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众所周知,卡尔·考茨基没有遵照恩格斯的指示,把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手稿编辑成《资本论》第四卷,而另以《剩余价值学说史》为书名单独予以出版。他还为《剩余价值学说史》写了一篇“编者序”,并说: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手稿,“不能算是《资本论》的第四卷,不能算是前三卷的续篇”;而是“与前三卷并行的著作,象第一辑《经济学批判》与《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相并行一样”。有人十分赞赏考茨基的上述作法和看法,并据此断言: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手稿不是《资本论》第四卷,不是政治经济学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又名《剩余价值学说史》,是马克思19世纪60年代写的一部经济学手稿的主体部分。它是一部政治经济学史草稿。马克思生前对它从未整理修改过,他逝世以后才由考茨基在1905—1910年整理出版。解放前,郭大力同志翻译的考茨基编的德文版本《剩余价值学说史》(共三卷四册,第  相似文献   

3.
《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的《剩余价值理论》部分,按照马克思的原来 计划,是要作为《资本论》第四卷出版的。马克思把《资本论》的前三卷称为理论部分,而把《资本论》第四卷称为历史部分、历史批判部分或历史文献部分。1866年10月13日,马克思在致库格曼的信中说:“全部著作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册资本的生产过  相似文献   

4.
卡尔·考茨基于1905—1910年之间,经过认真的整理和加工,编辑、出版了马克思的重要遗著《剩余价值学说史》。对于这件事应当如何评价才是正确的呢?长时期以来,苏联学术界一直持全盘否定的态度,把考茨基批判得一塌糊涂。我国学术界也深受其影响,至今还是不承认考茨基在作这一件事情上有什么功绩和贡献。这是很不公正、很不科学的。我们应当实事求是地对考茨基在编辑、出版马克思这部伟大著作上的功过得失、是非曲直给以恰如其分的科学的评论。  相似文献   

5.
一部著作的命运,往往同作者或编者个人的命运牵连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荣时受到过誉,损时遭致溢恶。考茨基编辑出版的《剩余价值理论》的情况就是如此。考茨基先是受命于恩格斯,后来又正式受托于马克思遗稿的继承人,着手整理编辑马克思《资本论》第四卷的手稿,最后于1905—1910年出版《剩余价值理论》一至三卷。马克思这部隐藏了半个世纪的重要著作,恩格斯曾多次预告要编辑出版,终于经当时最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考茨基之手与广大读者见了面。它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和受到热烈欢迎,是很自然的。不过,这时也确有一些过誉之词被加到考茨基身上,甚至不无吹捧的味道,就连当时已负盛名的马克思主义者卢森堡等人也未能免俗。例如说,考茨基“限于清理马克思混乱一团的手稿的思想内容,用可以说看不见的手把它整理成为一个内在的整体”。他“极其自如地运用材料,而最后提供给公众的则不过是马克思本人的和仅仅是马克思的东西”。总之,考茨基是“完全成功”的,考茨基的版本是“一个高度成熟形式上的有机整体”等等。但是,考茨基成了修正主义者之后,情形就大不相同了。除了列宁在彻底批判考茨基修正主义的同时,尚能给考茨基版《剩余价值理论》以肯定并多次加以引用而外,几乎再也听不到一句公道话了。特别是在准备和后来出版、介绍苏联新版的过程中,考茨基版一直被当作批判的对象,而且批判愈演愈烈,不仅被说得一无是处,而且简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伟大科学巨著《资本论》共有四卷,第一、二,三卷是《资本论》的理论部分,它的任务是要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运动规律;至于第四卷,又名《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论》的历史部分,其任务是批判性地考察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本文要探讨的,是此书历史部份的起点问题。能否象有些同志的看法那样,比照《资本论》前三卷的起点问题,简单地认为,《剩余价值理论》的起点,就是马克思开篇的那个詹姆斯·斯图亚特爵士,并进而肯定政治经济学史的起点就是重商主义。我们不同意这种看法。如果不了解这部手稿写作、出版的历史情况,仅从形式上去看问题,是很难确切定论的。  相似文献   

7.
以《剩余价值理论》为主题编辑出版《资本论》第四卷,是由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提出来的。马克思生前一直认为,《资本论》第四卷(马克思当时还称作第四册)的主题,应该是“十七世纪中叶以来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史”,简称为“理论史”。据此,近年来我国学术界有些人提出质疑,认为恩格斯主张以《剩余价值理论》为主题编辑出版《资本论》第四卷,“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都是不恰当的,至少不符合马克思本人的原意”;或者认为恩格斯并不十分清楚《剩余价值理论》的整个写作过程,也没有机会和时间对它进行系统的探索和考察,因而恩格斯并不完全理解《剩余价值理论》,他提出的编辑《剩余价值理论》的一些具体设想“也是不切实际的”。实际上,这些  相似文献   

8.
<正> 前一段时间,在理论界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中,有的同志提出:"马克思讲的'异化',是现实的人的异化,主要是劳动的异化.关于'劳动异化'的思想,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一哲学手稿》中有详细的论述.后来,他把这个思想发展为剩余价值学说.这在《资本论》中说得很清楚.那种认为马克思在后期抛弃了'异化'概念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很显然,作者认为:(一)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是从异化、特别是劳动异化思想"发展"而来的;(二)马克思后期没抛弃异化概念的事实可以证明他这种看法.马克思是怎样创立了他的剩余价值学说呢?能否说这一学说是从劳动异化思想"发展"而来?马克思后期没抛弃异化概念,这能够证明剩余价值学说是从异化"发展"来的吗?  相似文献   

9.
1986年夏,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创作史学术组和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联合在贵阳市召开《资本论》创作史第三次学术讨论会,专门学习和研究马克思的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的《剩余价值理论》部分,即《资本论》第4卷。创作史学术组每召开一次学术讨论会,总要把提交会议的论文和会上研讨取得的成果,汇集成书公开出版,介绍给国内外读者。现在呈献给广大读者的这本书——《〈资本论〉第四卷研究》(周成启主编),就是这次学术讨论会的研究成果。这种好的做法,应该继续坚持下去,通过自己的学术活动,推动我国《资本论》创作史和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在这个学术领域内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1989年收录《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三版的MEGA2Ⅱ/8卷出版问世,在导言中,编者们详细介绍了《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三版恩格斯编辑工作情况,他们认为,恩格斯使用包括《修改意见表》在内的马克思遗留的修订《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2版的全部文献完成了出版工作,可以说,德文第三版“遵照了马克思设想”,可以被视为《资本论》第一卷最终版。但是对比《修改意见表》和德文第三版后得到的事实表明,恩格斯在德文第三版编辑时没有使用《修改意见表》,这一版并非是《资本论》第一卷最终版,毋宁说是“未完成的美国版”。  相似文献   

11.
《资本论》第四卷是政治经济学核心问题即剩余价值理论的详细的批判史。在《资本论》第四卷中,马克思以论战的形式阐述了在《资本论》理论部分三卷中研究的许多问题。但是,限于理论部分体系的需要,第四卷的一些重要观点在理论部分三卷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有一些重要观点和理论部分三卷分析的角度有点差异。《资本论》第四卷关于生产劳动、精神生产等重要观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早期奠定了"人的发展"的思想主线,提出人的本质、劳动异化与异化劳动向人的复归的人类发展基本进程。《资本论》将这种哲学思辨具体化为科学理论,将转化为资本的剩余价值作为异化劳动的现实形态,而异化劳动向人自身的复归的实现途径则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在新时代的伟大理论创新。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主要不在于对剩余价值的分割,而在于使被分割的剩余价值转化为支配与奴役劳动者的异化力量。把异化劳动作为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从而把剩余价值向人自身的复归作为"消灭剥削"的途径,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内涵。科学发展观于是成为实现邓小平所指出的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由之路,"三个代表"则是实施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条件,它们共同构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3.
现行版《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是以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册第Ⅱ稿和第Ⅷ稿为基础编辑而成的。对照现行版第二卷第三篇,第Ⅱ稿不仅在内容篇幅上被删掉了三分之二,而且连标题也作了明显的更动,就是说,现行版不只考察流通过程和再生产过程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出版问世100周年。马克思于1883年逝世后,按照马克思生前的托付,思格斯全面担负起整理出版《资本论》后两卷的编辑出版任务。恩格斯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艰苦卓绝的奋斗,《资本论》第三卷于第二卷正式发行9年之后,于1894年出版发行.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建立了科学的、完整的利润学说,这是他运用从现象到本质、再从本质说明现象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深入研究和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的科学成果.总格斯曾经说过:马克思这一科学成果使《资本论》第三卷成为“光彩夺目的”和“最惊人的”著作‘①…  相似文献   

15.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学术界的认识不统一。多数同志认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有的同志认为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这里谈谈我的一点粗浅看法。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我认为全书三卷的标题就已经表述得很清楚。马克思在第三卷的开头曾经指出:“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接着他又说: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还要由流通过程来补充,而流通过程则是第二卷研究的对象。”关于第三卷,马克思说:“这一卷要揭示和说明资本  相似文献   

16.
《资本论》不但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地遏示了策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般规律和人类社宗的一般规律,而目坯丹创了人类运用辩证逻辑的新纪元。这王要表现在它的逻辑方法上。然而,《资本进》的逻辑方法,在美第一卷出版肘曾引起争论。当时,有人认为《资本论》的方法P是形而上学的办析方法;有人认为P是签通逻辑的演经法;百人认为走黑格尔的唯IO王义辩证法;育人认为研究方法是唯物王文的,叙述方法则展唯IO王义辩证注。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一践”中引述了上述筝诏后指出,由于当的彼得堡的《欧洲通报》上的一篇赛读《资本论…  相似文献   

17.
1975年出版的《资本论》第1卷第707页,有这样一句话:“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反比。”对此,译者作了注明:“马克思亲自校订过的法文版中是:‘成正比’。”自此,我国学术界就有了正、反比两种不同意见之争。持“成正比”观点的同志强调法文版的权威性,而持“成反比”观点的同志则强调德文版更为权威。我认为《资本论》法文版中“成正比”之说,与德文版中的“成反比”之说,都是正确的,因为这些版本都是经过马克思、恩格斯亲自校定的。想通过强调某种版本的权威性,来否定另一种版本的正确性,我认为都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8.
《资本论》方法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以后,人们就很关注《资本论》中所应用的方法,短短几年,就已发表了“各种互相矛盾的评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对此作了详细的评析。一百多年来,关于《资本论》方法的争论一直绵延不绝,我国学术界也存在多种歧见。下面笔者扼要介绍国内学术界关于《资本论》方法论的若干观点,并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看法,以就教于学术界方家。究竟什么是《资本论》的方法?我国学术界大体上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认为《资本论》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中山大学的刘景象教授早在六十年代初就提出:“如果…  相似文献   

19.
苏联出版了一套辩证法史丛书:《古代辩证法史》、《14—18世纪辩证法史》、《辩证法史·德国古典哲学》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史》 本文就《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史》马恩阶段一书作一些评价。此书由罗森塔尔主编,出版于1971年,全书分三篇,十四章,围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着重阐明两个问题:一是论述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关系,二是详尽分析《资本论》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约合一半篇幅)并论及唯物辩证法各个规律和范畴。 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重要成就,是全面地有意识地制订了作为发展理论的辩证法,它是由康德开  相似文献   

20.
《学术月刊》1989年第3期发表《<剩余价值理论>不是从重农学派开始研究的》一文。作者认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史即狭义政治经济学史的起点是詹姆斯·斯图亚特。结合该文和它在脚注中所指出的作者的另外两篇文章,其论据和理由大致可以概括为如下几条:①作者曾强调他所说的《剩余价值理论》,仅限于马克思的《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即《资本论》第Ⅱ稿的“主体部分”:第6—15册笔记本中的内容;②这一《剩余价值理论》是一部政治经济学理论史或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史;③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史的起点或产生阶段是重商主义;④斯图亚特是重商主义者或英国重商主义的最后代表。上述看法是很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