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老子哲学观体系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子哲学观是一个完整系统。其中恒道观是最高哲学范畴。它以至高无上,无时不有,无所不在的"道"作为立论基础。玄德观则将恒道引向社会,以恒道为核心,以圣人为楷模,统领了老子认识论的真知观,社会论的察世观,行为论的无为观,价值论、生命论的贵身观,政治论、军事论的安民观、用兵观和治国观,形成了老子体系完整,博大精深的东方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2.
研究《老子》通行本第三章对掌握老子政治思想及其圣人观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常使民无知无欲"可说是全章的中心句,它揭示了"圣人之治"的核心。该章阐述"圣人之治",始于"不尚贤",终于"无不治"。"不尚贤"与使民无知有关,"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与使民无欲有关。圣人之治除了有"虚其心"、"弱其志"的一面外,还有"实其腹"、"强其骨"的另一面。老子所谓使民无知、无欲可说是圣人以其愚而使民愚,而这与让民众保持在素朴状态中有关系。他主张用"为无为"这种积极的"无为"来实现"无不治"的目标,即圣人以其"治己"而使民众普遍"治己"。  相似文献   

3.
佛、道和儒家思想对形成王阳明以"良知"为基础的"吾性自足"的圣人观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圣人观的主要内容是:在道德认识论上,圣人是道德主体和道德客体、知与行的统一;在道德行为上,圣人是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价值载体;在道德修养上,圣人吾性自足,具备最本质的人性。王阳明的圣人观是对先儒圣人观的"自我超越",完成了儒家圣人观从"庙堂"到"人间"、从"书斋"到"民间"的伟大转变,实现了儒家圣人观的世俗化、大众化和民间化。  相似文献   

4.
圣人思想,中国古代各家都有所涉及,而对于各家来说,“圣人”所蕴含的意义可能是不同的,但是他们都认同“圣人”是完美的理想的人格。在《老子》一书中,就有很多地方提到“圣人”一词,并且也能发现老子的“圣人”与儒家、墨家等之“圣人”的不同之处,但对于老子来说,“圣人”同样是他所认可的完美人格。  相似文献   

5.
尚建飞 《兰州学刊》2006,(11):38-40,37
圣人是《老子》所推崇的理想人格,具有与道为一的玄德。《老子》经过对当时无道君主的批判和考察、分析“古之善为道者”的基本特征,提出玄德的内在规定性是自然无为。《老子》认为,圣人之所以能与道为一(其标志是拥有玄德)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条件:首先,圣人可以自觉地认同道所显现的境界;其次,通过“致虚极,守静笃”的工夫,他能洞察人与天地万物的本性;此外,圣人遵循自然无为原则来教化百姓,使其得以按照自己的本性生存。正因为圣人既可以通过“为道日损”的方式体认人与天地万物为一的最高境界,也能用自己的“德”来范导众人最终达到自然无为的理想生存状态,所以他才会具有玄德。今天,我们通过从哲学的层面来解读《老子》圣人观,最终会发现它向我们展现了一种以天人合一为指归,并凭借绝圣弃智的方式来实现人之本真存在的前形而上学哲学形态。  相似文献   

6.
在《老子》传统的解读中,并没有将圣人和百姓放在对等的立场上,而忽视百姓的存在。事实上在老子的思想里,圣人和百姓是没有优劣之分的,二者都是推动"道"正常运动的力量,缺一不可,只是圣人和百姓在道的运动过程中扮演着不同角色。正是因为二者的共存,道才显现出既幽远深邃又生机盎然的特征。圣人和百姓作为两种不同的生命存在方式,共同维持着"宇宙—生命"系统的通塞平衡。  相似文献   

7.
路红梅 《殷都学刊》2007,(2):149-152
以"道"为圭臬,老子将人生境界区分为俗人境界、圣人境界、赤子境界三个层次。俗人境界是与"道"相悖的境界;圣人境界是几于"道"的境界,其重要特点是"啬";赤子境界是同于"道"的境界,其根本特征是"自然"。赤子境界体现了老子对人的终极关怀。实现人的自由个性及宇宙万物的平等、自由、和谐是赤子境界向人们昭示的人生最高价值。  相似文献   

8.
老子没有论述时间的专著,但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包含了他的时间观,可称之为老子的时间哲学.老子时间观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循环时间观.讨论了老子时间观的思想根源和基本内涵,老子哲学中的"有"、"无"思想和"道"的论述如何体现老子时间观的本质,以及老子关于道德的演变过程的论述如何体现他对事物发展时间先后顺序的观点.这些问题的探讨与分析对于我们认识老子时间观及其科学性以及对现代时间观的研究,都具有重大的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作为老子哲学的核心、最高范畴,"道"是统一于世界的一种符号或名称,但无法确切地界定.因此老子"道"论存在模棱两可、不可言说等特征.而由"观"入"道"来剖析"观"之本体认识和审美境界,是拓展老子"道"论的实践方式,在老子思想中具有独特地位和意义.通过对《道德经》中"观"在方法论上的洞见探究,来诠释老子哲学中的"观"的本体...  相似文献   

10.
《东岳论丛》2016,(8):121-126
群己关系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的重要哲学命题,先秦诸家从不同视角对此问题给予了深入探究。老子在审视群己关系时彰显了己(个体)之地位及其价值,他把群体价值放在了次要位置。在老子群己观中"自"、"我"、"吾"等概念是老子群己观中"己"在不同向度下的体现,它们与"身"均有着密切关联,这些概念簇彰显了老子群己观的特色。但老子的群己观缺乏在实践中把个体与群体关联起来的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1.
李德建 《船山学刊》2014,(2):105-109
老子《道德经》是言道之书,一以贯之于全书的核心是老子的天人合一观。老子深邃地回答了天与人源于何处、天与人为何合一以及如何合一等人类关心的永恒命题。这是老子伟大的创造性贡献,标志着以人之道合天之道的成熟完善。老子的天人合一观尝试概括为宇宙万物的"五同性"思想,即天人万物的"同源性"、"同构性"、"同归性"、"同律性"、"同一性"思想。  相似文献   

12.
提起老子,人们一般以为他“绝仁弃义”,是不讲仁爱的。其实,他有自己独特的仁爱观。本文拟就此进行探讨,以求正于方家。关于仁爱,在《老子》一书中有一些表面看上去相互矛盾的说法。如一方面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第五...  相似文献   

13.
马晓乐 《齐鲁学刊》2004,(4):123-127
庄子的圣人观否定社会现实,认为"圣人"是超越现实、还朴归淳,具有最高人格的方外之人,他强调的是对原始自然的遵循和效仿,追求的是配天地之德的至高境界。郭象的圣人观肯定社会现实,无意于彰显圣人的神性和超越,而着意于圣人与世无刃、与百姓无隙的闲恰与自得,他强调圣人要无心以临天下,既内具圣人之德,遗世离俗,又外施王者之政,涉世入俗。庄、郭圣人观的不同,体现了二者思想的本质特征,也反映了魏晋时期援儒入道、以道释儒、儒道会通的学术特点。  相似文献   

14.
《老子》可以被解读为一部救世之书。《老子》中对"道"与"德"的设置别具深意,它们分别代表了老子救世思想中两种拯救路径。"道"是对那些先知先觉的"个人"实施拯救的理论基础,"德"则为"众生"被圣人施救后的最终归属。两种拯救方式的实现途径分别是"修身成圣"和"小国寡民"。  相似文献   

15.
乔健 《文史哲》2012,(5):69-80
无论是太过强调"在上者"在老子思想系统中的地位,还是将老子的一些重要观念简单归结为"平民意识",都因忽略了老子的"精英意识"而有值得商榷之处。在"精英"的"自我实现"方面,老子强调精神超越升华的价值,在政治的实践领域,老子强调在上者"无为"基础上普通民众之"自为"的意义,而老子思想系统中的这两条主线,均以"精英"为重要绾合点。作为"精英"的"圣人",以努力向"下"来凸显其非同寻常的"上"和"先"。与"道"在"万物"找到了自己"的时候"实现了自己"同理,作为"精英"的"圣人"在"主观"上没有自己,但结果却在民众的充分自为中成就了自己。  相似文献   

16.
《老子》中蕴含着比较丰富的"祸福相倚"幸福观念,"福"比较接近于我们现代实用的"幸福"一词的实质内涵,并不排斥"乐"的内涵;在"三去"中包括"祸"所指。"祸福相倚"既是老子辩证矛盾观的基本命题和重要内容,也是老子幸福观的核心观念。老子的"祸福相倚"幸福观念是道家幸福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子哲学思想及矛盾观的运用和体现,它表明了老子对幸福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包括对情感(幸福感)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的朴素认识。老子"祸福相倚"幸福观是老子人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子辩证哲学的特殊表现,并构成为老子幸福观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文史哲》2014,(5)
"玄德"在老子学说中不仅具有多层域的丰富意涵,而且还蕴含着老子形而上学、政治哲学以及心性论之间的通贯性。在综合考察《老子》通行本和简帛本的基础上,通过相关语境的疏证与解析,渐可发现"玄德"思想的多重义理:形上世界的"玄德"意味着"道"对万物"生而弗有"的两面性作用;这一作用推衍到形下的政治生活,便是指圣人效法"道"而具备"以不智治国"的"玄德";但圣人的效法又绝非外在模仿那么简单,其间还深蕴着"涤除玄鉴"的内向体认,"玄德"的工夫论意义也于此展现。发掘老子"玄德"的多重意涵,不仅使我们对此观念的义理具有更综合的认识,而且还可以为我们理解老子思想形而上下之间的内在关联提供新的参照。  相似文献   

18.
很多学者认为老子主张"贵身"或者"贵生",但这一观点实际上是对老子生命观思想的误读。因为老子从根本上是反对众人去"贵身"或者"贵生"的,其生命观思想的真正主张是具有辩证性的"自爱不自贵":既反对因追求显名厚利而不亲爱自己的身体;也反对因过分尊贵其身、厚养其生,益生妄作而害了自己的性命。  相似文献   

19.
《老子》的理想人格与人生实践5高秀昌在《人文杂志》1996年第1Z期发表如题文章,对《老子》的理想人Z格与人生实践作了阐释。文章认为:¥一、理想人格——圣人的特征。一(是守道同德;二是圣人气象;三是理想中的治者。二、理想人格——圣人的修养方法。一是少...  相似文献   

20.
今本《老子》第五章"多言数穷"一句的原貌应是帛书本和西汉竹书本《老子》中的"多闻数穷",强调圣人不应以智治国,这样今本第五章就是由两个从天道到人道的思维模式所构成,结构十分清晰。而且"多闻数穷"与"天地不仁"一句相呼应,进一步强化对儒家的批评,体现出帛书之后的《老子》版本中的"思想聚焦"现象。"不若守于中"之"中"不应释为"虚静",而是公正之义,即圣人效法天地之"虚"而为政,其结果就是为政之公,如此解释则"不若守于中"与"天地不仁"一句相呼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