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五大发展理念自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成为发展经济社会的理论指导大全,经济的发展是为更全面的实现小康,实现小康是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物质前提.本文分析了五大发展理念在"十三五"时期的重大意义,尤其是在社会治理中,为社会治理提供理论指导;论述了发展理念在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中的指导地位以及它所赋予创新社会治理的时代意义;提出了坚持以五大发展为引领,促成社会治理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中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共享"发展的凝练和提出经历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从"鼓励和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实现"共同富裕",一直到"共享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断深化,反映了党对改革开放经验教训的总结与思考。"共享"发展理念是要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城乡、区域、行业之间等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该文认为要实现"共享发展"归根结底要取决于制度创新,从而实现发展起点的人人参与,发展过程的人人平等和发展结果的人人共享。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积极主张环境是发展的"生命线";生态也是生产力;人是自然中多种角色的复合体。同时生态文明以生态自然观为理论基础,实现了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是对自然权利的一种理性回归。因而,生态文明使发展理念有了质上的提高,成就了对传统发展理念的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4.
试论大学理念及其变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学理念是大学之时代精神 ,它总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大学制度的变迁而发生变革 ,大学理念的创新是大学制度变革的重要条件。在当下大学理念的讨论中 ,应反本开新 ,消解普适主义追求的倾向 ,超越“内在逻辑”与社会对应的思维模式 ,满足大学理念变革的新诉求  相似文献   

5.
"从后思索法"视野内的"发展"检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后思索法"对一般性、普遍性的诉求表明,"进步"、"发展"是一种精英信念的普遍化.它在时、空两个向度上,严格说都需要重思,因其意味着把历史连续化和同质化,意味着普遍发展对特殊文化、变迁的拒斥和漠视,意味着把"猴子"都视为有待和必然变成的"人",意味着某种形式的"以今释古"、客观目的主义和弱发展主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大学教育观念的不断深化,大学理念经过了一个演进与扩充的过程。大学理念发展表现出的多元性、开放性、终身性、平等性、民主性、完整性、系统性等特点,既是大学教育历史演进的结果,也是社会、国家、群体和个人对实现大学教育现代化的理想追求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7.
时间不仅是一种尺度,还是一种意义的源泉。不同时代的人们总是从时间观念中构建他们看待世界和生活的不同方式。本论文指出不同时代的时间意识导致了这三种时间总是处于一种微妙的、相互争夺的张力关系之中,也造成了意义与真理、延续与变迁、传承与更替、静滞与发展的不同时代导向。传统社会以"过去"为中心,强调回归和经验,现代社会以"未来"为中心,以进步主义理念为旗帜,强调发展与规划。但是现代时间意识过度地从"未来"中攫取意义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如何重构新时间意识,仍是人类发展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8.
核心执政理念是执政党全部理论观点、价值体系的最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执政理念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改革开放以来,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逐步深化了对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实现了核心执政理念的重大飞跃。“以人为本”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时代内涵,标志着党的核心执政理念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党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围绕核心执政理念,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重大战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执政理论体系,取得巨大的执政绩效。改革开放30年来党的核心执政理念创新与发展,取得丰硕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关于大学教学理念的形成及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历史和理论的角度,对大学教学的本质特征———教学理念,进行了系统论述和深入剖析。文章阐明,大学教学的理念,既是大学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受不同社会环境和思想观念等因素作用的产物,同时也是大学教学本质特点和规律的深层反映形式。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教学的形态和方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但这种教学理念的基本组成部分,如"唯理性主义"、"人本主义"和"实证主义"理念,至今仍然是大学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发展理念,并把它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要求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这一理念的产生体现了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本质上是对于新常态、新矛盾、新任务的理论回应。创新发展理念的重大时代意义在于,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根本动力,有助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为"三型"政党建设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传统发展观是理性主义发展观、"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观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相比较,科学 发展观凸显出社会发展的人本性、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从传统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发展观的深层变革。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在对全球化发展理论积极借鉴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高瞻远瞩而又切合国情的发展方式。早在1979年,法国经济学和社会学家佩鲁提出了"新发展观",强调社会的全面发展,尤其重视人的发展。两者相比,有许多相似之处。而作为指导我国发展实践的科学发展观,毫无疑问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是对"新发展观"的一种扬弃。  相似文献   

13.
从传统发展观、新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观的演进相继经历了三个阶段:传统发展观、新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对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完善,科学发展观是迄今最新、最高理论成果.省察当代发展观的演进过程,有助于我们把握当代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也可以帮助我们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4.
从革命观到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社会历史主题内在的逻辑嬗变,它历经三个转变期: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政治运动———革命观的历史余韵;从革命观到改革观———对革命观的扬弃;改革观的历史归宿———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善于把握历史主题,善于驾驭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科学发展观的树立,昭示着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成熟,表征着中国共产党从革命的党转变为成熟的执政党。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审时度势在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提出的全新的科学发展观。在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思想内涵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意义十分重大。本文在对科学发展观深刻内涵进行解读的基础上,分析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问题,并提出了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16.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重大飞跃。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对可持续发展观的创新与拓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开发人力和人才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相似文献   

17.
发展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基本主题之一,而明确提出发展问题并对之进行专门的学术研究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其主要成果体现在现代发展理论中.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现代发展理论出现了引人注目的理论转向,即从单纯的经济增长转向这种增长的社会历史向度,并开始关注"可持续发展"和"综合发展"的主题.这一变化趋势突显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深远意义和当代性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本要义表明:这种发展观不仅具有严整而科学的世界观基础,而且也日益显示出它在探索和回应当代发展问题时所具有的深刻而持久的理论张力.  相似文献   

18.
认识发展的本质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海外开发或经济增长等早期的发展观都未能准确地揭示发展的本质。回顾佩鲁的著作以及此后发展观的演进历史,发现佩鲁提出的新发展观拓展了发展知识的研究视野,重新确立了发展观的哲学基础,为后来发展观的演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延伸.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关注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一有别于传统的发展理念将对我国现阶段的政治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从科学发展观视野来看,我国政治发展的价值取向在于坚持以人为本;根本目标是实现民主政治;主要方式在于渐进式改革;基本要求是实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践行科学的政治发展观,就要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转变政府职能、发展政治协商制度、拓展基层民主、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