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审美趣味     
一对审美趣味的研究之所以仍是美学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以往的研究意识似乎都不自觉地隐含这样的假定,即可以通过对审美趣味某一要素的把握认识审美趣味本身。于是势必产生这样的悖论:越是深入地对审美趣味某一要素作线性的把握,就越有可能使认识远离审美趣味的整体。这实在是靠不住的。审美趣味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以特定的方式包容了显意识的知、情、意,也“振荡”着无意识的深层心理因素,由此导出相应的趣味判断。首先是“知”的范畴。它应该兼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想象和思维等都挤身其中。任何个体的审美起点必然是感觉、知觉和表象等,在这里它们始终受制于特定的审美趣味的心理结构而显得格外有个性色彩。主体感觉、知觉和表象等的水平始终影响、制约着主体情感过程的展开和深化,细腻、丰富而深刻的情感总是同具有相当质量的感性认识相  相似文献   

2.
当代越来越多的美学家对审美感知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其中不少美学家是从视知觉入手来研究审美感知的.因为自然事物作为知觉对象而存在,艺术家与视觉世界之间,观者与作品和自然事物之间,首先是一种直接的视觉关系.这种视觉把握是一种整体的把握,感觉元素——形、色、光、影等——的分析都是在这个整体把握之后进行的.其次,审美过程中的想象、情感及理解都是以视知觉为基础的,不了解视知觉过程,其它方面就无从深入.此外,心理学实验证明,视知觉在整个知觉系统(包括视、听、味、触、嗅等知觉)中明显地占有主导地位,因而审美视知觉既是审美感知的基础,也是全部审美活动的基础.审美视知觉具有完整性、主动性特征,它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审美心理建构活动.  相似文献   

3.
由于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情感以及审美认识能力从而培养主体在实践中创造美的能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也表现为复杂的心理过程,是感知、想象、情感和理智诸心理功能要素的交融综合,是以一种形象的、整体性和跳跃式的方式,直接而迅速地产生思维成果,这就和审美教育的内容有了相通之处,也反映了美育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独特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苏轼的审美心理经验具有多方面的形态和特征,有着独特的感觉方式,保持着丰富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他有着鲜明的空间审美意识和色彩感,并且有很高境界的审美理想,在宋代艺术家中有着别具一格的审美创造和艺术审美才能。其丰富而精微、灵敏的审美心理经验极大的丰富了中国的审美心理学。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育审美心理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是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担负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任务。而语文教育的审美过程实质上就是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心理因素以一定的结构方式互相联系、互相推动、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的过程。因此,我以为,在语文教育中,教师一定要运用相应的教学手段,去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即敏锐的审美感知、丰富的审美想象、透彻的审美理解和浓厚的审美情感。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一些粗略的考查。一、审美感知的培养审美感知是指审美主体在一定的审美态度的支配下对美的诸因素的直接把握,它是审美感受的第一心理要素,是…  相似文献   

6.
文学形象不是直接诉诸人的感觉的直观物化形象,而是通过语言间接地诉诸人的审美想象的心理形象,这使得文学形象超越了具体感觉方式的规定和限制,成为可以综合表现各种不同感觉信息、呈现多种感觉效果的全息性艺术形象.全息形象是文学形象区别于其他艺术形象的重要特征,也是文学形象独特的审美艺术价值和意义的典型体现.文学形象全息性概念的提出,对于进一步理解把握文学形象的审美价值和意义,拓展文学形象创造的艺术空间具有积极的认识作用.  相似文献   

7.
所谓美感,主要是指人们的审美感受,是审美意识的核心,这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从认识论角度来看,它是包含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它包括了感觉、知觉、想象、情感、思维等心理因素。所谓美感的矛盾二重性,是人们在审美过程中个人主观的非功利性与社会客观功利性的辩证统一,是人们审美过程中直接性与间接性的辩证统一。对于这个问题,俄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曾作过精辟的论述,但长期以来,学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思维模式是反映一定阶段人类认识能力和特征的思维要素结构和方法论原则,是包括思维认知结构、价值结构、情感结构和审美结构在内的四维立体系统.它作为各民族文化传统、心理体系和理论思维能力的理性积淀物,属于民族文明体系的深层结构.因此,只有从社会文化总体出发,通过对中西方文化发展断层的比较,剖析民族思维机制各基本要素发育程度,才能把握和理解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特征,才能把民族文化的自我意识引向更为成熟、深邃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美育的角度论述优美、崇高、悲剧、喜剧、丑与荒诞等基本审美形态。优美与感知愉悦基础上的审美心理协调、形式美意识和审美欲望和兴趣;崇高、悲剧与痛感之中的精神振奋、理性审美能力和审美态度;喜剧与轻松自由的心理平衡、清醒机敏的审美顿悟和乐观旷达的幽默态度;丑、荒诞与厌恶基础上的复杂情感刺激、意义悟解能力和审美理想———不同审美形态与特定情感体验、陶冶和特定审美能力、审美意识培养构成美育对应关系,具有独特的美育性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论抒情想象     
本文主张把诗的想象称为抒情想象.人们常以为诗的特征在于想象,或在于形象思维.抒情诗的确富有幻想色彩,但形象思维不是诗人专利.要谈诗人的想象,就离不开诗的审美知觉、诗的意象.抒情诗是以意象连缀而成的,诗的想象势必趋向构成意象结构,从而使自身成为意象的运动方式.意象语言才是抒情诗的特征所在.因此,谈诗的抒情想象必须从意象化的审美知觉谈起.  相似文献   

11.
美育,通常称为审美教育、美感教育。一般来说,它包括美感教育、美学知识普及和以美的规律贯穿其中的普通教育。美感教育指运用美的规律和艺术实践,训练和强化人的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等心理能力,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提高人的审美知觉能力和创造力。美学知识普及主要是进行美学原理、艺术史和艺术批评等方面的教育,为人的审美活动奠定理论基础,以提高人的审美趣味和美学修养。以美的规律贯穿其中的普通教育,即把美的规律贯穿到其他学科教育中,发挥出美育对智育、德育的促进作用。人类绝大多数实践活动,无不渗透着美育的成份。…  相似文献   

12.
从现象学角度看审美对象的构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运用现象学的意向性理论对审美对象的构成要素做了初步的理论探讨。文章认为 ,一个完整的审美对象由感性与意义、审美知觉、情感先验三大要素构成。此种理论阐释不同于传统美学理论对审美对象单从主体或客体来探究审美对象构成的固有模式 ,它在主客互动的关系中 ,在存在论和价值论层面中来把握审美对象的构成要素。文章最后认为 ,现象学为新世纪中国美学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与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认知视野中的情感依赖与理性、推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费多益 《中国社会科学》2012,(8):31-47,203,204
理性思考与情绪感觉(情感体验)相互交织,有限理性产生的结果比按逻辑和计算方法行动更加合理。作为进化遗产的一部分,情绪优化了人的互动方式,并起到动机和知觉的作用。情绪在心理功能与神经机制两个层面影响推理:在心理功能层面,情绪把人引向需要优先关注的问题,从而使记忆、注意、言语、决策等认知过程变得更具选择性,并规定了认知的策略与风格;在神经机制层面,认知脑与情绪脑分离的假设被大量研究证据所否定,即使被视为情感中心的"边缘系统"也参与认知加工过程。情感经验具有非概念的内容,其作用在于填补纯粹理性决定行为和信念所留下的空隙。作为一种评价式的诠释,情绪引导着经验模式或场景。情绪的判断系统本身并不构成观点或观察的框架,它作为一种景象或情境,使事物在其中以某种方式被看作或想象为某个样子。  相似文献   

14.
一定的空间距离使视知觉得到解放;视知觉主动建构关于对象的"合目的"的完形结构,从而带来审美的效果.一定的时间距离因记忆的过滤和想象的弥补也能产生同样的审美效果.心理距离是主体克服自身的束缚而产生的.主体对对象既不是理性的也不是实践性的态度,而是纯粹形式的直观.非功利性是心理距离的主要特征.所谓"距离",实质上是主体挣脱自身的局限性而达到的一种精神自由的状态.  相似文献   

15.
<正> 现代文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头脑并不是一张空空的白纸,而是存在一种审美心理定势,由这个定势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期待视野”。这种“审美心理定势”,是人在生活实践中长期积累审美知觉经验所形成的。它具有吸引同类事物以强固原有组织结构,排斥相异事物以保持自身特性的能力。这种心理定势一旦形成,就释放出一定的势能、形成一定的心理指向性,使审美主体在审美知觉活动中,舍弃审美对象许多不相关的审美知觉,使人们的审美呈现出一种既定的选择性。这种势能和指向性,体现于审美的全过程。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审美心理定势对整个艺术鉴赏、艺术评论活动的特殊影响。  相似文献   

16.
《晋阳学刊》开展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改革理论讨论,引起了哲学界许多同志的关注。从讨论的情况看,大家基本上同意把社会改革范畴纳入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我赞同这种观点。本文准备用一般系统论的结构——功能分析方法,从研究社会矛盾系统的结构入手,具体考察社会改革范畴。一般系统论的结构——功能分析方法认为,结构是指系统内部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顺序,而功能则是指系统的结构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力。系统的功能对系统的结构有依赖性。这表现在,组成系统结构的要素不同,系统的功能也不同;组成系统结构的  相似文献   

17.
审美心理的基本因素,诸如知觉、想象、情感和灵感等是人们所普遍共有的,但是,由于人格的差异,却导致了每个人具体审美感受的差异。同样,作家人格的差异,是造成作家审美感受差异,从而造成作家及其作品风格各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审美是人生不断完善、趋向理想化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人的发展在于生命运动 ,而人的生命运动不同于动物 ,而是需要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 ,实现人的本性的完善化。人的审美活动 ,在相当程度上是感官能力的丰富与提高 ,马克思在其《1 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深刻论述了感觉在人的生命的重要意义 ,尤其是作为审美主体的人的感觉能力的重要性。在人的生成之中 ,审美能力、审美意识的增长、提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包括情感的冲动与创造的欲望 ,想象与主动构形的能力和人对生活不断涌现的新鲜感和生命的激情。审美是以感觉的融合与理性达到自由的和谐 ,从而使人生境界得以不断地超越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心理结构与改革开放浅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少数民族心理结构与改革开放浅析丁龙召民族依据不同客观条件认识分析,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结构体系。其中,民族心理结构的分析研究,是属于从微观上认识民族的一种方式。所谓民族心理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通过共同的感觉、知觉、思维、情绪、...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人类已进入一个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 ,在这个竞争更加激烈的世纪中 ,世界各国都更加重视人才的培养。那么 ,2 1世纪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 ?毫无疑问 ,我们需要的是富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创造力是指个体在一定目的和条件下可能产生某种新颖、独特及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思维成果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全新的心理形式的发展 ,以非理性因素重于理性因素为其最主要的特征。这些非理性因素主要包括直觉、想象、灵感、创造幻想、形象思维、形象记忆以及创造过程的目标迷恋和强烈情感等。而所有这些都与审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审美教育的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