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国的抗日外交呈现出官方外交斡旋与民间外交努力双管齐下、官民互动、相辅相成之局面。国民政府充分利用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中国分会、中国国民外交协会以及中缅文化协会等半官方社团,积极开展民间外交活动,取得了相当的效果。而这些社团的半官方色彩,又使其在抗战时期开展的民间外交活动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2.
试析中共在抗战时期的民间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中共利用国际国内的有利形势,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开展民间外交活动,扩大了中共的国际影响,对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起了积极的作用。抗战期间中共民间外交能广泛开展的主要原因有: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确定,为民间外交的开展提供了策略依据;美英对华政策的转变对中共民间外交的开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也为中共民间外交的开展创造了有利的国内条件。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思想。毛泽东独立自主外交思想奠基于“五四”时期,形成于抗战爆发前夕,成熟于抗战胜利前后。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蒋百里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国防外交理论。1935年日军在华北挑起事端,扩大侵略,蒋百里奉命考察华北数省,主张军事外交一元化,以应对日本的挑战。之后蒋百里两次赴欧访问,考察国防总动员,拉拢德意,增强中国的国防实力。期间,蒋百里将其外交活动和军事理论结合在一起,从军事、外交、经济三者来分析中日战争,形成了独特的国防外交理论。蒋百里提出的“持久抗战”“抗战必胜”论与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异曲同工,其论断“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他讲和”,不仅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士气,而且为中国的持久抗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公共外交在中国悄然兴起,从政府到民间,从中央到地方,从决策层到学术界,"公共外交"变得炙手可热,中国俨然进入了"公共外交时代"。但同时也应当看到,中国公共外交发展不仅面临诸多技术层面的问题,也面临诸多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诸如配套机制建设赶不上公共外交发展速度;公共外交的官方色彩明显而民间力量参与不足;公共外交的理论研究跟不上实践步伐,等等。为了充分发挥公共外交的独特作用,中国应当转变政府在推进公共外交中的职能与角色,鼓励更多民间力量参与,在推进公共外交过程中实现平等交流与双向互动,还可以尝试在国外建构本土化的公共外交平台。一言以蔽之,中国公共外交需要在技术层面有所改进,在观念层面有所提升,在机制层面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6.
"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与民间外交的发展呈现正向联动。民间外交是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辅助,能够凝聚共识、培育互信、惠及公众、建言献策、彰显负责任大国形象,配合和补充官方外交。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化也增扩了民间外交的空间,使其主体日益多元、领域更加广泛、形式愈发灵活、平台日趋多样。但是,丝路沿线区域的安全隐患,文化、法律的异质性,国际社会对中国持续发展的疑虑,非通用语人才的稀缺,非政府主体跨国交往能力和国内保障的不足都构成当前民间外交的阻碍。为此,应当完善民间外交的顶层设计,加强非政府主体跨国交往能力建设,强化非通用语人才的培养,据理回击"中国威胁论",充分发挥互联网和媒体在民间外交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尹朝晖 《天府新论》2014,(6):144-148
作为近代中国第一份民间外交报刊,《外交报》具有十分珍贵的史料价值,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外交思想.该报吸收了西方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的先进理论,在国内首倡“国民外交”,坚持新型国家权利观,积极关注领海、领水主权,基于国际法的视角评价中国外交,倡导文明排外.该报还将均势外交等作为晚清政府地缘外交的重要策略.《外交报》依靠大众传媒的优势,传播现代外交观念,形成民间外交舆论,对于启发民智,推动近代中国外交现代化起到了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8.
赵波 《江西社会科学》2003,2(1):157-160
全面抗战爆发后,苏联率先为中国提供易货借款,支持中国反抗日寇侵略的正义战争。本文考察三次易货借款发生的时代背景、款项的支用情形及中国政府的偿债安排与努力,认为:苏联提供的易款对中国的抗战事业弥足珍贵;中国抗战之初外交困顿局面的改观以及战时国际强国地位的逐渐取得,借款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9.
新政学系是体制内的资产阶级自由派政治派系,他们主持的南京国民政府外交政策对中国现代政治产生一定影响.无论南京国民政府初期"讲信修睦"的外交理念与实践,还是抗战前对日政策向"抵抗外交"方向靠拢,抑或抗战胜利前后保持中国主权完整的中苏外交谈判,一方面体现南京国民政府的精神意志,另一方面体现资产阶级自由派政治主张中外交理念的独立性.儒家文化是新政学系的重要思想来源,虽然黄郛、张群、王世杰具体的外交政策与实践不尽一致,但都能够以民族国家为重,是资产阶级自由派有别于霸权主义和投降主义的民族本位主义中间道路在外交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曾琦提出了“抗日必胜”思想 ,其内容是极为丰富的。他通过中日双方在军事、外交、经济等方面的对比 ,认为抗战形势是有利于中国的 ,提出了抗战是长期的 ,但最后胜利是属于中国。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中共利用国共合作的有利形势 ,积极开展民间外交活动 ,打破了国民党对中共及其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封锁和隔绝 ,使偏于西北一隅的中共逐渐为世人所了解 ,扩大了中共的国际影响 ,对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起了积极的作用 ,并为今后外交工作的开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中国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作为执政党的国民党进行了成功的应对:通过首脑外交、特使外交等方式,利用国际政治的积极因素,加强与美英苏德交往,使中国的抗战不仅得到了盟国的支持,而且中立了德国,废除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国际地位在抗战结束时也大大提高.当然,国民党对国际环境嬗变的应对也存在一些不足,包括错误判断国际形势及采取莽撞行动,国际势力使蒋介石“尴尬”;在国际活动中,国民党为了党派利益,也没有完全坚持领土主权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外交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朗 《人文杂志》2002,13(1):139-144
本文试图说明三个观点 :①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实行真正外交的开端 ,中共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外交工作新局面 ,有力地配合了当时的革命斗争 ,并对新中国的外交工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②中共在处理与苏联、共产国际的关系时 ,采取了既尊重又自主的方式 ,既维护了与苏联、共产国际的关系 ,又维护了中国革命的利益 ;那种过分强调独立自主或强调抗战后期与苏联关系的冷淡的观点 ,都是不准确的。③抗战后期 ,中共注重打开与美国的关系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并没有放弃与苏联亲密关系的意图。  相似文献   

14.
《江西社会科学》2014,(9):98-103
中国革命文艺形态的建构,主要是在利用与改造民间形式的基础之上得以完成的。苏区时期,瞿秋白、毛泽东等提倡"旧瓶装新酒",主要是希冀利用民间形式为革命宣传服务。抗战以后,毛泽东号召文艺工作者运用民间形式,已不单是出于抗战宣传的目的,更是为中国新文艺体系建设做打算,要求在批判和继承民间形式的基础之上,创造"民族形式",即"推陈出新"或综合创新。苏区的革命歌谣和延安的新秧歌,是对民间文艺样式利用和改造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5.
公共外交,又称人民外交,是通过民间交往的形式开展工作,将国家间关系由非官方上升到官方层面,有力地推动了外交关系的发展.在国际社会中,影响公共外交开展的因素有多种,主要有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合作、民间经济贸易往来、人员交流与技术对接、文化艺术活动的对外传播等多个方面.音乐作为艺术表达的重要方式,在国际交流中不仅传播了具有本民族特点的中国文化,而且加深了中国与其他国家文明的了解与传承,加速了公共外交的开展,有利于传播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6.
卫金桂 《兰州学刊》2004,(5):262-263
抗战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的时期。本文从抗战与中国特色的统一战线思想形成、中共军事思想的创新、新政权建设思想的构想、中国化文化思想的确立、民族区域自治思想具备雏形、外交思想的转变几方面 ,论述了抗战对中国共产党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建国以后 ,王稼祥长期从事我国的外交工作。在深厚的社会历史、文化土壤的孕育和正确的思维方法的指导下 ,在广泛的外交实践中 ,形成了他丰富的外交思想。其中主要包括 :独立自主、民间外交、党际外交以及对外援助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等。这些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新中国的外交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国内外对抗战史的研究现状入手,论述了近年来东北民间抗日研究的成绩与特点。认为加强对东北民间抗战史实、作用及其体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的研究,是东北民间抗战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莫高义 《学术研究》2005,(4):118-121
胡适担任驻美国大使期间,在美国各地发表了400余场演说。这些演讲主题集中,内容丰富,对促进美国社会各阶层了解和支持中国抗战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胡适最具特色的外交表现。胡适高超的演讲艺术及其“诚实而公开”的外交风格,至今对我们开展对外文化传播仍有值得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20.
抗战胜利后 ,中国面临光明与黑暗两种前途命运。为获得良好的国际环境 ,在站稳民族立场的基础上 ,毛泽东根据国内外局势变化积极调整对美外交。其根本目标是维护民族利益和保障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