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唐代安史之乱以后,宦官成为左右中枢政局的一支重要力量。宪宗元和年间基本确立的枢密使制使宦官参政合法化,德宗贞元年间确立的神策军护军中尉制则标志着宦官对中央禁军领导权的最终确立。枢密使与神策中尉也因此成为最有权势的宦官,被合称为“四贵”。他们在唐后期政治舞台上的表现极为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2.
唐代宦官婚姻及其内部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宦官娶妻在我国古代由来已久,而唐代宦官娶妻成家之风尤为兴盛,不仅上层宦官如此,即使中下层宦官只要财力状况尚可,亦普遍地娶妻养子。宦官是所谓“刑余”之人,本不具备婚娶的条件.所以宦官婚姻问题只是一定政治体制下的特殊社会现象。关于这一问题目前尚无专文论及,本文拟对唐代宦官婚姻关系问题作一初步探讨.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学术界对这一课题的重视和进一步地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赵沛 《东岳论丛》2005,26(4):116-119
宦官养子并形成为宦官世家,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宦官这一特殊阶层的特殊反映;这又是一种特殊的政治现象,大凡宦官世家的形成,与宦官阶层攫取政权,即所谓宦官专权的形成有着紧密的关联。宦官养子是宦官专权的结果,由养子而形成宦官世家,又成为宦官专权的工具。  相似文献   

4.
傅绍磊 《兰州学刊》2011,(12):81-85
在唐代后期宦官势力不断膨胀进而形成专权的政治背景下,出身低微、没有强大外戚势力的后妃的皇子更能够得到宦官的广泛认同、支持,从而在皇位继承的过程中取得优势。生母出身高贵的穆宗能够即位则与当时宦官内争激烈的政治背景有关。后妃与唐代后期皇位继承的关系折射的是宦官在唐代后期皇位继承过程中的影响。以"泾师之变"为界,拥立拥立生母出身低微、缺乏外戚势力的皇子即位有着不同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5.
唐五代假子制度的历史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史上的假子即养子,也叫义儿、义男、养男、螟蛉等。收养子的现象,为世俗所恒有,历代文献不乏记载。究其原因,无非有三端:其一,中国人对于子嗣看得很重,那些缺乏子嗣的人,考虑到终老赡养、家族延续,祖先血食以及财产继承等问题,不得不收养异姓男儿为子。其二,年幼无依者也往往为人所养;我国古代还将妻前夫之子称为假子。其三,养父子双方出于某种感情的需要,这种感情当然也掩盖着为达到某种政治或经济上的目的。历史上一些官僚贵族、军人、地主和商人等就有通过拟制父  相似文献   

6.
仝建平 《兰州学刊》2009,(9):195-198
宣徽院是中国古代一种专门性的宫廷服务机构,长官称为宣徽使。宣徽使最早设置于唐代,是一种使职,大致为后代各朝沿用。唐代宣徽使的权力职能前后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中唐时宣徽使初设,仅仅是内诸司使之一种,与其他内诸使分担宫廷内外事务,只任用宦官;唐代后期随着宦官专权愈演愈烈,宣徽使逐渐权力壮大;晚唐时宣徽使进入权力中枢行列,与两中尉、两枢密使成为北衙诸司使之首,而宣徽使是诸司使庞大系统的总管家,权力达到顶峰。唐亡前夕不再任用宦官,地位重要,但权力不及晚唐,逐渐步入衰落的轨迹。现在可以考知姓名的唐代宣徽使、副使共有21人。  相似文献   

7.
《寒食即事》是唐代诗人韩翃最享盛誉的作品,历代士林都十分宝爱,清代诗评家更纷纷批注,予以称赏,其笔墨多在“托讽”二字。吴乔《围炉诗话》云:“唐之亡国,由于宦官握兵,实代宗授之以柄。此诗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见意,唐诗之通于《春秋》者也。”孙洙《唐诗三百首》云:“唐代宦官之盛,不减于桓、灵,此诗托讽深远。”尽管诸家批注,对于“五侯”到底是谁看法不一,但一般都认为此即后汉桓帝时“五人同日封,故世谓之五侯”的五个宦官(见《后汉书·宦者传》)。现今各种唐诗选本和有关评论未加深入甄辨、探究,远绍古人,陈陈相因,此诗作为一首“借汉讽唐”的“政治讽刺诗”几成定论。  相似文献   

8.
1979年版《辞海》关于“神策军”条的释文说:“……德宗初年宦官白志贞,都曾统领此军。贞元时,分神策为左右厢,由宦官窦文场、王希迁分统。……”此文有两处似有明显错误: 一、白志贞并非宦官。《新唐书·白志贞传》载:“事节度使李光弼,硜硜自力,有智数,光弼善之,使与账下议。代宗素闻,及光弼卒,擢累司农卿,在官十年。德宗以为敏,逐倚腹心,进授神策军使。”“从狩奉天,以为行在都知兵马使。惧李怀光暴其恶,乃与赵赞、卢杞等抑怀光不使朝。怀光  相似文献   

9.
田玉英 《学术探索》2009,(5):103-108
前蜀王建收养了数目众多的假子,其收养对象有同姓宗戚、同乡部从、立功或纳降的将卒等;就收养时段看,王建蓄养假子的高峰当在887-904年争夺两川之时。养父子之间的关系微妙而复杂,遭王建猜忌而被杀的假子不乏其人,当然也确实有的假子矜功自伐,跋扈不臣,甚至对养父几经叛附。王建对这些假子的猜忌直接影响到他的用人政策,最高军权始终委任于亲子或者宦官,从而为宦官干政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0.
《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草案(一审稿)》"收养"一章的规定仍可以继续完善:应当引入不完全收养和成年收养,明确收养协议的主体是收养人和被收养人,引入试养期制度,就收养登记实行实质审查,就跨境收养确立跟踪观察制度,增设中国公民收养外国人的规则,立法中应区分收养的无效和可撤销,明确收养无效和被撤销并无溯及力,收养协议解除的主体应当限于收养人和被收养人,增加规定在被收养人为未成年人时因被收养人的原因而解除收养关系的制度,增设收养关系解除的公益诉讼。  相似文献   

11.
唐宋时期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德宗年间两税法的正式颁行,标志着以租庸调为支柱的唐前期财政体系的完全解体,以两税法为核心的唐后期财政新型体系的正式确立,地方财政税收由国家统购统支改为“上供、留使、留州”的三级划分。北宋踵随唐代的两税三分制,但其内涵已迥然不同。对于茶、盐、酒等榷利,唐代为中央保留的直接受益税目,宋代则直到北宋末年才完全收为中央所有。对于地方两税收支的调控和管理,唐代主要通过两税预算的定额管理等措施,宋代则主要由派驻各路的转运使督责完成上供税收,地方经费也由朝廷统一控制与管理。唐代中央在实行两税三分制后,为保证国家税收与藩镇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北宋朝廷则在地方财政经历了颇为宽松的时期后,从真宗朝始逐渐加强对地方财政的挤压,直到徽宗年间一切财权收归中央的进程始告完成。  相似文献   

12.
曹彦约历官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四朝,大凡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均有涉猎,为南宋名臣。著述颇丰,文学创作成就主要在诗歌,为南宋著名诗人。然其生平事迹未见有专文论述,今勾稽史乘、方志、宗谱等史料,详细考出曹氏家世、事迹、著述等方面的情况,并予以编年,希望为进一步研究曹氏诗文创作成就者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3.
韩琦是北宋时期重要大臣,他曾拥立英宗、神宗两代君主,为北宋政局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4.
宋真宗与北宋兴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昆 《北方论丛》2005,(5):95-98
宋真宗作为北宋的承平之君,面对可有为的时代,也曾力图有所作为,但最终却无所作为,使北宋失去了除旧布新的大好时机,宋真宗也因此备受非议.深入探讨其深层的原因,可以全面评价宋真宗,准确把握北宋的兴衰的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15.
崔迎春 《阴山学刊》2003,16(6):37-39
宗炳绘画理论是道佛相融的思想。自魏晋以来,统一政权瓦解,战争不断,佛教被迅速传播并与 道教互相影响、互相吸收,成为宗炳绘画理论产生的思想根源和社会根源。他的思想在其著作《画山水序》中 得以充分的体现。他的道佛相融思想对后世绘画反理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反本归宗"是商代宗教和礼制的基本原则之一.卜辞中的"报",是指祭祀.卜辞中有"即宗"的术语,"宗"指甲与辛日.  相似文献   

17.
张进德 《晋阳学刊》2012,(1):124-130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小说家类"序文虽然只有200余字,但涉及小说多个方面的问题,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四库馆臣在继承并理性辨析前人观点的基础上,追溯了小说的起源,表达了他们对小说虚构性质的认知理念,对小说流派的辨析,对小说价值功用的阐述,从中也可见出《四库全书》不收唐传奇与通俗小说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8.
王韧  王天海 《云梦学刊》2012,33(2):117-121
唐代马总所撰《意林》一书,不仅成书年代较早,而且是历代古籍中囊括晋以前子书最多,并保存至今的唯一著作。  相似文献   

19.
孙俊 《北方论丛》2012,(4):90-93
唐代宗室可由爵位出官,亦可由血缘关系出官。以爵位出官,《旧唐书》、《新唐书》的记载清晰准确,《唐六典》与《唐会要》的记述则比较模糊。以爵出官的品阶也与实际情况有所差距。若以血缘关系出官,宗室的五等血缘品阶与其出官品阶并不一一对应。唐代的宗室政策,在高祖时延续隋制,从太宗开始,保持近房宗室的政治地位,压制远房宗室。玄宗以后,近房宗室基本不出阁,远房宗室则与异姓之臣杂而仕宦。在对政局的影响上,唐代宗室整体素质较低,影响是消极的。  相似文献   

20.
冯金忠  郝黎 《河北学刊》2001,21(1):108-111
"出将入相"是初唐重要的政治现象,玄宗以后盛极而衰,在其中李林甫只起了很小或者说暂时的作用.它是唐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风气转变的必然产物,是从武人政治到宋代文人政治格局的必要一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