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历史主义和阶级观点问题的争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这里发表的是吕振羽同志的遗作与手迹。吕振羽同志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不幸于一九八○年七月十七日凌晨因病逝世。他于五十年代初曾任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前身)校长兼党委书记,为我校的教育与科研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出了卓越贡献。 吕振羽同志生前曾蒙受不白之冤。在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构陷下,从一九六三年起失去自由,一九六七年又被投入监狱。但是,作为我党的一位早期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开拓者,吕振羽同志在身陷囹圄、危及生命之际,却仍不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与探讨,在没有纸、更没有自由的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利用废报纸写下了二十余万字的史学评论和三千余首充满革命豪情的诗词。为了纪念吕振羽同志,本刊这里特刊发他在失去自由、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撰写的一篇史学论文和几首诗作。  相似文献   

2.
吕振羽是中国 30年代出现的第一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家。他早期的思想和行迹需要系统地揭示 ,以启示和教育当代史学工作者和青少年。关于吕振羽 ,学界已有许多褒语。如童超说 :吕振羽一生“集革命家与学者于一身”,是中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新史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蒋大椿说 :吕振羽是仅次于郭沫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第二位开山大师 (见《吕振羽早期思想与实践研究》,以下引文均同 )。然而 ,对这样一位与世纪并行的史学巨擘 ,除刘茂林、叶桂生著《吕振羽评传》、朱政惠著《吕振羽与他的历史学研究》外 ,便不见有其他专著了。与吕振羽…  相似文献   

3.
我对有机会参加纪念中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吕振羽同志的学术讨论会,感到由衷的高兴,同时这使我产生了对吕振羽同志的无限的思念和敬佩之情。吕振羽同志是我的老师,我在延安时就听过他的中国古代史的讲演;他的许多著作,如《简明中国通史》、《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中国社会史诸问题》等我都读过,得到了许多教  相似文献   

4.
王金玲 《理论界》2006,(6):16-17
毛泽东一生酷爱史学,他对史学理论的阐述和对中国历史的研究,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毛泽东以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发挥了特殊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5.
唐光怀 《船山学刊》2006,(4):165-167
吕振羽的史学研究气势恢弘,独树一帜,始终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方向,以历史辩证法为根本方法,以经世致用为研究动因,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特质。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一生酷爱史学,有深厚的史学素养和极高的史学造诣。他虽然不是专业史家,没有史学专著,但是他一生有丰富的史学活动。他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论作过深刻的阐述,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作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得出许多科学的论断,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过深远影响。本文拟从毛泽东一生读史、评史、用史的史学活动中,对其史学思想及其特点加以归纳和总结。一、重史学毛泽东对历史学一贯给予高度重视。早在青年时期,他就对中国历史典籍加以研究,决心以十年功夫读完“经之类十…  相似文献   

7.
2005年7月24至2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和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共同主办的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在长春召开。会议主题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来自全国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专家学者,主要是19个马克思哲学博士点的学科带头人和青年学术骨干共100余人出席了本届论坛,提交正式论文共71篇。会议就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历史与逻辑、马克思的哲学观与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中西马”对话与建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高清海与当代中国哲学等论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研…  相似文献   

8.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才能使历史研究成为科学;科学的历史研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这已为我国历史学发展的实践所证明。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先驱是李大钊。他在一九一九至一九二四年间,先后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哲学》、《史学要论》等论著,传播、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并提出运用唯物史观改造旧史学,建设新史学的计划和设想,但没有来得及实现,就被北洋军阀以“阴谋分子”的罪名逮捕杀害了。从二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侯外庐等人相继而起,以唯物史观作为武器,研究、整理中国历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分析吕振羽同志所著《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的时代背景入手,着重阐述了吕振羽同志在书中所反映的历史观、方法论和他对中国社会从远古至近代社会形态发展诸阶段的一系列观点,并强调本书在学术上的重大突破和在中国古史研究中的贡献。吕振羽同志撰著本书不但怀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深刻的政治动因,而且也是建立在科学的历史观、严密的方法论和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之上,是我国原始社会研究中的一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10.
10月28日至29日,省马克思主义学会与乐山市委联合召开了“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理论学术研讨会”,会议收到论文50多篇。省委老领导杨超作了学术报告。与会同志就毛泽东同志的丰功伟绩,毛泽东同志对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等学术问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 一、毛泽东同志一生都在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一生都在为中国革命和建设走什么样的路,苦苦地探索和追求。与会同志认为,建国以后,尤其在“一化三改造”胜利完成,随着  相似文献   

11.
朱佳木指出,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史学传统和深厚史学理论积淀的国家,但直到唯物史现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传入,并为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侯外庐等一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所掌握和运用之后,史学研究才得到了“唯一科学的历史观”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界在今天肩负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追求真理、学以致用、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光荣传统,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左玉河认为,唯物史观促进了中国历史学研究方向的转变,使历史研究从描述孤立的、主要是政治事件为主的方面,转向面对社会和经济这一复杂而长期的过程的研究,使史学家认识到需要研究人们的生活物质条件,并重视人民群众对历史的作用.牛润珍从十个方面论述了唯物史观对中国史学研究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分析了唯物史观对20世纪中国史学研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仅引导了中国史学的发展道路与方向,还形成了20世纪特别是后半叶史学思潮的主流.赵梅春认为,经过新中国成立之初对唯物史观的普及工作,大多数史学工作者的理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理论与实证并重成为史学研究者的常识,为后来中国史学的繁荣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学习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对邓小平理论的阐述,试从理论学术上谈一谈邓小平理论的马克思主义特征问题。一、邓小平理论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原则性邓小平同志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原则性,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是邓小平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他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11页;以下凡弓I自此书,只注页码)“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207)这个原则建立在中国社会现实和历史进步规律基础之上。首先,中国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解决十几…  相似文献   

13.
朱佳木指出,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史学传统和深厚史学理论积淀的国家,但直到唯物史现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传入,并为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侯外庐等一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所掌握和运用之后,史学研究才得到了“唯一科学的历史观”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界在今天肩负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追求真理、学以致用、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光荣传统,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左玉河认为,唯物史观促进了中国历史学研究方向的转变,使历史研究从描述孤立的、主要是政治事件为主的方面,转向面对社会和经济这一复杂而长期的过程的研究,使史学家认识到需要研究人们的生活物质条件,并重视人民群众对历史的作用.牛润珍从十个方面论述了唯物史观对中国史学研究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分析了唯物史观对20世纪中国史学研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仅引导了中国史学的发展道路与方向,还形成了20世纪特别是后半叶史学思潮的主流.赵梅春认为,经过新中国成立之初对唯物史观的普及工作,大多数史学工作者的理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理论与实证并重成为史学研究者的常识,为后来中国史学的繁荣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朱佳木指出,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史学传统和深厚史学理论积淀的国家,但直到唯物史现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传入,并为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侯外庐等一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所掌握和运用之后,史学研究才得到了“唯一科学的历史观”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界在今天肩负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追求真理、学以致用、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光荣传统,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左玉河认为,唯物史观促进了中国历史学研究方向的转变,使历史研究从描述孤立的、主要是政治事件为主的方面,转向面对社会和经济这一复杂而长期的过程的研究,使史学家认识到需要研究人们的生活物质条件,并重视人民群众对历史的作用.牛润珍从十个方面论述了唯物史观对中国史学研究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分析了唯物史观对20世纪中国史学研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仅引导了中国史学的发展道路与方向,还形成了20世纪特别是后半叶史学思潮的主流.赵梅春认为,经过新中国成立之初对唯物史观的普及工作,大多数史学工作者的理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理论与实证并重成为史学研究者的常识,为后来中国史学的繁荣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朱佳木指出,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史学传统和深厚史学理论积淀的国家,但直到唯物史现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传入,并为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侯外庐等一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所掌握和运用之后,史学研究才得到了“唯一科学的历史观”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界在今天肩负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追求真理、学以致用、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光荣传统,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左玉河认为,唯物史观促进了中国历史学研究方向的转变,使历史研究从描述孤立的、主要是政治事件为主的方面,转向面对社会和经济这一复杂而长期的过程的研究,使史学家认识到需要研究人们的生活物质条件,并重视人民群众对历史的作用.牛润珍从十个方面论述了唯物史观对中国史学研究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分析了唯物史观对20世纪中国史学研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仅引导了中国史学的发展道路与方向,还形成了20世纪特别是后半叶史学思潮的主流.赵梅春认为,经过新中国成立之初对唯物史观的普及工作,大多数史学工作者的理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理论与实证并重成为史学研究者的常识,为后来中国史学的繁荣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史学会、陕西省社科联、国家教委社科研究发展中心、中山大学近代中国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首届全国青年史学工作者学术会议最近在西安举行,来自全国27个省、市、区的113名青年代表以及特邀的13名史学前辈出席了大会。会议收到110多篇论文。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以及青年史学工作者的时代使命与历史责任。围绕这一主题,会议分为两个单元进行学术研讨。第一单元就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学的关系,我国传统  相似文献   

17.
刘大年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回望他的一生学术历程,关注现实、服务政治是其史学研究的主要动力,以史论政、援政入史构成刘大年史学著述最突出特色。刘大年的史学研究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化倾向,在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比他早或比他晚的,大概都没有像他那样把学术研究与意识形态那么明朗、那么紧密地联在一起的。刘大年史学堪称成学术研究与意识形态结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研究,是当代中国史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年这方面的研究受到我国史学工作者的广泛重视,但是,从整体上看,我们的研究还嫌薄弱,例如,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新中国成立近60年了,还没有一部系统研究中外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的学术专著问世。20世纪末以来,国外学者对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唯物史观研究非常之多。对我们来说,这些作品的价值,不在于它回答了什么,而在于它提出了什么。进行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研究,要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其研究内容包括唯物史观的创立和发展;中外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萌生和发展,主要理论成就和历史经验;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某些规律性的内容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指导,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马克思主义史学史研究的前提和关键。  相似文献   

19.
翦伯赞同志是一位治学谨严、论著宏富、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的史学家。他在史学研究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里就我对翦老的治学精神的了解,作一简要介绍。(一)翦老研究历史,主张理论、史料并重,也很重视对文章的撰写。在这三者之间,他更强调对理论的学习和运用。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资料是重要的;但是马列主义理论的学习更为重要。没有马列主义理论的指导,决不能在科学研究中作出任何创造性的成就。”翦老自踏上史学战线以来,一直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自己的历史研究。  相似文献   

20.
吕振羽同志是我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我国新史学的开拓者之一,又是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经验丰富的教育家。同时,他作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数十年一直投身于火热的政治斗争,是我党的革命活动家。他的历史论著、教育思想,以及政治理论著述等,都是祖国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在研究、搜集、整理吕振羽同志遗著的过程中,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辑的《吕振羽历史著述系年》的基础上,又发现了若干历史著述篇目和不少有关教育、政论、时评、回忆录等方面的文稿,为了给研究吕振羽同志学术思想、革命活动以及中国历史,哲学史、民族史、革命史、文学史、教育史等工作提供方便,特编此《系年》。其体例按写作时间顺序分类逐年编排,列序篇名、体裁、署名、写作日期、发表处所及时间、收入书籍及篇幅等;其增仃、补订或新版者逐次注明,同版多次印利者,则在初版项下说明。某些著述还有遗漏或未找到出处,容后增补。如有不当,敬希读者指正。 在编辑过程中,得到江明同志指导与帮助,谨致谢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