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与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一对重要范畴,认真探讨这对范畴的关系,对于丰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内容,对于实现党在十三大提出的宏伟目标和近期党中央提出的治理整顿任务的完成,以及实现党的最终目的——共产主义社会制度,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谈目的范畴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中,目的是一个重要的范畴.认真探讨这一范畴的特点和内容.对于唯物辩证法范畴理论的研究,对于实现党的“十二大”提出的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和宏伟目标.实现党的最终目的——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都具有重大的意  相似文献   

3.
价值是客体相对于主体并满足主体需要和目的的关系范畴。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的存在和需要与客体的存在和属性发生联系时,才形成价值关系和价值。在主体的实践活动中,客体形成价值属性并进而转变成相对于人的价值。人类的实践活动就是不断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实践价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价值论”是相对于从存在观点出发的单纯客体价值论和从意识观点出发的单纯主体价值论提出来的。单纯客体价值论认为 :价值源于客体 ,从根本上说 ,“价值”是个属性范畴。单纯主体价值论持完全相反的看法 ,认为价值源于主体 ,物的价值是人赋予的 ,没有人 ,物自身则毫无价值 ,从根本上说 ,“价值”是个功能范畴。实践价值论认为 :价值源于实践 ,价值的实质在于实践活动中的人和物、人和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 ,特别是由这种作用、影响所产生的效应、效益所具有的意义等 ,因此从根本上说 ,价值是标志实践活动中主客体之间所具有的作用、影响、效应、意义的关系范畴。价值标准是实践主客体相互作用影响的大小或程度。价值实现的场所、过程 ,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实践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重要的范畴之一、马克思用“实践的唯物主义”来表达自己所创立的新世界观。今天,实践范畴的重要性已是众所周知,但对实践范畴的内在构成要素,究竟有哪些则众论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有“三要素”、“四要素”、“五要素”这几种观点。“三要素”认为,实践的要素包括劳动本身即人类自身的活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有的认为是主体、对象和手段。“四要素”认为,实践的要素包括主体、对象、手段和结果;或认为是对象、目的、手段和历史基础,苏联部分学者则认为是目的、对象、手段和过程。“五要素”  相似文献   

6.
我们在探索文艺的本质的同时,还应该考察文艺主体的本质。本文以马克思关于人类把握世界的三种基本方式的理论学说为立论依据,力求阐明:从本质上看,文艺主体是一种实践—精神主体。 1 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产生现实的主体与客体,尚未发生相互作用关系的人与自然,还停留在可能的主体与客体阶段。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关系构成主体与客体的存在范畴和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范畴。对于人与自然的相互存在,人是主体存在,自然是客体存在,这是  相似文献   

7.
党员主体地位是党员在党的生活和党的实践活动中居于主导的、决定的地位。坚持党员主体地位是发挥党员主观能动性,提高党组织战斗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坚持民主集中制的重要基础。由于党员队伍素质及党内制度等方面的影响,党员主体地位在实现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实现党员主体地位要提高党员的素质,增强党员的主体意识,要从制度上保障党员各项权利的落实,构建党员主体地位及其权利保障的合力机制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范畴史上的革命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已往哲学相比较 ,实践唯物主义的范畴体系发生了重大的、革命性的变化。在实践唯物主义体系中 ,“实践”范畴是具有总体性质、居于根基地位的哲学范畴 ,实际活动着的人即主体是其起点 ,全面的主客体关系是理解和把握世界的基本理论框架。实践的主体性思维方式是把握这种哲学及其范畴体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康德论崇高     
为了完善整个体系,康德建立了他的美学。他的美学由于其特殊使命而仅限于分析了崇高和美这两个美学范畴。而这两个范畴对于实现感性和理性、认识和伦理、自然和自由的沟通已经足够了。因为美这一范畴主要是与知识(真)相联系,崇高则主要与道德(善)相联系。所以,有这两个范畴,美学完全可以实现其中介作用。因而,崇高和美两范畴在康德美学和整个体系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对崇高的论述,表明了康德美学思想的发展和归宿,揭示了康德崇敬人类,完善人类主体心灵结构、高扬人类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哲学视角及翻译学理论出发,探讨翻译主体和客体的范畴、特点和功能。主体(译者及翻译理论研究者)具有主导性、可变性和能动性的特点。客体包括文本、文本作者及读者,这三个部分是功能有同有异、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的实体。主体和客体同样是动态的和能动的。对主体和客体的正确认识和科学定位,对于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对历史唯物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科学诠释"人民"这一历史范畴,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内涵;明确提出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命题,创新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的主体的基本原理;第一次提出党的唯一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最高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坚持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以人民为主体的价值论;确立党的群众路线,揭示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群众路线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2.
主体和客体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中的一对最基本的范畴。随着哲学研究的深入和社会实践、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主体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逐渐为人们所关注,认识主体的能动性问题,成为当前人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基于人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方式来解释和说明交往范畴,不仅揭示了交往作为人的活动的前提,而且揭示了交往的否定方面,即“非人的”社会关系的存在,亦即人的实践活动的批判维度,从而实现了对抽象的“人”及其关系的彻底颠覆。而当前盛行的把马克思交往范畴的革命性意义归结为主体间性、主体际等思维方式领域的变革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4.
理论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对重要范畴,主体要获得对客体的正确反映,必须处理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就其内容来说是客观的.而客观的内容所以能在主体头脑中得到反映,特别是正确的反映,则全赖于实践。就理论得以产生的意义来说,实践是基础,离开实践的理论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用,表现在:实践是理论的来源,是理论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理论的标准,是理论发展的目的。理论的价值,归根到底,要在实践中实现。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基本的观…  相似文献   

15.
与已往哲学相比较,实践唯物主义的范畴体系发生了重大的、革命性的变化。在实践唯物主义体系中,“实践”范畴是具有总体性质、居于根基地位的哲学范畴,实际活动着的人即主体是其起点,全面的主客体关系是理解和把握世界的基本理论框架。实践的主体性思维方式是把握这种哲学及其范畴体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近二十年来,学术界关于“主体”范畴的讨论很多,但多是从静态角度考察,认为主体是人,是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能动的承担者。本文试图从动态的角度来分析主体范畴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并指出主体与认识效率之间的有机联系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在实践哲学思想上的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泽民同志的实践哲学思想,在继承邓小平实践哲学思想基础上,更具有新的时代特色。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是实践哲学思想的灵魂,贯穿于整个实践哲学体系;“三个代表”的思想是对实践标准的新发展,指明了社会主义实践和党的实践的基本目标;实践主体理论的创新,是实现社会主义实践基本目标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8.
党的先进性建设是时代的呼唤,是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我们党应对国际环境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这一战略思想揭示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中的战略地位,阐明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时代内涵、根本任务、检验标准、实践主体、实现途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科学总结了当代世界政党发展,特别是我们党85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明确了方向,指出了路径。  相似文献   

19.
后马克思主义运用"话语理论"解构了马克思主义的主体范畴:"工人阶级",并建构了分散的、多元决定的主体范畴;否定了马克思主义通过主体统一理论来确立工人阶级的先锋党领导权的合法性.据此,以拉莫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试图建构霸权理论,即激进民主理论.实质上,后马克思主义建构的这种多元主体范畴只是"话语"模式的一种理论虚构,仅看作是对现实表象的一种描述.那么,激进民主理论试图通过统一激进民主理论来统一多元主体设想也只能是一种虚妄.  相似文献   

20.
“青年话”是一种基于党的理论话语,适应青年时代背景、认知特点及语义习惯,能有效引导青年政治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的青年化话语体系。这一话语体系包括了话语内容、话语范式、话语表达等范畴,体现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主体话语地位,是党的理论教育实现青年化价值回归的一种优化路径。基于其时代性、参与性、叙事性的三重特征,在“青马工程”教育实践中优化党的理论教育青年化路径(即“青年话”的建构)可从三方面着手:话语内容从“固化”转为“活化”,话语范式从“独话”转为“对话”,话语表达从“说理”转为“叙事”,以提升党的理论教育的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