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叙事传统是华人学者继抒情传统后建构的又一理论话语体系,集中展现了海外学界对中国传统小说叙事理论的中国性发掘和现代性建构。早期中国叙事传统主要围绕小说文本和小说史研究,开拓了前叙事学阶段的中国小说传统,逐步实现了由文本研究向理论体系建构的转化;20世纪70年代,王靖宇、鲁晓鹏等人征用西方叙事概念,在与西方叙事传统的比照中重构了中国小说叙事理论,描绘出一条从历史性到虚构性的理论体系;高友工、黄卫总、顾明栋等人则从单一的西方叙事概念中挣脱出来,拓展了中国叙事传统的多元可能性,揭示出其跨文类的抒情性和跨文化的非西方性。华人学者的研究不仅是对中国抒情传统的纠正与补充,而且共同促进了本土中国叙事传统研究及世界叙事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冯欣 《社科纵横》2006,21(5):85-86
与传统叙事小说不同,现代抒情小说的深层审美价值恰在于将“真、善、美”统一起来,构筑一个净化人的精神与灵魂的世界。本文结合20世纪中国抒情小说作品,通过对抒情小说创作主体意识、“真”、“善”、“美”的应合方式和理想化境界的构成等几个方面的分析总结,进一步揭示抒情小说作家对建设人类自由、和谐精神世界的重视与自主追求。  相似文献   

3.
川端康成与沈从文的作品都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雪国》被视为日本抒情小说的经典 ,《边城》被看作中国抒情小说的典范 ,抒情性成为他们的共同特征。而在抒情方式上 ,他们也都从各自的传统文学中吸收了营养 ,创造性地继承了传统文学 ,特别是古典诗歌的艺术特质 :通过意象抒情。一、抒情 ,向传统借鉴方式  川端康成被视为日本现代派的代表 ,可在他的创作中有一种越来越清晰 ,也越来越坚定的自觉 :“这就是我作为一个日本式作家的自觉 ,和继承日本美的传统的愿望。”1 继承传统也是沈从文认真思考的命题 :“一个短篇小说的作者 ,肯从中国传统…  相似文献   

4.
杨保健 《唐都学刊》2006,22(3):145-148
中国传统文学主要指从公元前11世纪,即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最早的诗篇出现起,直至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的中国古代(含近代)文学。中国传统文学在特殊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传统,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风”、“骚”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传统;二、“诗言志”、“诗缘情”与重表现、重抒情的传统;三、文学形象创造的“形神兼备”传统;四、文学形式的多样性传统;五、文学风格的丰富性传统。认真研究和梳理传统文学的艺术传统,并加以扬弃,无疑有益于当今的文学发展和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宋红娟 《社会》2022,42(6):107-131
费孝通的社会理论在社会结构方面更受学界重视,而其中的情感维度尚未得到足够关注。本文试图在费孝通早年有关中国现代化的理论视域中,梳理他有关“桑梓情谊”与“亲属情谊”“乡土工业”“村镇地方团体”之间关系的探索和讨论,进而呈现费孝通社会理论中对于情感的重视。 在费孝通看来,中国的现代化应该以中国传统社会组织为基础来嫁接西方现代技术, 从而推动整个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有效过渡。 在此过程中,他尝试将既旧且新的“桑梓情谊”阐释为现代中国社会的情感基础。 文章认为,“桑梓情谊”表征并构造了本地的根源与大社会的流动以及地方与国家的人际关联, 是理解费孝通社会理论之情感维度的关键,对我们思考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也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求是学刊》2017,(3):111-119
在二十世纪初的时代大潮中,梁启超和王国维颠倒中国传统文学观中褒扬抒情类型的文学,而轻视小说、戏曲等叙事文学的倾向,将后者置于前者之上。究其原因,两人的认同向以叙事文学为主体的西方文学及观念的倾斜是一个重要因素。但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所形成的影响仍挥之不去,两人在抬高叙事文学的同时,对于抒情诗词仍予以持续关注,且这一抒情情结也形塑着他们对于叙事文学的审美理想。两人其后都对自己的认识偏颇和矫枉过正进行了反省,对传统文学观的局限和西方现代性的偏误进行双重超越,打破了叙事文学与抒情文学的二元对立,并在向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回归中对其予以重新阐释。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司法文化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国传统司法文化在实体价值层面的最大特色是司法的宗法伦理理性。“经义断狱” ,充分体现了儒家之礼对中国古代司法活动的影响 ,礼治主义成为中国传统司法的最高原则 ;“德主刑辅” ,着力提升道德在中国古代司法中的重要性 ,深刻反映了传统司法的德治主义精神 ;“御笔断罪” ,形象地表现了皇帝对司法的控制 ,透视出中国传统司法中皇权至上的实质和鲜明的人治主义色彩 ;“和谐与无讼” ,代表着传统中国人对诉讼司法目的的理想追求 ,是中国传统司法文化最根本的价值取向和最高的价值理想。  相似文献   

8.
董国俊 《社科纵横》2006,21(6):95-96
文艺批评在当代失去了它曾经的经典时代,即某一种批评理论统治整个批评实践的时代,而进入一个“参考系”的众声喧哗时期。但同时,多种批评概念的共时性存在和理论碰撞也产生了影响的焦虑。在这样一个时代语境下,我国当代文论将怎样汲取具有“商品化”特性的西方文艺批评理论,又在继承我国经典文论传统和挖掘新的理论价值的“双向建构”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一种面向文化发展的多层次性和文艺批评实践的多元性的现实可能性。本文认为,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应该也已有能力建立这样的文艺批评局面。  相似文献   

9.
王巍 《求是学刊》2023,(6):21-27
汉初的“汉儒批法”及随后的“儒法合流”并不仅仅是一个文化事件,其背后反映着封建大一统权力秩序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乃至整个社会价值建构的客观要求,本质上是封建统治秩序的价值重构。但作为统治策略的“儒法合流”,并没有真正解决“家天下”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尤其是德治和法治的有效结合问题,反而造成了“礼高于法”等一系列封建社会秩序建构的缺陷,并影响到了随后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必须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探索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一致。  相似文献   

10.
从宇宙观到认识论的各种思维方式到老百姓日常生活各方面自在和潜在的指导原则,就是传统。传统包含两个层次:“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中国的古籍就是中国文化的遗存,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积累下来的解读和研究构成了中国“文化传统”的不断增长的谱系。这个“过程”因不同主体对不同时代的典籍和事物的不同解读和诠释而各异。这个“过程”所形成的传统也就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跨文化对话中的传统特别是“建构性”后现代思潮的兴起,强调“有机整体的系统观念”,抵制全球文化的单极性和同质性,为不同文化的平等共生提供理论根据,争取多元文化在全球的胜利。在世界进入多元多变的时代,研究传统的变异性和持续性,研究传统在跨文化对话中的发展,将使传统成为一种积极力量,推动人类精神世界的创新,推动人类走向更合理、更美好的社会。  相似文献   

11.
郑颖芳 《社会工作》2009,(22):24-26
人本中心模式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工作治疗模式之一,其所倡导的“当事人中心”、“轻松氛围”、“同感”、“真诚”、“表里如一”等指导原则和理念被广泛运用在诸多领域中。本文通过梳理该模式的核心概念,提出人本中心模式的分析框架,总结其治疗原则和特征,并将该模式运用到对自卑案例的实务分析中。  相似文献   

12.
以“大传统”、“小传统”范畴阐释农村教师素质提高的路径选择,展现出两种幻象,即大传统殖民与小传统拒斥。走出幻象,需要采取以“互动论”为基础的农村“本土化”主导战略,并对其实施策略作进一步探问。  相似文献   

13.
高字民  王卓 《唐都学刊》2013,29(2):113-116
由中美艺术家联合排演制作的现代舞剧《海伦之梦》,是当代中国跨文化戏剧一次有益的艺术和产业实践.作品突破传统经典跨文化戏剧的严肃格调和小众诉求,以抒情、浪漫的气质和大众通俗的形式,紧扣“爱与理解”的主题,采用自由梦幻曲形式和心理蒙太奇结构,大胆增设小红军的虚构形象,巧妙运用中美两国的民间意象元素,富有创意地开拓了跨文化戏剧的艺术领域和产业前景.  相似文献   

14.
荀子的幸福观由儒家精英转向社会大众,对于“孔颜之乐”“君子之乐”奠定的德性原则有所改良.在性伪之辨上,荀子以性恶论为基础,由“性伪之分”起始而至于“以伪饰性”,构建了“合性伪”的幸福原则;在理欲之辨上,荀子对“礼”的起源做了理性主义的解释,由“养人之欲”“给人之求”起始而至于“以道制欲”“合于文理”,构建了“统理欲”的幸福原则;在义利之辨上,荀子调整了孔孟思想中义利之间紧张冲突的状况,由人性“生而好利”起始而至于“以义制利”“先义后利”,构建了“兼义利”的幸福原则.“合性伪”“统理欲”“兼义利”致力于实现德性原则与功利原则的融通,“两得”成为荀子幸福原则的特质所在,从而使儒家幸福观呈现出德性幸福与功利幸福“双峰并峙”的局面.  相似文献   

15.
程杰 《阅江学刊》2014,(1):111-128
我国是一个花卉文化极其繁荣灿烂的国度,无论是园艺种植、花事观赏,还是文学、艺术创作都极为丰富繁盛。我国花卉文化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先秦的始发期、秦汉至盛唐的渐盛期和中唐以来的繁盛期。从审美认识水平着眼,我们将这三个阶段分别称为“物质实用时代”、“花色审美时代”和“文化象征时代”,三个阶段间呈不断累积演进之势。我国花卉文化的繁荣发展,有着我国自然条件、社会文化广泛的历史基础。我国地大物博,植物资源丰富,给花卉园艺的发展提供了极为优越的自然条件。我国发达的农耕文明对花卉园艺生产促进良多。我国传统士大夫阶层构成了花卉文化创造的主力,无论是外延的拓展,还是内涵的提升,都主要得力于他们的奉献,也主要体现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情趣和文化理想。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一体、崇尚自然的文化观念对花卉观赏的影响从来都是正面、积极的,历史上从未出现其他民族那种基于特定教义对花卉使用的严格限制,西方中世纪普遍禁止那样的现象。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我国花卉文化的繁荣发展,同时也决定了我国花卉文化的民族风格。我国观赏花卉以我国原产的木本和经济应用品种为主,形成了独特的名花、名树体系。我国人民比较重视自然生长、园艺种植的植物生姿,特别欣赏植物的生机天趣,西方社会那种花环、花冠等采结献赠为礼的方式在我国并不多见。在花卉象征上,我国士大夫阶层最终形成了“比德”、“写意”传统,即通过花卉形象寄托人的道德品格和高雅情趣,体现了我国崇尚伦理道德的文化精神,与西方花卉象征多具宗教意义颇有异致。我国花卉象征中的吉祥寓意,体现着我国民众独特的幸福观,有着鲜明的民间、民俗色彩,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的系统“花语”。  相似文献   

16.
崔建军 《唐都学刊》2014,(5):117-121
论文文献综述的写作是由学术研究的继承性和开放性决定的。文献综述的目的是为了导出研究问题。写作文献综述应遵循八条写作原则:“5w”写作原则、经典性原则、古今中外厉,则、“文献树”原则、“顶天立地”原则、述评结合原则、单数原则和服从主题原则。文献综述的写作方法是“倒三佯形法”即由宽到窄(空间上)、由远到近(时间上),最后聚焦到一个“点”上,找到自己研究问题的逻辑起点,也就是自己所要研究问题的出发点。文献综述的写作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是:简单罗列文献、文献综述缺乏权威性、文献综述和研究问题不匹配和多个文献综述并存等。  相似文献   

17.
高春艳 《唐都学刊》2014,(3):31-34,64
李因笃是清初著名学者、美学大儒,在经学、实学、文学、音韵学方面皆有建树.运用文献分析、归纳、比较等研究方法,系统阐述其漕运思想,认为李因笃系统梳理了古代漕运历史和漕运思想,并针对清初漕运现状,提出了“三要”“五举”“六说”组成的漕运治理思想体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苗瑞凤 《社会工作》2011,(16):25-27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用“孝”和“不孝”这种二分法的词汇不能准确表达当前的孝道实践,传统孝道的内涵以一种较为复杂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浑然一体的传统孝道在养与敬、敬与顺等很多领域都呈现出一种分裂的状态,成年子女会因为这种孝道的分裂而感受到一定程度的孝道焦虑,父母内心深处也会有一种深深的无奈。最终双方都会采取一定的行动进行应对,从而促使了新孝道实践的萌芽。  相似文献   

19.
系统复杂的本质是系统要素之间的差别和联系的相互作用,营造着强大的信息势而呈现出相变和分岔带来的"不确定性",因而,应对复杂的有效战略就是通过抽象获得更多的信息量、营造更大的信息势。势=差别÷距离=差别×联系,因而,势即梯度、即斜率、即导数、即比例("即"表示推进到本质联系的极限过程)。所以,老子说"势成之",毕达哥拉斯说"万物皆比例"。势科学原理由三个势定律组成,其核心是"对称性原理"。势的运行机制是"差别促进联系、联系扩大差别",由此推动复杂系统从"不对称→对称→不对称→对称→......"进行螺旋式演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科技的发展需要动漫这种大众性的视觉文化艺术形式的传播与宣传。动漫艺术的发展与应用开拓了气象科学宣传的新模式。在"气象漫画"的创作方面,网络游戏是"气象动漫"新颖的表现形式。打造具有品牌影响力的"气象动漫"角色品牌无疑是进行气象文化宣传的有效途径。"气象动漫"宣传必须以现代传媒为支撑,通过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络电视、移动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跨媒体平台,结合传统媒介如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逐渐形成以移动彩信、网络动漫、网络动漫游戏和手机动漫游戏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气象动漫"作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