33-39
明成祖遣使召请宗喀巴之史事为明初治藏政策中的重大决策,汉文文献典籍缺载此事,60余年前,于道泉先生从<察哈尔喇嘛全书>的<宗喀巴传>中发现3份重要的藏文文献:<明成祖遣使召宗喀巴纪事>、<宗喀巴复明成祖书>和<宗喀巴与关大人书>.笔者在于道泉先生原译文基础上,重新核对藏文原文,并根据学界几十年来对相关史事的研究进展,对原译文作了较大改动,并对一些相关史实作了进一步考索、补证.于道泉先生原将<宗喀巴与关大人书>译作<宗喀巴与巩大人书>,但不知"巩大人"为何许人.笔者经仔细研究,认为此"巩大人"实应为"关大人",而"关大人"即是明初曾多次出使乌思藏的中官关僧.笔者认为能够确定藏文文献中所提到的这位"关大人"的身份,则可更进一步证明这份弥足珍贵的藏文史料的真实性与权威性,从而对明确明成祖召请宗喀巴之重要史事的可靠性提供重要依据和线索.  相似文献   

8.
<西域土地人物略>是现存少数记述明代西域史地的最重要历史文献之一,其作者和材料来源,学界迄今尚未有一致意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该书的作者和材料来源做了探析和考证,认为该书中所记述的是一条明代中国穆斯林去天方朝觐的路线,其材料来源于穆斯林朝觐者.  相似文献   

9.
在列维-斯特劳斯的诸多著作中,出版于1983年的<遥远的目光>无疑与结构人类学论述同属一个系列.在列氏看来,1958年出版的<结构人类学>第一卷是结构人类学的理论宣言,预示着一种新理论思潮的出现.到了1973年<结构人类学>第二卷出版的时候,结构主义方法已经不时髦了,列维-斯特劳斯认为他有必要重申一下这些方法和准则.而这本<遥远的目光>,原定的书名是<结构人类学3>(即<结构人类学>第三卷),但列维-斯特劳斯没有用此名,他认为,如果用这个名字的话,就会让人认为他是在"老调重谈",①这是他对书名来源的一种诙谐的解读.  相似文献   

10.
据《卫藏通志》记载,清前期,拉萨建有两座关帝庙,一座在札什城,一座在磨盘山。札什城关帝庙早毁,磨盘山关帝庙保存至今。作者对磨盘山关帝庙铜钟铭文进行重新辨识,订正了《拉萨市文物志》录文的错误,并以铭文所录88位将领职衔、姓名及题款年月为线索,结合史书及相关碑铭资料进行综合考证,大致推断出磨盘山关帝庙的创修与竣工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