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湖北省866个农户微观调查数据,在构建“农作物生产专业化-种植业技术效率-农户种植收入”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了农作物生产专业化对农户种植收入的平均和异质性影响,以及种植业技术效率在其中发挥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农作物生产专业化对农户种植收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表明中国的“大国小农”由传统“小而全”的多样化生产模式转向农作物生产专业化为其收入增加提供了新的路径;农作物生产专业化对农户种植收入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异质性,主要表现为对高收入分位点农户、山区农户的农业增收效应更强;农作物生产专业化对农户种植收入的影响很大一部分是通过作用于种植业技术效率施加的,其中介效应的影响占到34.99%。因此,应积极引导并鼓励广大农户由传统“小而全”的“多样化小农”转变为“专业化小农”,并注重技术效率在收入增长中的助推作用,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更大程度地发挥农作物生产专业化的农业增收效果。  相似文献   

2.
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苏省为例,在掌握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探索制约其增长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从规模来看,江苏省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呈现逐年增加趋势,且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但区域差异正在逐步缩小。从结构来看,土地流转收入增长迅速,土地征收补偿收入占比逐渐降低。从影响因素来看,以财产权制度和市场化制度为代表的制度性障碍是制约当前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外来资本对农村土地的需求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土地价值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获取。最后基于创造条件增加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视角提出:完善财产权制度设计、提高市场化制度水平、注重外来资本适当引进、提高地区农地产出效益等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3.
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西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本的增收效应及其空间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包括教育人力资本和健康人力资本在内的人力资本对农民增收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且教育人力资本的空间效应更显著;(2)农产品价格指数、城镇化水平、农业现代化水平等因素均在一定程度上对西部地区农民收入产生重要影响,农业信贷投入因农村市场缺乏完善的农业资本形成机制,表现出与农民增收的负向关系;(3)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存在显著双门槛效应,教育人力资本对农民增收的边际影响呈现出先降后升的"U"形关系,健康人力资本对农民增收的边际影响表现为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农村逐步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近几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偏高,农业比较效益降低,二、三产业发展滞后,科技推广应用水平不高,农业投入不足等,导致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趋缓。以贵池市为例,199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92.5元,到199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也只有729.6元(90年不变价),五年间人均增收137.1元,年均增长率只有4.3%,此外,农民收入中有一半以上(51.07%)来自于传统的种植业,种植业收入构成了农民收入的主体,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三农”(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基础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实质则是收入  相似文献   

5.
建立土地非农化增值收益空间分解模型,实证检验土地要素公平交换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方法:基于面板数据的多元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现阶段政府获得的土地增值收益不仅包括其应得的自然增值收益,还包括因垄断、外部性等市场失灵因素导致的价格扭曲增值收益;(2)有效控制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和财政转移支付等变量后,土地市场化水平对缩小城乡差距产生非线性的"U"型影响。研究结论:(1)当前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土地"入市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用地市场,有效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益,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2)农地市场化并非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充分条件,以土地私有化推进市场化最终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6.
退耕还林工程最大的特点是参与主体为广大农民群众,因此,对工程实施前后农民经济收入变化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该文分别选取了贵州省3个地区的3个村镇为调查研究对象,采用描述统计与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的方法,根据退耕前农民对土地依赖程度的不同,对比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不同农民的收入变化情况。描述统计结果与计量分析方法得出的结论一致,即退耕还林工程对不同农民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已经显现出正效应,农民的收入结构有所变化,虽然种植业收入有所减少,但总收入是增加的。但由于时间太短,这种正效应还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平台,对农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都有重要影响.通过分析构建了反映土地综合整治效益的各项指标体系,并利用可拓学的物元模型结合模糊集合的概念建立了土地综合整治效益评价的模糊物元模型,通过计算关联度进行评价优选,并通过实例分析进行计算判定,对土地综合整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土地整治是推动扶贫开发的重要手段,但土地整治对贫困人口收入效应的影响程度目前还缺乏精确估计。基于768份农户实际调研数据,运用倾向得分法(PSM法)评估了贫困地区土地整治项目给参与农户带来的收入效应后发现,土地整治项目对参与农户的家庭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平均可使农户家庭年收入增加13 118元,效应明显;但这种效应对不同农户类型是有差异的,即非贫困户收入提升幅度平均为17 174元,显著高于贫困户收入提升的9 357元。据此提出要继续强化土地整治在扶贫脱贫中的力度,加大土地整治项目的益贫性和精准性,提高土地整治项目的联动性和整合程度。  相似文献   

9.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农村改革重点,农地产权制度是农村制度安排的核心基础,其制度设计与效率高低直接决定着农业资源配置的效率。为检验农地股份制度改革的效果,本文使用江门市农户调研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方法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该地区土地股份制改革在短期内对农户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增收影响效应,但随着时间推移,政策效果逐渐减退并变得不显著,表明农地股份合作制不具备持续的增收效应。要想持续发挥该项制度对农户的增收效应,需要协调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让农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10.
提高中低收入农户群体的收入水平是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任务。利用CFPS 2018数据,使用基于RIF的ITE模型等计量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土地流转的增收效应具有非对称性,转出土地的中低收入农户能显著增收,但转入土地的中低收入农户增收不明显;(2)东部和西部地区转出土地的中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长显著;(3)土地流转(尤其是转出)有助于缩小农户间收入差距、优化农户群体的收入分配结构。实证结果稳健地说明农户土地流转对实现农户群体“提低扩中”目标具有积极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在西部和东中部欠发达农村地区,鼓励和支持中低收入农户流转土地,以增加其兼业和非农收入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重庆市345位农民的调研数据,文章通过建立二元Logistic模型实证研究了农民土地转出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模型结果显示:农民的年龄、婚姻状况、家庭规模、农业收入比重、土地情结、土地经营收益等因素对其土地转出参与意愿有负向影响;农民的文化水平、家庭成员外出务工状况、非农就业期望、进城愿望、土地经营成本和政府制定的土地流转补贴政策等对其土地转出意愿有正向影响。此外,农民的性别、家庭总收入和土地转出程序等因素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对农民土地转出参与意愿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基于湖北省东部9县(市/区)的农户调研数据,分别运用经济学模型、逻辑回归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模型解释农村土地流转的动因,分析农户土地流转决策的影响因素,并检验农村土地流转对农户家庭收入水平与收入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户主文化程度、土地经营面积、农业劳动力人数、政策认知和产权认知对农户转入土地从事规模经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户主年龄、经营类型、养老保险和政策认知是农户转出土地从事非农活动的主要诱因。土地转入和转出均有利于提高农户家庭收入,与非流转户相比,转入户和转出户的家庭收入增长率分别为12.74%和7.57%。农地流转的增收效应在转入户和转出户之间具有显著的结构性差异,前者的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对家庭增收的贡献率分别为62.87%、26.24%、9.05%和1.84%,后者的贡献率分别为-52.41%、86.99%、25.09%和40.33%。由此提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政策建议:提高土地产权制度激励效应、培育农村多种新型经营主体,并针对不同经营类型的农户采取多元化的农地流转和劳动力扶持政策。  相似文献   

13.
农户土地流转的收入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全国范围内593户农户的入户调查数据,采用引入控制变量的回归分析和倾向得分匹配分析,分别考察土地流转对农户总收入和农业经营收入的影响,对比两种分析方法的实证结果表明,土地流转促进了农民增收,但土地流转的收入效应主要由土地财产实现机制、劳动分工优化机制产生,而土地资源优化机制、农业经营效率机制尚未充分发挥作用。推动土地流转、提高农民收入应进一步落实农民集体的土地所有权,把土地流转与土地整治结合起来,让农民集体享有更充分的决策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引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土地资源优化机制与农业经营效率机制发挥功能开创经济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完善土地市场化水平测算方法,测算中国土地市场化水平,并找出影响中国土地市场化水平的因素。运用测算出的2006-2011年中国31个省(市)土地市场化水平数据,建立影响中国土地市场化水平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利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研究结果表明:地方财政收支比、农村家庭经营性收入占总收入比、人均土地面积3个变量对全国土地市场化水平影响显著,其他变量对土地市场化水平影响不显著。影响中国土地市场化水平的因素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但是没有明显的地区效应。通过提高城镇居民收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进农地非农化土地市场改革,促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发育,形成中国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市场,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中国土地市场化水平。  相似文献   

15.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对农村居民点整治规划的新思路,被广泛应用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对邙山镇六村居民点整治“迁村并点”的规划方案加以研究,探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迁村并点”模式下可取得的规划效益,“迁村并点”不仅可以促进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而且可以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同时还可以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但最终的规划效益取决于方案的实施情况,所以在规划方案实施过程中,为政府监督管理部门提供政策参考;也为农村居民点整治后的效益评价体系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11—2018年全国省际面板数据构建回归模型,考察数字乡村的农民增收效应,同时探究农民创业活跃度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及其区域异质性.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互联网、电商平台、普惠金融等方式得以实现,而且农民创业活跃度对数字乡村增收效应的调节作用存在异质性,这源于农民创业活跃度易受区域资源禀赋、地理条件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影响,若要充分发挥农民创业活跃度在数字乡村促进农民增收中的调节作用,需要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采取不同的措施,从而实现农民增收目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我国连片特困地区农民人力资本对家庭收入的影响。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农民个体层面的受教育程度对收入具有最大的正向影响,同时农民的健康状况对收入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民家庭层面的劳动力人数对收入有显著正向影响,而老人数和小孩数对收入影响显著为负;从农民收入来源看,仅以种植业和"子女赡养"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收入显著低于其他来源的农民收入;同时贫困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8.
在森的“可行能力”框架下构建农民福利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评价方法评价江苏省高淳县和盱眙县农民集中居住后的福利变化.结果发现:(1)集中居住改善了农户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但并没有显著改善农户的家庭经济状况、社会保障状况、社会资本状况和参与决策自由等功能;(2)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盱眙地区的农民集中居住后的福利改善水平显著高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高淳地区.政策含义为优先实施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民集中居住项目和合理选择集中居住模式有利于保障农民福利和节约土地.  相似文献   

19.
山西省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农业结构中种植业比重较高、生产水平低效益低、社会需求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等。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大农业大食物原则、节约用水与发展高效农业相结合的原则,山西省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是强化特色农业的发展,即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草食畜牧业、优质果业,从而达到使农民增收并改善山西省生态环境的双赢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为了大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尽快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河北省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就如何增加农民收入等问题,对全省10个县1000个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一、增收潜力(一)农业生产方面。农业生产经营是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农民对此十分关注,认为增收潜力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1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作物品质和产量。通过本次调查,我们看到广大农民已普遍认识到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用,当问及增加收入你认为有哪些潜力可挖时,有753%的农户认为依靠科技,充分利用土地,提高耕地亩产。其中有317%的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