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中国古代月令系统内容丰富而深邃,其勾勒的时间图式是尤为引人关注的要义之一.不同于《诗经·豳风·七月》、《夏小正》等农时歌谣和历书中以四时形式出现具有标度意义的物候时间,月令系统的时间图式在天人合一与阴阳五行的宇宙观影响下形成,是通过物候、祭祀、政令等三重内容而凸显的王官之时,并经由“四时迎气”、“顺时读令”等仪礼,渐次蜕变为极具象征意义的礼制时间.  相似文献   

2.
《月令》记述与王官之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月令》是王官时代的时间表述,王依托神秘的“天时”,从治政的角度规定着人们的时间生活,月令与明堂关系密切,在帝王明堂制度之下,流动的自然时间转变为国家政治与社会人事活动的时间指南与时间规范。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中国古代儒家伦理道德中的"礼仪"含义、社会作用的分析及其历史流变的考察,结合中国道德转型的时代背景,阐述礼仪教育在当代社会转型时期对社会成员核心价值的确认与推广及其在社会信仰体系构建过程中价值升华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明代王府官的设立,是朱元璋在"分封建国"的政治背景下,倚重王官管理王国、辅导宗藩、藩屏帝室的重要举措.有明一代,王官的作用与宗藩地位休戚相关,大体说来,朝廷对王官有一个从倚重到歧视的变化过程,正统以后,伴随藩禁制度的形成,王官的升选转降被限制在王府内,王官老死王国,不仅造成王官队伍的庸劣、老病问题,而且使得不少王官不安于位和自甘堕落,甚至与非法宗室同流合污,成为宗藩犯罪的教唆人与参与者.  相似文献   

5.
《月令》篇被收入《礼记》后,又从中析出单篇别行。通过梳理和考察历代《月令》的单篇别行现象及其广泛流传的原因,发现《月令》单篇别行文本与其衍生的月令体著作,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施政思想以及与时偕动的生存原则,为人们了解古代帝王治国理念、社会思潮的细微变化,以及古代农业生产、天文历法、节令民俗等领域的发展状况保存了极有价值的文献史料。  相似文献   

6.
"过渡礼仪"是法国民俗学家范热内普提出的经典仪式研究理论,他在丰富的人类仪式中发现其社会性、文化性的过渡机制,在《过渡礼仪》中将仪式内部结构及运行过程抽象为分隔礼仪、边缘礼仪及聚合礼仪。过渡礼仪是人类生命演进与社会化过程的统一进程,不断在人类历史中上演,凝聚为人类集体无意识,成为"原型"存在于民间叙事。天鹅仙女型故事运用"解难题"原型拟构男子成人礼仪,通过世俗与神圣叙事空间转换,构建成人礼仪进程,象征性展现主人公社会角色与地位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卷首语     
叶舒先生主持的"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至今已是第三期,本期的主题是"仪式、神话与历史".他的<仪式叙事与历史书写>论述了仪式研究的文化阐释意义,从"仪式叙事"看中国冖经的文化内涵,仪式叙事、文化认同与书写等三方面内容;荆云波<中国古代礼仪中的神话思想?认为,中国古代礼仪是发生在世俗世界的神圣叙事,在仪式的背后,陷匿着潜在的神话信仰和神话思想;唐启翠<以"初"为常与仪式叙事--中华文明拧源之神话礼仪视域>以<礼记·月令>中仪式叙事为例,探讨了作为神话编码的"以初为常"这一认知与实践思维如何规约着仪式叙事与考古"物语"叙事,并使考古物语与文本文献、神话仪式叙事的对接、互证互释以提示中华文明之源的内在依据.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婚姻礼仪述略王萍我国古代婚姻礼仪及其演变和发展,以往著述中涉及甚多,但系统、集中论述者较少。本文对此做一探究。在我国古代传说中.伏羲制嫁娶之法,“以俪皮为礼”。原始时期的人们重视渔猎.以兽皮为贵,男方向女方求婚,只要送上两张鹿皮就可以了。这是...  相似文献   

9.
古代褉礼就是一种在水边举行除垢去灾的祭祀礼仪。它包含衅浴除邪、高禖祈子、野合结好等三个方面的内容。本文以文化人类学视角,对古代褉礼的内容予以论述,从而阐明其源于商祖先契的诞生过程。古代褉礼反映了我国古代先民生育文化与婚姻文化状况,为我们今天研究古代文化史、民俗史、婚姻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相似文献   

10.
巫是古代最古老的文化传播者,是古代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一开始就占据人类社会的中心地位,在人类开始思考的时候,便走在别人的前面,走上历史的舞台,并引导人们去思考。他们是最早的哲学家,是“人类的父母官”。他们必然成为最初的权力中心和文化知识母体。中国古代所谓“王官之学”就出自于他们的思考成果。随着世俗权力逐渐向王权集中,原来巫手中的权力逐渐被剥离,原来与王保持紧密联系的巫逐渐与世俗权力隔开了一定的距离,变成王官之外的社会公共事务的技术工作者。因此从发生学角度看,“先秦诸子出于王官”说毋宁说是出于巫术,王官之学是巫术文化的高级阶段。  相似文献   

11.
农村文化礼堂的再仪式化,是将传统农村民俗礼仪和儒家传统礼仪结合起来,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其实质是文化再生产。浙江台州市L区"乡村十礼"的建构和礼仪实践,反映了以象征性的符号表达仪式的特定关系、礼仪文化再生产的建构方式和乡村社会转型的价值再塑方式再仪式化的逻辑机制。"乡村十礼"的实践表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农民道德共同体和精神家园的仪式过程构成了再仪式化实践逻辑。"乡村十礼"为行为规范的礼仪活动,反映了政府建构乡村社会文化礼仪的价值取向、农村社区治理的文化选择和农民个体的文化意愿,也成为农村社区治理中文化治理的探索实践。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文化传统中,"礼治"作为有效的社会调节系统,在"德治"与"法治"之间起着桥和纽带作用。"礼治"的方法为中国封建社会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人伦关系规范,完备了各种礼节礼仪,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我国目前处在改革开放时期,社会正在经历着一场大的变革,在落实"以德治国"和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软硬两套调节系统外,还应有一套介于两者之间的中性调节系统,儒家"礼治"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结合便是一种很好的系统。  相似文献   

13.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享誉天下,早在西周时期便开始大规模礼仪建设。西周以礼为治国之本,形成淳朴的民风,百姓安居乐业。西周灭商后能迅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归结于他们大力推行的礼仪教育。《礼记》、《周礼》、《仪礼》等古代书籍中记录了西周礼仪教育的原貌,西周礼仪教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方法灵活。时至今日,仍可为现代礼仪教育提供重要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4.
早在佛教进入藏族社会之前,藏族已有了一定的道德礼仪规范,敦煌古藏文文献《吐蕃礼仪问答》写卷即为罕见的极具民族特色的古代藏族世俗伦理学著作之一。透过该文献可以看出,华锐藏族继承先民遗风,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深受其传统伦理思想和道德礼仪,以及藏传佛教和传统儒家礼仪文化的影响。在人与自然界、人与人之间、人的身体与内心的和谐关系中,华锐藏族礼仪的发展充分展现出了其民族性、宗教性和多元化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5.
敦煌文书中有关的"祭祀"记载,是中国古代丧葬制度的缩影和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从文书中的记载,看丧期内的祭祀、墓祭和十斋忌等三方面,再结合古代有关礼仪文献加以考证,以图复原中国古代的"祭祀"事象,给今人一个较为完整的印象.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媒介批评史料和批评思想,但华夏媒介批评研究一直少人问津。可以从概念界定、批评思想、价值取向三个维度构建华夏媒介批评研究的理论框架。口语批评方面,诸子主张"慎言"、崇尚"信言"、批判"修辞";文字批评方面,史官推崇"实录",官方批判小报"伪造假传、煽惑人心";非语言批评方面,古人重视其传播效果,批判不合礼仪规范者。华夏媒介批评共通的价值取向是"仁义礼仪""诚信朴实""固国利民"。  相似文献   

17.
礼仪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符合道德精神的行为范式。中国现代女性礼仪的构建要体现现代中国伦理 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体系为基础,形成义利统一、公正平等、自尊自律的价值观念体系和以平等、尊 重、宽容为基本原则的礼仪规范体系,以及多层次的礼仪教育和文化培植机制体系。  相似文献   

18.
西周的军事教育、职官系统和军礼礼仪是西周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周时期的军事教育机构已经较为完善,既有中央设置的"辟雍"等,也有诸侯卿大夫设立的"庠序"等,就内容而言主要是与车战相适应的射御等技能的训练,亦有相关军事礼仪的教育。在军政合一的历史背景下,西周的军事职官系统虽然没有专业的将帅,但是已经有专职的军事官员,司掌一般军事事务,处理日常的军务行政。而最具特色的则是西周一整套的军礼礼仪,其与军事教育和职官系统相表里。整个军礼从战前祭告祖先、授斧钺开始,到观兵、致师等军事威慑,再到战争中一系列相关的礼仪要求,最后到战胜的振旅礼、献俘礼、饮至礼等,或战败以丧礼处之等具体礼仪细节。  相似文献   

1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国传统思想溯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的"和谐"思想由来已久,原始巫术礼仪发其端,后世哲人阐其微,并保存在<尚书>等古代典籍中.<周易>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和谐"智慧,先秦思想家老子、孔子等则将"和谐"提高到新的理性高度.形成一种思想体系.佛教进入中国后,逐步实现中国化,有不少身心"和谐"的观点,共同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思想、文化和传统.中国传统丰富的"和谐"思想,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20.
透过先秦诸子之学生发过程的考查,反思“诸子出于王官”说,指出普遍存在的德性自觉.先秦诸子于东周特殊的学术生态之中,转化专守的王官知识为开放的义理建构,从工具性的事务层面过渡至目的性的思想层面,从此开启了以“经世”为核心的学术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