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8 毫秒
1.
农民集中居住模式调查——对江苏省昆山市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海 《调研世界》2012,(11):34-37
本文通过简要介绍江苏省昆山市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的基本做法,探讨分析政府推动这项工作的主要原因,提出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认为,昆山市开展的农民集中居住,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保障农民权益,走出一条农民、村集体和地方政府"多方共赢"的发展道路。由于这一模式需要有较强的产业和收入支撑,因而对东部发达地区和大都市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不宜在中西部地区进行大面积、急进式地推广。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皖北的宿州市、皖中的合肥市和皖南的黄山市共10个农民集中居住社区的1121个有效样本的统计分析,探讨了安徽省农民集中居住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近80%的农民对集中居住的生活感到满意.政府服务、生活便捷、经济收入、社区适应、人际关系、社区参与是影响集中居住区农民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鉴于此,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再就业培训体系,提供更多优质的社区文化产品等是提升农民集中居住生活满意度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集中居住是将分散居住的农民集中到统一规划并建设的居住区共同居住的一种做法。集中居住的实行不可避免地会对农民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其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居住条件、道路交通、劳动就业、经济收入、教育医疗等五个方面,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居住空间和习惯、农具及粮食存放、生活支出、人际交往及心理健康等五个方面。面对集中居住对农民生活产生的消极影响,应加强宣传疏导,完善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开展技能培训,促进观念转变及行为适应,确保集中居住后农民生活的平稳转型。  相似文献   

4.
农民集中居住是我国农村深层次改革和创新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论文在梳理近年来我国农民集中居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农民集中居住的概念与模式、意义、障碍、实地研究方法与区域分布等内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包括农民集中居住与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的关系,运作方式,风险防范与管理,地区差异性研究,节省的土地怎样利用等方面,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集中居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集中居住的基础和动力是产业集聚,而人口集居促进了消费,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增强了产业发展的能力;农民集中居住,提高了城市化水平,节省了大量的宅基地和农村道路用地,提高了土地的集约利用,加快了土地向农业规模经营集中。城市化进程中农民集中居住的动因为: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市化和农民市民化;农民集中居住意愿表现为自发性意愿和政府推动后意愿,其意愿存在着推进因素和制约因素,也存在着一些政策性问题。政府应在建立健全集中居住后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挖掘各中心城镇的产业集聚功能、建立就业培训的长效机制、增加投入等方面采取切实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利用在湖北和湖南两省收集到的数据,实证考察了农村冲突对农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发现农村冲突显著降低了在家农民的生活满意度,但在控制住人力资本、农地分配、非农就业和基础设施的作用之后,这种影响在通常的统计水平不再显著。认为农村冲突的福利影响可以通过调控这些因素加以控制,农地冲突对农民工的生活满意度没有显著影响,非农地冲突显著降低了农民工的生活满意度,即使在控制职业、家庭特征和民生工程的影响之后仍然如此,表明非农地冲突对农民工福利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合理行动理论(TRA)为依据,基于河南省四个试点县(濮阳县、杞县、固始县、汝阳县)359户农村居民的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影响农村居民集中居住意愿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特征、农村居民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等对集中居住意愿有显著影响;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决策理性尚处在"生存理性"向"经济理性"过渡阶段;家人意见及已经集中居住者的意见对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决策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8.
农民集中居住政策基于地区差异性带来的复杂社会影响而处于持续修订和演变进程之中。采用量化内容分析方法,以2004—2021年间国家及地方政府出台的326份农民集中居住政策文献为数据研究样本,在对政策强度及政策数量分析基础上进行了政策的阶段划分,进而对各阶段政策态度变化、政策主题构成和政策区域分布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最终在政策演变规律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了对政策过程和政策内容的本质性概括和总体性认识。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市民化及农民上楼问题的学术研究十分活跃,诸多研究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单一立场将农民集中居住视作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高效途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兴起及乡村振兴的政策转向背景下,以西方现代化模式为目标的发展主义政策路径逐渐受到反思和质疑。借助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视角,结合Y村城郊开发区农民集中居住不同阶段的微观案例,揭示发展话语如何凭借现代城市替代传统乡村的发展真理性,对农民的传统生计进行边缘化建构和经济指标转译,从而使农民的主体生计诉求让位于集中上楼的政策规划。以此对农民集中居住政策及长期以来的乡村改造政策背后的发展主义逻辑进行理论追溯和反思,并探讨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乡村建设及城镇化的新发展语境。  相似文献   

10.
以合理行动理论(TRA)为依据,基于河南省4个试点县(濮阳县、杞县、固始县、汝阳县)359个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影响农户集中居住意愿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户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对集中居住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农户集中居住决策理性尚处在"生存理性"向"价值理性"过渡阶段;家人意见及已经集中居住者的意见对农户集中居住决策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湖南省长株潭地区小康农村居民进行问卷抽样调查,分析新形势下农民旅游的消费特点,结果表明:小康农村居民的出游意愿十分强烈,出游预算比实际花费明显偏高;接受旅游信息的渠道仍然单一,不同年龄层的农民对旅游的感知差异较大;旅游偏好比较集中,但具有明显的近距离指向性以及经济利益驱动性;对旅游服务和体验的要求增强。因此,政府应提供政策优惠,鼓励农民旅游;企业应开发合适产品,加强旅游宣传,提高接待质量,引导好和服务好农民旅游。  相似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实施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建设与发展纳入了法制化轨道。本文基于农户满意角度对河北省清苑县高优专业合作社进行调查,发现该合作社与国际上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本质上的差异,但在中国国情下具有生命力。故对其组织体系及管理制度予以案例分析,可供今后准备成立、建设、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者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3.
根据重庆市828个农户调查数据,从供需视角分析影响农村医疗保险满意度的因素。同时,通过建立农村医疗保险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家庭人均收入、报销比例、报销程序和农户对医疗保险制度的认知程度是影响满意度的显著因素。对此,提出政府应该缩小不同级别医院报销的比例差距,逐步建立合理的统筹城乡医疗体系等以提高农户医疗保险满意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以及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法求出整体土地生态安全指数,对 “十二五”期间长沙市 的土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长沙市的土地生态安全在2011年——2015年整体上处于较安全状态。其中,长沙市土地生态安全整体呈上升状态,趋向安全状态;从子系统 来看,压力、状态和响应系统也呈波动上升趋势发展,波动幅度较大;森林覆盖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自然保护区面积以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是影响长沙市土地生态 安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三农”问题与和谐城市化:难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城市化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同时,“三农”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已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化和谐进行的瓶颈。从长远看,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城市化,而“和谐城市化”与“三农”问题是互为制约与互相促进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采取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支持和保护农业,优化工业结构、户籍与土地制度等手段,以和谐城市化来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以“三农”问题的解决促进和谐城市化,让城市化与“三农”问题的解决形成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6.
农村公路是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基础设施,它的"通达"与"通畅"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繁荣农村交通运输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强有力措施和重要战略任务,也是农村社会和农村经济腾飞的推动器和关键点。  相似文献   

17.
基于拓展的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理论,运用东、中、西部三个地区31个省份1997—2008年的面板数据,按照农村居民收入来源,实证分析了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各自对消费支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的改变,工资性收入对消费的影响日益显著,与家庭经营性收入一并成为农村居民消费的双动力,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对消费的影响虽然有限,但却具有乘数效应;不同地区的收入结构对消费支出的影响存在差异。据此,提出了在不同地区促进农村消费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实证研究是一种在理论界被普遍认可的研究方法之一,而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与农民收入关系的实证研究并不多见,但其理论指导意义却不可忽视。本文利用1983年~2006年的统计数据,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农村医疗卫生费用、农村基础设施方面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与农民收入的内在联系进行研究,通过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对农民收入的提高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据此提出加大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农业、农村、农民(简称"三农")问题,是一个影响现代化进程的难题,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我国的"三农"问题,由于特殊国情所致,与其他国家相比,表现得更为突出,解决起来难度更大。深入探索"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途径,就成为当前急需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