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研究历史文学真实论的创新之作──评《真实的构造》周保欣吴秀明教授的新著《真实的构造》,是一部研究历史文学真实论的富有创造性和突破性的著作,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作者对历史文学真实性的把握和界定比较准确。过去我们谈历史文学真实,总是从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2.
哥萨克这个名字在俄苏文学中并不少见。普希金的《上尉的女儿》、果戈里的《塔拉斯·布尔巴》、列·托尔斯泰的《哥萨克》、绥拉菲摩维奇的《铁流》等名著都描写过哥萨克,但第一次真实、全面、深入而生动地描绘哥萨克的,却是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在这部作品里,作者以现实为基础,塑造了一系列虚构人物;同时也以历史资料为依据,描绘了许多革命的和反革命的真实历史人物。全书以哥萨克中农葛利高里·麦列霍夫的个人生活  相似文献   

3.
"春秋笔法"是孔子修订《春秋》时所体现出的书写原则和思想法度,司马迁把它创造性地运用于《史记》的人物形象塑造,开创了"春秋笔法"的新境界。司马迁从"春秋笔法"的角度处理材料、描写人物、传达道义,不但使《史记》中的人物具有历史的真实性,同时更达到了艺术的真实性,是历史与艺术的高度统一。《史记》中这一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对后世史传文学和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暂坐》这部小说从空间转换、人物叙事以及细节描写的各个方面体现出了贾平凹的都市想象,隐含着作者独特的意识以及对现实主义的理解.小说在对时间、空间的描绘中体现出了贾平凹在现实主义文学中的独特位置,并从中可以窥探出中国现实主义的多样形态,这是研究贾平凹作品现实主义的有效通道.文章从《暂坐》这部小说入手,深入探讨贾平凹作品中的都市想象和现实主义,并对其普遍性和特殊性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5.
《新学术》2007,(5)
作为文学经典的《圣经》对后世西方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现代主义文学是继现实主义文学以来各种反传统特征的文学思潮及流派的总称,表现异化这一主题,作品中的人物普遍存在异化感、荒诞感、孤独感和失落感这样的现代意识。本文阐述的是现代主义文学对《圣经》这部经典作品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评《驼峰上的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以形象反映生活,读者也是通过形象得到启发和教育,对于一部小说来说,文学形象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文学形象又主要不外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物形象和与之有关的生活场景形象。因此说如果没有真实可感的人物形象,不能正确表现人物活动的特定环境,那么这部作品是很难有什么典型意义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形象实际上决定着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 《驼峰上的爱》(以下简称《驼峰》)是一部以少数民族生活为创作题材的作品,那么,《驼峰》究竟有没有能够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蒙古族牧民形象,给人以精神的感染和陶冶;又有没有正确刻画祖国北部边疆的草原,紧扣时代的脉搏,深刻反映草原的时代精神和风貌呢?本文想提出一些商榷的意见。  相似文献   

7.
无论中外古今,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都占有相当的份量。搞清楚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对于正确理解、评价和创作这类作品(不包括回忆录和传记文学),都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反映历史生活的文学作品,要有一定的历史事实为依据,要尽可能符合历史的真实性。正如季摩菲耶夫所说:有“一些作品,其中虚构的作用是比较小的。这类形象好像是复制了现实的事实,我们所以重视它们,也就是因为它们可以和这些事实关联起来,我们并且要求它们尽可能准确地写出这些事实。” (《文学发展过程》159页,平明出版社一九五三年版)  相似文献   

8.
1720年,在西藏文学史上出现了一部伟大的作品,这就是著名的藏族文学家次仁旺杰创作的《旋努达美》,这部小说拓宽了藏族文学的道路,开创了藏族文学长篇小说创作的先河。这部作品透射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生活强烈的感受,是记录当时社会生活的生动真实的历史画卷,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都是特定时代的政治和经济通过作家头脑的产物。”①次仁旺杰生活在一个腥风血雨的时代,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经历,这对他的创作产生极大影响。(一)2O岁前的平坦求学阶段次仁旺杰,生于1697年,出自达隆的喀司宗…  相似文献   

9.
影片《血战台儿庄》是一部富于历史真实性影片,它所体现出来的电影美,是与这种历史真实性分不开的。拍历史题材的影片,要尊重历史事实,越符合实际,越有真实感,就越有历史深度和艺术深度,也就越有电影美。这部影片获得了1987年的电影百花奖和金鸡奖中的最佳编剧奖,这决非偶然。剧本作者收集了大量史料,专心钻研,几易其稿,终于写成了这部以凝练、深沉,重历史纪实,又不忽略人物性格刻划的电影文学作品。电影剧本是大笔触勾勒的文学工作,《血战台儿庄》又是大笔触中的  相似文献   

10.
论《迷舟》的艺术魅力阎奇男先锋派小说为新时期文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格非是先锋派作家的主要代表之一,《迷舟》是格非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这部中篇历史小说不管其取材是真实的抑或是虚构的,它给人的感觉却都是真实的──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时间和地点、真实的战争背...  相似文献   

11.
在世界甚至宇宙的空域背景中考量“五四”新文学,其学术意义便是突破从时代角度考察文学背景的单一性思路,并可整合文学中的地方色彩、“福斯泰夫式的背景”以及“都市生活场景”、“外省生活场景”等文学理论和文学史命题.文学的空域背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作品展现的具体场景都有相当密切的关系,但又有着原则的区别和鲜明的学术界限,它是指文学构思和文学写作中的空间因素和地域因素,承载着并通过不同方式呈现出某种文化、思想乃至政治的内涵.五四新文学的空域背景,就是新文学家在构思乃至文化写作中作为背景起着某种参照、召唤作用的空间和地域因素,这种空间和地域因素往往带着相当浓厚的文化内涵、思想意味乃至政治寓意.  相似文献   

12.
徐龙年 《兰州学刊》2005,(3):287-288
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创作都离不开现实的社会生活,作家、艺术家只有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写出符合真实性原则的作品.合理的想象和虚构以及科学幻想作品并不违背文艺创作的真实性原则.文艺创作还应挖掘生活的本质真实,要在内容和形式的结合上努力塑造出个性和共性相统一的典型来.  相似文献   

13.
林平 《天府新论》2010,(4):145-147
艺术真实是文学实现审美价值的前提和基础,是文学的生命,内蕴的真实是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之一,而揭示生活的内蕴以体现"历史理性",则是艺术真实创造的核心要求.杨牧是我国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著名的诗人,其作品通过对真相事理、历史文化和哲学意味的揭示和表现,体现了生活内蕴的真实,由此,获得了强大的生命魅力,超越了时代,成为了一座诗的丰碑!  相似文献   

14.
上海自近代以来确乎每每成为文学书写的热点都市,这其中包含着许多社会心理学的因素,也有作家的创作心理因素在起作用。上海所体现的现代市井景象是那么全面、生动,构成了都市文学的硬件。现代作家首先是将都市作为现实的表现空域,描写的是一种"此在"的经验,其次是将都市当做"彼往"的空域,去对现实的乡土或者人生作对比,引发出怀念与批判。重要的是,上海书写在空域背景的处理上还属于期诣空域:是写作者通过人物所期颐并随时准备归诣的所在。此外,相当多的都市地名景名的如实叙写,除了强化真实性意味以外,都能够起着增加阅读的亲切感,进而加强读者与作家的沟通的积极作用。这便是上海书写的现代识名现象。  相似文献   

15.
一部优秀的作品不论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和技巧,都是艺术家再现生活与表达自己对客观事物看法的有机统一,是艺术家自身思想观点的曲折反映。《父与子》同样也是如此,其中对高潮与结尾部分的描写与处理明显地说明了这一点。在这部作品中,主要人物截然分成两个对立的阵营,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两个对立人物是平民知识分子巴扎洛夫与贵族自由主义者巴威尔。这两个人物的对立真实地反映了俄国五、六十年代两大政治集团的对立。对此,列宁曾有过论述,他说:“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自由主义者和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两种历史倾向、两种历史力量的代表者,他们从那时起,并且直到我们这个时代,  相似文献   

16.
林华胜 《南方论刊》2012,(10):90-93
冼夫人首先是一个历史人物,这是冼夫人最为本源的文化内核,要系统研究以冼夫人文化的本质内涵很有必要从有关她本传的史料了解文学形象的真实原型。本文从正史《隋书》、《北史》、《资治通鉴》和明清广东的省、府、县地方志有关冼夫人本传史料记载中探讨史书塑造的历史人物最初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17.
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文学的真实性,以及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及其相互关系等,无疑都是关系到文学创作的重要理论问题。对此谈论颇多,我也想略陈管见。谈论文学的真实性,首先应该明确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这两个有密切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作家对  相似文献   

18.
鲁统彦 《东岳论丛》2001,22(1):128-132
《世说新语》内容丰富 ,反映了从汉末到东晋三百年间文人名士的言行、风貌 ,是魏晋士大夫阶级思想、生活的真实记录 ,是魏晋名士生活的形象画卷。《世说新语》具有写真人真事的实录性 ,所载人物都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 ,所载事迹也是根据有关史迹和旧闻纂集、提炼而成的 ,在某些方面 ,它补充了正史的不足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象征手法的视角对莎士比亚作品《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象征、背景象征和物体象征进行探讨。结论是 ,它们在刻划人物真实、丰富性方面、在表达和深化作品主题、加强结构及增强诗剧意境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历史真实与作家的主体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真实性问题是历史文学所有理论问题的核心和关键,也是中外古今自亚里斯多德到黑格尔、卢卡契,到郭沫若、茅盾等名家学者论辩不息的热门话题。过去,人们较多从文艺与生活的关系角度把它孤离出来作单向极化的、因果线形式的认识论的观照。于是,历史文学真实理论的研究,实际上变成了注疏历史与艺术虚实含量的简单诠解。“五四”迄今,我国有关历史文学真实性问题的探讨,诸家蜂起,彼此歧义很大,但对作家主体意识的薄视又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也就决定了他们的探讨在相当程度上悖离了文学创作的本义。事实证明,历史文学真实是一个立体多维的系统,它的真实与否以及真实程度如何,一刻也离不开作家的主体意识。在这一系统中,任何历史客体之被选择、创造,转化为符号性的“第二自然”冥冥之中都溶涵着作家主体的魂魄。所谓历史文学的真实,就是历史的主体化(心灵化)和主体的历史化这样一个双向交流的、主客异质同构的奇妙复合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