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理论界》2017,(3)
当人们谈论人格同一性(personal identity)的时候,就必然会想到洛克,可以说洛克的人格同一性理论是其之后的哲学家们进行哲学思考的一个重要起点和参照点。同样,胡塞尔在思考人格同一性的时候,也就必然要回应洛克的思想。在本文中,我们首先探讨洛克的人格同一性的基本含义以及其基本的观点和思路。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借用胡塞尔的现象学的观点对洛克的人格同一性理论进行反思,以发现其在现象学视域下所透露出来的不足之处。最后,我们将对二者的人格同一性思想进行一个总体的反思和评价。  相似文献   

2.
培根的简单性质学说,首次在哲学上把仅从量的角度去规定物质结构的观.点,发展为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去把握的理论,它克服了德谟克里特的“从俗约定”的主观论,对霍布斯的”偶性”学说和洛克的“两种性质”理论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1660年和1662年,洛克就当时激烈争论的无关紧要之事写了《英文短论》和《拉丁文短论》。这两篇短论被合称为《政府短论两篇》。《政府短论两篇》的目的是反驳白格肖的良心自由论,维护世俗最高权威规定无关紧要之事的合法性。洛克通过提出一套法体系理论说明了国法与良心法的关系,确立了国法的世俗最高权威地位。洛克还通过细致分析长官正当权力的内涵与性质、义务和自由的类型和内容,说明了国法义务与良心自由的关系。《政府短论两篇》反映了洛克早期的宗教思想和政治思想,但是由于洛克回避了自然法问题,《政府短论两篇》并没能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4.
石烁 《天府新论》2022,(6):53-63
约翰·洛克的财产权学说一直是西方思想史研究的重点。在殖民语境下重新审视这一学说,有助于揭示洛克思想与英国早期殖民活动的互动关系。在文本内部,通过对《政府论》下篇“论财产”章的再阐释,本文提供了一种针对洛克财产权论述的殖民读法,表明洛克的财产权学说是在对美洲经验的参照之下搭建起来的,并暗含着对原住民土地所有权的否定;在文本外部,通过考察英国早期殖民活动的特点与洛克在卡罗来纳殖民地的记载,表明了洛克的理论表述与他的殖民经验之间存在着张力。  相似文献   

5.
<正> 意义问题是语言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当代语言哲学家把探讨这一问题的种类繁多的意义理论划分为观念论、指称论和行为论三大类型.洛克、休漠等人的意义理论一般被划入“观念论”的范畴.观念论认为一个词的意义在于与这个词相联系的观念;词是作为这个观念的符号、标记出现于思想交流之中而获得其意义的.观念论作为对意义问题的一种解答,在上一世纪还十分流行,从本世纪以来却不断受到批判,其原因值得研究.洛克的意义理论作为观念论中的一种,颇具代表性.因而我们打算通过解剖洛克的意义理论来揭示观念论失误的根源和出路何在.  相似文献   

6.
关于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的討論,是在1959年《哲学研究》第11—12期轉載了同年10月11日世誠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唯物主义的原理嗎?”一文开始的。这篇文章对《哲学研究》1958年第一期所載郭月爭“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题是哲学基本問題的第二个方面”一文中的論点,提出了反对意見。世诚和郭月爭在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题上針鋒相对的意見,引起了我国哲学界的普遍注意。到目前为止討論已进行了五个月,先后发表了郭月爭、王若水、周景芳、撒仁兴、世誠、李唯一等的文章,分別刊登在《哲学研究》《紅旗》和《光明日报》的《哲学》专刊上,其它刊物也陆續发表討論文章,着重討論了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并开始討論錯誤的思想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以及对思維和存在共处于一个統一体中如何理解等方面的問題。现将討论以来各方意見,特別是四、五月份以来的討论情况綜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认知现象历来是哲学家关注的焦点。亚里士多德的认知目的论,笛卡儿的认知预示论,洛克的认知观念论,哈特莱的认知实在论,休莫的认知实证论,康德的认知先验论,这些关于认知现象的观点虽然只是哲学的猜想和分析,但为认知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8.
洛克被尊为"现代人格同一性思想之父".他从人与人格的区分出发,将"意识"而非"灵魂"作为人格同一的根据,详细论证了"意识构成人格的同一性",开启了近代关于人格同一性的研究.同时,他将意识与记忆混用,招致批评.  相似文献   

9.
印度古代胜论派哲学关于四大极微的理论和九种实的观点明显具有多元实在论的本体论性质.其和合句义论、声无常论、因中无果论等学说则具有整体涌现论的复杂系统理论的性质.胜论哲学认为感觉的发生是业(运动)、德(对象的性质)与意(意向)的合,声的意义是约定俗成的,这些思想又与当代信息哲学关于认识的信息中介论的相关理论相吻合.  相似文献   

10.
有一种观点认为洛克是二元论者,因为他在坚持感觉是认识的来源的同时,承认反省也是认识的来源,而后者正是洛克哲学的唯心主义因素。罗森塔尔、尤金主编的《简明哲学辞典》就持这一见解。近几年,国内有些同志对此提出异议,但是他们往往基于洛克是直观的反映论者,肯定他关于反省学说的唯物主义性质,却没有把握住它的更加积极的因素。我们主张:洛克关于反省的学说不仅是唯物主义的,而且他重视“反省”,表明了他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主客体在认识中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1.
<正>约翰·洛克(1632——1704)是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者.他对认识过程所作的经验主义的分析,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培根和霍布斯关于认识起源于经验的原则.同时,洛克的认识论也进一步暴露了唯物主义经验论本身不可克服的矛盾,表明用形而上学方法观察人的认识过程,坚持片面和狭隘的经验论,就不可能真正克服唯理论,并势必逻辑地导致唯心论和不可知论.实际上,洛克哲学中已具有了明显的不可知论的思想,并昭示了后来休谟的不可知论哲学的完整体系.本文的目的,就是试图分析和批判洛克的不可知论思想,并找出我们应该借鉴的经验教训.一、洛克是如何论证实体和事物的实在本质不可知的?洛克从经验论的立场出发,认为人们只能认识事物的各种可感性质,并通过这些性质来判定各种事物的存在.至于各种事物的内在本质,则是人们无法认识的.洛克认为,“所谓本质可以当作是任何事  相似文献   

12.
<正>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提出了哲学基本问题。联系恩格斯对旧认识论的批判以及他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阐发,我认为,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规定亦即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主要课题的确定。 恩格斯把哲学基本问题划分为两个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以及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对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恩格斯作了多层次的剖析,把其分解为三个具体问题:“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这三句反问并不是同义反复,而是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逐层深入的三个  相似文献   

13.
《晋阳学刊》1985年第二期发表了秦淮沙同志的《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之不能成立》一文(以下简称秦文),看后受到一定的启发,但我认为根本否认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是不妥的,现谈点粗浅的看法,就教于秦淮沙同志。一,关键在于如何正确理解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论述秦文在“立论的根据何在?”这部分中写道:“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究竟是什么?它的含义是什么?能不能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提供论据?”我认为问题提得好,抓住了关键所在。秦文认为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所阐明的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即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其含义“有两层意思”:“第一,说的是思想对世界的认识”;“第二,说的是思想对世界的改造”。因此,把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说成只是世界“可  相似文献   

14.
李香钻  郭战伟 《兰州学刊》2005,(5):44-45,36
洛克的主权思想一直以来都有两种不同的理解:议会主权或人民主权.本文通过对<政府论>文本的解读,分析作为洛克思想基础的自然法和社会契约理论,着重探讨其对立法权的至上性和有限性的阐述,指出其主权理论的复杂性与独特性,以尽可能揭示洛克思想的原意.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的认识论史中,洛克以其“白板论”而著名,因此,洛克被认为是典型的机械论、被动论、否认认识主体性的哲学家。诚然,洛克具有浓厚的机械论色彩,同时他又对认识的主体性作了不少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存在领域的划分”是哲学的最高范式。“存在=物质+精神”是传统哲学的立论之基。由于信息哲学重新划分了存在领域:“存在=物质+信息”,所以,信息哲学实现了人类哲学的第一次根本转向,由此也确立了信息哲学的元哲学或最高哲学的性质。中国信息哲学从20世纪80年代初创立以来,已经走过了40多年的历程,形成了自己独特而系统的理论,主要表现为9个方面。一是信息本体论:一种关于物质和信息双重存在的全新存在论学说;二是信息演化论:一种关于物质形态和信息形态双重演化的理论;三是信息认识论:一种关于人的认识发生的多维中介建构与虚拟的学说;四是人的全面本质论:一种关于人的本质的多维综合生成和创造性建构的学说;五是信息价值论:一种能够兼容物质价值和信息价值的全新价值学说;六是社会信息论:一种关于社会性质和社会进化方式的新理论;七是信息生产论:对人类实践和生产活动本质的新认识;八是信息思维论:一种关于科学与哲学思维方式变革的理论;九是统一信息科学论:一种关于“科学的信息科学化”的当代科学发展的理论。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哲学战线争论的差异就是矛盾,矛盾的同一性是什么,矛盾的同一性是否包括转化,矛盾的同一性起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等问题,从黑格尔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均有不少论述。本文就他们关于这几个问题的基本思想观点和论述,略加论析。  相似文献   

18.
关于“同一性”问题,大家谈论得很多。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怎样理解和运用“同一性”范畴的呢?本文打算在这方面作个初步整理,作为一种资料,为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性”范畴的含义提供参考。依此宗旨,本文在分析的范围上作了严格的限  相似文献   

19.
怎样理解贝克莱哲学与洛克哲学的理论关系,是既涉及理解洛克哲学也涉及理解贝克莱哲学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迄今为止哲学史著作中很少探讨的一个理论问题。通常,人们只是提到洛克第二性质学说给贝克  相似文献   

20.
在西方哲学史上,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不仅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争,而且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的内部,还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争。这个问题,在近代哲学史中,成为各派哲学斗争的中心课题,而在德国古典哲学家中争论得尤其激烈。黑格尔在谈到当时德国哲学界的状况时就曾说:“现时哲学态度的主要兴趣,均在于说明思想与客观对立的性质和效准,而且关于真理的问题,以及关于认识真理是否可能的问题,亦均以思想与客观的对立为中心。”他还在《哲学史讲演录》中反复强调探讨思维与存在的对立统一问题的重要性,指出:“(思维与存在的对立)是哲学的起点,这个起点构成哲学的全部意义。”黑格尔的全部哲学就是围绕着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的对立和统一这个问题展开的。因此,全面而正确地理解黑格尔这一思想,对于现在我们关于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的讨论是有一定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