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世纪70年代,我国兴起了“潜科学”。通过对十多年来潜科学研究过程及其成果的哲学反思,我们发现,科学认识经历三个阶段:潜科学阶段(主观精神场相)、由潜到显的中介阶段(理性实践场相)和显科学阶段(客观知识场相)。以往的讨论,实际上只局限在第一、三阶段上,而对十分重要的第二阶段则基本没有论及。这里,我们就来集中地讨论一下科学认识由潜到显的中介阶段,即充分社会化主体的理性实践场相,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科学认识过程的耗散、自组与增殖进化模式。  相似文献   

2.
<正> 为了进一步认识和揭示科学发展规律,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观,我国学者在总结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于本世纪70年代末提出了“潜科学”这一概念,并对此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活动,取得了可喜成果。从已取得的成果中,我们不难看出,“潜科学”作为一种思想方法,确是认识、分析与揭示科学发展规律的一个有效途径。以往的科学史研究,大都是纵向地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等,这是必要的。而潜科学  相似文献   

3.
“交往实践”是在关于实践问题的讨论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近年来对它的讨论意见分歧颇多。通观这些分歧,主要集中在三个问题上,即“主体—主体”关系是否成立、主体间关系在实践结构中的地位以及交往的性质等。分歧的核心是如何看待主体间关系,而实质则是交往实践能否成立的问题。本文试就这些问题浅抒管见,望读者教正。“交往实践”是针对传统实践观提出来的,所以,它所标志的首先是一种实践观,即对实践的一种新理解。首先,它突破了传统的实践结构观。传统的实践结构是“主体一客体”单一两级结构现。交往实践把主体间关系引入实践…  相似文献   

4.
党中央提出的大食物观新论断是发展经济学的重大创新成果,是以经济发展规律与经济社会环境为客观依据的。贯彻落实大食物观是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历史方位上,对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做出的科学答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落实大食物观,要坚持辩证思维,用好“两点论”和“重点论”;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注重数量并提升质量;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为重心,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外双循环相配合的“大食物”新发展格局;以“大健康”为目标,倡导科学膳食模式,做到民众食物营养均衡;扩大对外开放,更广更深开拓农业粮食国际合作,开创新产业链和供应链。  相似文献   

5.
向林 《东岳论丛》2023,(4):109-115
“直言”概念是考察福柯晚期思想的一个重要视角,古希腊语中“直言”一词本意指民主政治下的“说真话”实践,福柯借助康德的启蒙论说将“直言”提升为一个哲学概念。福柯哲学立足于康德启蒙观所开启的现实性面向,批判现代技术化社会及其治理模式,揭露现代知识—权力所导致的人之主体性的丧失,而后以“直言”作为哲学话语的真理形态与运作方式,让哲学真理不再是储存在记忆中的现成知识或有待主体去服从的先验律令,而是具备某种实践品质和批判精神,并通过“肉身化”的方式转化为主体自身的伦理品性或人格气质,使主体具备勇气与智慧,将生活展现为一场自我考验,从而实现从康德启蒙观中的知识主体向伦理主体的转向,以及治理实践从权力的宰制性控制模式向自我实践的介入模式跨越。  相似文献   

6.
当前国内外理论界广泛地存在着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对“实践”的理解,包括实践固有目的性而不同时具有无目的性,更有甚者把“目的是实践的起始点(出发点)”命题,当作马克思主义命题。这种观点误解和歪曲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实践论与反映论相统一的思想,应予讨论和纠正。 实践始于无具体目的 毛泽东同志曾把实践论称为能动反映论。《实践论》把人的“肉体感官”对客体的反映,不仅视为特定认识的起始点,而且视为特定实践的起始点。《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进一步指出,“实践——认识——实践”的过程,就是“物质——意识——物质”的过程,这是对反映论和实践论相统一的进一步具体化和明确化。后来,毛泽东同志又指出:“所谓认识客观真理,即是人在实践中,反映客观外界的现象和本质,经过渐变和突变,成为尚未经过考验的主观真理。要认识这一过程中所得到的主观真理是不是真正反映了客观真理,还得回到实践中去,看是不是行得通”。这里实践始于“反映客观外界的现象”的意思是明确的。正如《实践论》所说,感性认识只是“感觉和即象的阶段”,它还形不成实践主体对所实践特定事物的理性认识,因而,实践主体在这个阶段上也形不成对所实践特定事物的具体目的(包括计划、方案和措施等等  相似文献   

7.
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学术讨论中,哲学界对实践概念的理解存在着许多分歧。关于实践的定义众说纷云,有十几种之多。在这些不同观点的论争当中,大家都使用了“客观”、“物质”和“客观世界”等概念,但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却不相同。例如,有的同志把“客观世界”理解为实践主体(人)以外的“外部世界”或“自然界”;而有的同志则认为实践的主体(人)在实践过程中也是具有客观的物质性,应包含在“客观世界”之内。很明显,这些不同的理解,是引起对实践概念认识分歧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弄清“客观世界”、“物质”概念,以及它与实践概念的关系,是非  相似文献   

8.
简述潜科学     
“潜科学”是八十年代出现的一门学科,对它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本文就这门新兴的学科作一简要介绍,供大家参考。 一、什么是潜科学 查阅古今中外的科学文献、历史典籍,人们还没有看见过“潜科学”这个词。然而,她比通常所说的科学和哲学却有更加悠久的历史。因为,哪一项科学成  相似文献   

9.
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本文认为,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将成为21世纪哲学的中心视界。其根据主要是:一、交往实践观成为当代哲学主导范式,是全球化趋势的内在逻辑;二、随着世界哲学主导性思维方式由“主体—客体”模式向“主体—客体—主体”三极关系结构的转换,唯有交往实践观才能科学解答主体际难题;三、交往实践观融会中国传统哲学、当代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将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10.
“潜科学”是我国科学工作者于1979年提出的新概念,旨在凸显和系统研究科学技术理论的创新过程。不言而喻,在大力倡导科技创新的今天,对于潜科学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还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前不久,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推出了孔宪毅教授的潜科学研究专著...  相似文献   

11.
布迪厄在批判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知识生产模式的过程中, 为了达到科学的知识生产, 创立了实践理论。实践理论通过惯习、场域、策略等概念超越了主客观的对立, 发现了实践活动生产的逻辑。关注与理论逻辑完全不同的实践逻辑, 对我们把握科学的实践具有方法论意义。实践理论中的“反思”在确立与研究对象之间的科学关系方面, 成为指引人类学田野工作的强有力的方法论工具。  相似文献   

12.
布迪厄在批判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知识生产模式的过程中,为了达到科学的知识生产,创立了实践理论。实践理论通过惯习、场域、策略等概念超越了主客观的对立,发现了实践活动生产的逻辑。关注与理论逻辑完全不同的实践逻辑,对我们把握科学的实践具有方法论意义。实践理论中的“反思”在确立与研究对象之间的科学关系方面,成为指引人类学田野工作的强有力的方法论工具。  相似文献   

13.
恩格斯说:“正象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他还说:“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破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归功于马克思。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已经变成了科学”。 唯物史观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艰苦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  相似文献   

14.
一、“科学的人生观”的基本内容从1923年2月到年底,中国思想界爆发了一场关于科学与人生观的大论战(简称科玄论战)。论战在所谓“玄学派”与“科学派”之间展开.玄学派的主要论点是:人生观不是可以用科学方法研究的,故科学无论如何发达,绝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科学派则针锋相对地认为:科学方法是绝对不受限制的,人生领域及人生观最终必然由自然规律和必然法则所决定和支配,也即必然由科学规律所  相似文献   

15.
孙奎刚 《兰州学刊》2004,1(5):58-61
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中 ,实践概念是其核心概念 ,实践的观点是其基本观点 .实践具有创新性、自然界定性、社会界定性及其辩证统一性。与之相应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体现为实践科学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科学观主要特征为创新性、整体性、有机性。从这种角度审视科学观 ,突破了传统科学观面临危机四伏的现代社会的困境 ,有利于人们超越现代“二元论”的科学与社会观 ,对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有着积极的后现代意蕴。  相似文献   

16.
曹淑芹 《阴山学刊》2003,16(6):92-96
马克思在1845年春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被恩格斯誉为“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在《提纲》中马克思确立了自己科学的实践观,而在此之前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学说,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关于实践概念和实践的特征。《手稿》与《提纲》中实践现有明显的差别,同时《手稿》中实践观的雏形与《提纲》中的科学实践观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7.
许小主 《云梦学刊》2001,22(4):35-37
坚持社会主义信念,必须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社会发展观.必须从社会主义本质观出发观察和思考问题,科学理解社会主义模式在实践中的多样性.必须以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发挥实践主体的历史创造作用,不断提高执政党的执政水平.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上层建筑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指导与控制作用,是以前一切经济形态所不可能有的。因此,研究与创立既符合客观经济与自然发展规律,又适应我国国情的农业结构模式理论——农业发展的大战略,就显得特别的迫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学术界先后提出了许多种农业结构模式的理论。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1983年我和何信生同志提出了“农业三维网络结构”的设想(见《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84年第2期《关于我国农业系统范畴及结构模式概念开发的研究》一文,)现在看来,那个设想还不够全面。第一,它还没有完全跳出静态分析的框框,未能全面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后,科学哲学进入后实证研究阶段,关注焦点从科学理论转向科学实践。在这一研究中,西方学者逐渐形成了一种“赛博”的科学观,即指科学进入了一种人与物的混合本体论,科学认识是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相互作用,人类与机器耦合的结果。在这种科学观中,自然与社会的界限,主体与客体的界限消失了,从而进入真实意义上的“后现代科学哲学”阶段。二战以后,科学与军事的联姻产生出来的一系列科学,如控制论、计算机、自动化工程、生态学等映证了这种“赛博”科学观何以显现问题,这表明赛博科学与赛博对象是二战后文化的一个关键特征。  相似文献   

20.
人本法律观简论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本文考论了法律观的历史进程神本法律观——物本法律观——社本法律观——人本法律观,揭示了法律从发生、异化到回归的规律,在此基础上,阐释了人本法律观的科学涵义、立论依据和基本要求,论证了人是法律的本源、人是法律的依归、人是法律的主体、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法律的内容、人的社会实践是检验法律良恶的标准等人本法律观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