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1911年,资产阶级“廉价”地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但是,正如馬克思所说,这种‘来之容易”的胜利,是“失去也容易”的。因为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它沒有触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根基,也沒有能够在政治上给他们以较大的冲击。这样,就为被推翻的各种反动势力的反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民国建立以后,革命成果进一步被窃夺,反革命势力愈益囂张,  相似文献   

2.
对19世纪末酝酿20世纪初爆发的辛亥革命如何论定?这几乎是多余的问题.辛亥革命胜利了,它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是学术界一致公认的结论;辛亥革命又失败了,因为孙中山让位,袁世凯篡夺了革命的胜利果实.这也几乎是学术界的共识.然而,笔者以为:辛亥革命作为近代中国一次有广泛群众参加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它已经成功地完成了它应该完成的历史使命,没有失败.相反,作为运动本身,正以其巨大的惯性,以新的形式,排除一切阻力,继续缓慢地向前发展.所谓的“辛亥革命失败”,其实只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一派在取得辛亥革命胜利后,在新的政治角逐中遭到失  相似文献   

3.
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在我国近代史上起过重大的作用,但也存在许多致命的弱点。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它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弱点,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深思的问题:这次革命为什么能胜利,以后又是怎样失败的,人们从中应当吸取那些经验教训,在新的革命形势下怎样把革命进行到底?等等。对于这些关系到广大群众命运和革命前途的重大问题,在文学作品中应该给予正确的反映和解答。一九三五年,鲁迅曾说:“即以前清末年而论,大事件不可谓不多了:雅片战争,中法战  相似文献   

4.
辛亥革命历史教训的艺术反映——鲁迅小说学习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一次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它在中国这一极为广大的政治舞台上,演出了极为威武雄壮的一幕。辛亥革命以它结束了清王朝二百多年的反动统治和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共和的丰功伟绩而彪炳于中国近代史册。然而,作为民主革命,它的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并没有完成。皇帝被打倒了,代之而统治中国的成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理人、帝国主义的走狗——北洋军阀。中国人民仍旧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承受着极其深重的灾难。因此,从民主革命的意义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一场举世瞩目的大革命由胜利而失败,这  相似文献   

5.
<正> 众所周知,辛亥革命是一次不彻底的和失败的反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革命,这是我国史学界公认的定论.但不能因此推论:辛亥革命在任何方面都是不彻底的、失败的.我认为辛亥革命至少有一个方面是彻底的、成功的,就是推翻了中国历时二千余年的封建帝制.对辛亥革命彻底推翻封建帝制的丰功伟绩,史学界历来估价不算高.原因是:作为反帝反封的革命,它是失败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这是大前提.辛亥革  相似文献   

6.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据此,国内著述几乎无一例外地将此视为辛亥革命的胜利。但是,辛亥革命毕竞是以其失败为最终结局的。那么,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何在?国内著述在论及这个问题时,往往避重就轻,仅从敌我力量对比悬殊、革命派软弱妥协等方面进行探讨。本文试图从辛亥革命的理论,实践及其经济基础诸方面对它失败的必然性作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秦政记》、《秦献记》,是资产阶级革命家章太炎,在反对袁世凯复辟封建帝制的斗争中写出的反复辟战斗檄文。今天在深入批林批孔的斗争中读这两篇文章,更能感到它强烈的尊法反儒的战斗气息。 辛亥革命推翻了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制度,但是,“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了,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  相似文献   

8.
书信往来     
编辑同志:贵刊一九六一年第九期发表黄保万、董力生同志的“辛亥革命的胜利是怎样取得的”(下称“黄文”)一文,对我的“关于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及其主要方面的问题”(见一九六一年一月六日《文汇报》)中某些论述提出不同意见,这,我表示热忱的欢迎。但是,黄文在引用我那篇文章原文时,有些断章取义,某些地方有原则性出入。一般性的出入,我不打算在这里作什么声明,尤其不想对黄文本身发表意见,只把黄文为了同我讨论人民革命力量在辛亥革命中作用问题所摘引我的文章的语意跟拙作原文作一对照,以便弄清是非。黄文的前一段这样写道:“辛亥革命又为什么会取得胜利呢?夏东元先生认为是因为当时的‘清政府不能完  相似文献   

9.
对于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这次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曾从资产阶级革命党建设的角度,进行过许多反思。他认为,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主要教训在于:一是国民革命没有“以革命党为根本”,即没有把领导辛亥革命的同盟会建设成一个严密的、团结的、坚强的领导核心;二是“只破坏地面而不掘地底陈土”,即革命党缺乏彻底革命的纲领;三是“革命行动缺人民心力”,即没有充分发动人民群众参加革命;四是“革命之气一落千丈”,即革命党没有始终保持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百折不挠的斗争锐气。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时候,认真吸取这些教训,对于当代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的建设,完成辛亥革命振兴中华的未竟事业,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 1927年7月,是国共两党第一次由合作到分裂从而也是大革命由胜利到失败的转折点。由于这个转折,才酿成了国共合作历史上的一场悲剧。那末,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很多学者认为“敌强我弱”是其主要原因,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大革命的对象是北洋军阀,大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消灭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实现“南北统一”。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正式出师北伐,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长江流域,皖系、直系军阀土崩瓦解,吴佩孚、孙传芳落荒而逃,奉系军阀张作霖如惊弓之鸟,躲进了自己的“老巢”。这充分说明当时革命力量足以推翻旧军阀的反动统治,怎能说是敌强我弱呢?或许有人讲“敌强我弱”中的“敌”,还应把国民党新右派蒋介石、汪精卫包括在内。但是,把国民党新右派当作革命的对象是在土地革命时期而不是在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时期。因此,我认为应该把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国共统一战线的破裂,即国共分裂才是大革命失败的标志。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的认识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八年的清王朝,结束了延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在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作为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它的失败也是明显的。孙中山愤慨地指出:“民国之政治,比之满清尤为不及,”“把持国事者,均系军阀武人,争权夺利,祸国误民,有国家共和之名,无国家共和之实,”人民“尚未见享有真正共和之幸福”。七十余年来,关于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各个阶级、各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看法,评论不一。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辛亥革命主要领导人的孙中山,在失败以后的十几年中,对这场革命的失败原因是怎样认识的?总结出了什么经验教训?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它不仅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对本阶级实践活动的总结,也反映了促使这个伟大的民  相似文献   

12.
辛亥革命的胜利,在于它结束了0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它只是赶跑了一个封建皇帝,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取得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民主,反帝反封建两大基本任务都没有完成。它最终失败了。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1日,孙中山宣布正式解职;4月2日,临时参议院决定迁都北京。这样,袁世凯新政府成立,同时宣告存在仅仅三个月的资产阶级南京临时政府夭折。辛亥革命由股转败有着极为复杂的主客观原因,笔者着重谈以下几点看法。一、资产阶级革…  相似文献   

13.
戊戌变法是怎样性质的运动?近年来颇有争论。有人认为是改良主义运动;有人则认为不是。持“不能称之为改良主义运动”的论者,认为列宁对改良主义进行过批判,而戊戌变法则有进步作用,说它是政治改良运动尚可,说是一次改良主义运动则不妥。认为可以称之为“资产阶级改革”,但不能叫“改良主义”;认为改良与改良主义不能混为一谈,改良是相对革命而言的,改良主义则是“革命的绊脚石”,它“是相对于马克思主义而言的”,“不能把任何条件下的任何改良统统称之为改良主义”。究竟戊戌变法是不是改良主义运动?  相似文献   

14.
1911年爆发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辛亥革命),有它成功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唤醒了千百万人起来参加政治生活,“中国人民为民族解放与民权自由的伟大斗争,从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是成功。这个成功,掘鬆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的土壤,铲除了历代相传的“君,天也”的成见,使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带来了国家政治生活与社会生活的一度活跃,给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新的推动,并影响及于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斗争。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它所担负的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中国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压迫之下,民主共和国只是一个若有若无的影子,这是失败。这个失败,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实际上并不能救中国,迫使先进的中国人重新考虑中国的问题,探索着新的救国救民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已整整60年了.60年风雨沧桑,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现在回顾人类历史上这一无与伦比的壮举,仍能深切感受到它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深远影响.红军长征胜利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地位可以归结为:红军长征胜利是中国革命历史的转折点,开创了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新局面,奠定了中国革命走向不断胜利的基础.一、红军长征胜利,彻底结束了中国革命长期在胜利和失败相互交织中发展的徘徊局面,开创了中国革命进入不断胜利的新起点.在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过程中,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再接再励的英勇斗争.从鸦片战争、义和团运动,到辛亥革命这些中国人民的民族革命斗争,虽然都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帝国主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二大文件关于总任务的表述跟九大、十大、十一大比,有明显变化。这就是:不把“社会主义革命”同“社会主义建设”并列;没有再出现“继续革命”这类革命的提法的字样。十二大后,邓小平同志还指出:“七大把革命引向胜利,十二大将把建设引向胜利。”明白地把建设作为新时期的历史特征,与过去的革命时期相对称。这些提法是否意味着,在新的历史时期中,我们面临的任务就只有建设,而没有革命?如若不是这样,对这种提法上的变化又应如何理解呢?  相似文献   

17.
辛亥革命是胜利的,因为它推翻了二千年的封建帝制;辛亥革命又是失败的,因为它的果实被封建军阀窃取。失败的原因自然很多,但其中自身理论的混乱及其深层根源———中国传统思维的局限,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章太炎是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在学术上又是卓有成就的学者,鲁迅称他是“有学问的革命家”。他晚年从一个革命前驱倒退成为“身衣学术的华衮,粹然成为儒宗”,这是什么原因呢?鲁迅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一文中是有所论述的。但是,我们看到一些论者却根据鲁迅的论述,把章太炎颓唐倒退的主要原因,归结为脱离人民群众和时代的革命斗争。例如有一篇文章说:章太炎在“辛亥革命以后,时代前进了,革命深入了,他不仅没有继续前进,反而后退了,教训何等深刻。”又说:“‘既离民众,渐入颓唐’。这是鲁迅总结章太炎后期之所以落伍的一个深刻教训。”(见周建人:《回忆鲁迅》第40、44页)还有一篇文章也说鲁迅认为章太炎倒退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既离民众,渐入颓唐”。这些都是很有影响的说法。但这种说法是不是符合鲁迅的论述和看法呢?我们认为是值得商榷的。鲁迅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一文中,对章太炎的倒退是有过两种论述的意见的。不过他的论述不是从正面而是从侧面来论述的。他把章太炎和高尔基作了对比来进行分析论  相似文献   

19.
辛亥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这次革命,不仅推翻了清朝二百六十多年的专制统治,把皇帝赶下了台;而且也结束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产生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国的思想种子,深深扎根于人们心中,大大提高了人民的民主觉悟。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辛亥革命和孙中山,都给以很高的评价。毛泽东同志说:“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孙中山是“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和“中国民主派的旗帜。”(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周恩来同志称孙中山是“我国近代民  相似文献   

20.
<正> 大革命失败前后,斯大林对中国革命发表过许多意见,有一些十分精辟、正确,但也有一些是错误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内“左”倾错误的出现,同斯大林的中国革命“三阶段”论密切相关。一斯大林的中国革命三阶段论,是在中国大革命由胜利到失败的转折关头,同时也是联共(布)党内斯大林和托洛茨基反对派斗争十分尖锐激烈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斯大林机械地把中国革命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全民族联合战线的革命,即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