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郁达夫首倡“日记文学”有三层意义:一是把文学性引入日记、拓宽了日记的文体功能,从而为中国现代文学拓展了一个新的审美对象领域,发掘了正统文学以外的一个宝藏;二是在写作教育思想方面,他指出了创造生活比记载生活更重要;三是写作训练方面,他肯定了日记以其便利而成为练习写作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翻译文学是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发生发展的重要参照系。作为对中国文学现代转型有重要影响的文学家,苏曼殊的翻译成就和史学意义至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对其译学思想的梳理更是付之阙如。其译学思想可归整为以下三点:一、选材精审,注重原文审美价值,反对“必关正教”;二、精通原文和译入语,“按文切理、语无增饰”,反对“浇淳散朴,损益任情”;三、“陈义悱恻、事词相称”,以使达到神韵与形式的统一。这种抵制“意译”末流、追求文学审美价值的文艺观在当时翻译界可谓空谷足音。  相似文献   

3.
《文学概论》教材在建国以来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 5 0、6 0年代 ,这是在苏联模式下的草创时期 ,这一时期是“文概”政治化的时期 ;二是 70、80年代 ,这是停滞后的恢复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是“文概”确立审美论的时期 ;三是 90年代至今 ,这是开拓发展的时期 ,这一时期是“文概”的学科化阶段。《文学概论》在发展中除了简单化、政治化那些不足以外 ,还存在着三个主要的问题 :一是个人创造少 ,多人合编多 ;二是教材内容的定性有一定的两难性 ;三是不关心或疏离了当前的文学实践  相似文献   

4.
同为社会生活的反映·政治要驾驭生活.哲学解释生活,伦理规范生活·文学则要表达对于社会生活的审美感受·这才是其深层本质。人在现实中·总会产生许多生活感受·常常骨骾于喉.不吐不快,文艺正是人类为倾吐生活感受而创造的形式:作家在作品中总要回答“我觉得我笔下的这种生活怎么样”。通过生活感受的表达.人既满足了“不满足”的心理·获得了心理平衡,又“补充”了生活中所缺少的美。审美感受是人在一定理想(意)的指导下,认识生活(知).从而产生了一定情感(情)的综合结果,因而是一个知、情、意统一的三元结构。作家在表达审美感受的过程中.即使笔下生活的美丑昭然若揭,又融进了自己的情感与理想,因而更具感染力。这才是“能动性”的具体表现,也才是文学比生活“高”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文革”时期受政治功利文化制约,权利文本文学缺失了文学的艺术精神和审美功能,蜕化为单纯的政治文化摹本、绝对权威话语的传声器。“文革”时期的民间文学经历了对主流文化从附应、怀疑到背离的三个流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民间文学站在民性立场审视社会生活,不受权利政治的束缚还原生活影像,满足社会成员的审美需求,从而对“文革”社会文化形态作了准确的阐释。  相似文献   

6.
“生活流”作为艺术创作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电影理论中,此后在文学创作中也有越来越多的运用。它是创作者以冷静、客观的态度真实地展现生活原生态的创作方式。对这种创作方式进行全面的阐释,对其艺术特征进行总结和概括,并且对文学和影视作品中的“生活流”的构成方式和审美意义进行分析具有特定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蚕马"杂谭     
“蚕马”原型可以解读出多层的文化意蕴。儒家的“蚕马同气”说代表了官方的“天人感应”哲学思想,并 有着“禁原蚕”的实际功用;民间的“蚕马”故事在流传过程中,一方面在某种程度受上述官方思想的影响,另一方 面佛道二教也借助于这个民间故事来扩大自己的影响,使其逐渐神化和仙化;但作为民间故事有着自己演变的特 点,后世文学在不断地重复这个母题中生发出新的文学内涵。  相似文献   

8.
以往我们在谈到文学的基本特征时,往往采用的是“形象说”。然而艺术创造是一种能动的创造,绝不是单纯地对形象的再现,而是在客观事物和思想感情的相互作用下生成的意象。“意象”从主观与客观、具体与抽象、创作与欣赏统一的角度,对文学反映生活、表现思想感情的基本方式作了准确的表述。比兴性、承袭性、多义性是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9.
艺术美与生活美的关系是美学史上的千古之谜,也是文艺创作和鉴赏实践中绕不开的难题。艺术美与生活美就其主要性质形态、生成构成、功能目的等方面是不同的,二者不能随意比较;而就其皆为“美”而言,又是可以比较的,这就是毛泽东所作出的“三个最”、“一个唯一”和“六个更”的著名结论和命题;其次,毛泽东在“讲话”中还精辟地分析了艺术美与生活美关系的辩证法,即二者相互依存、相互需要以及相互创造转化,充分体现了生活美对艺术美的基础支配地位和艺术美对生活美的超越和改造的审美创造和审美实践功能。  相似文献   

10.
文学本性认识的核心在“关系”,这种“关系”的初始内涵需要回到现代起始理论“表现说”下的“审美形式”思想中去考察。审美形式创造并非作家心灵的纯然表现,而体现为一种“反思性直觉”的创造方式,它内含了丰富的历史、社会、文化、心理等内涵。审美在性质上是一种“主体性关系话语”,“主体性”、“关系性”、“话语性”构成了审美形式认识的三个层次,而“关系性”既是审美形式的主体性和话语性中介,也是审美形式认识的核心。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对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历史考察。在前五四时期的文学中 ,文学与读者的交流表现出多层样态 ,读者接受呈现出虚怀以待的低姿态 ;五四文学革命的启蒙作用是通过“审美向习俗的流溢”而具体实现的 ;革命文学对文学功能的功利要求则诉诸文学与读者交流的联想式认同模式 ;现代主义的文学实验又将读者纳入了创造一词的题中应有之义中。 2 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文学在阐释学的视野中呈现出了多彩的景观  相似文献   

12.
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把生活真实升华为文学真实,其关键在于创作主体的仿真创造。仿真创造就是在模仿基础上进行审美创造,使文本产生理想的审美效应。它主要表现于认识真实、想像真实和情感真实三个层面。文学的认识真实是仿真创造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审美感知和审美体验实现;想像真实是仿真创造的灵魂,赋予文学以虚拟性和假定性;情感真实是文学创作的内驱力,真情充盈是文学作品具有恒久生命力之源。  相似文献   

13.
2 0世纪文学艺术中的“主义”争奇斗艳 ,由此也引发了“多研究些问题 ,少谈些主义”的呼吁。由此可以探讨三个问题 :“主义”范式“对文学研究的意义 ;表现主义为中心的世纪 ;表现主义时代的中国文学。  相似文献   

14.
清代文论对“韵”范畴的阐说,主要体现在两大领域:一是诗论中对“韵”范畴的阐说;二是词论中对“韵”范畴的阐说。其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韵”作为文学审美之本的标树,二是对“韵”审美特征的探讨,三是对“韵”的创造与生成的考察。清代文论对“韵”范畴的阐说,为我们今天更好地把握“韵”的审美范畴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从“历史观点”看文艺和从“美学观点”看文艺是互补的。文艺的社会本质和审美本质、社会本体和审美本体是有机的统一。脱离“美学观点”孤立地强调“历史观点”,或排斥“历史观点”而单纯地推崇“美学观点”都是失之偏颇的。近年来文坛出现的“文学向内转”的文学本体论思潮,失误也正在这里。  相似文献   

16.
垂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运用美学理论探讨了垂钓活动中的审美因素和审美创造; 论述了垂钓活动中的自然环境美、体育功能美、生活情趣美、技艺美、文学美与交谊美;有了这种审美认识, 人们就能在垂钓活动中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现实美的创造  相似文献   

17.
学界当前关于“诗性正义”“审美正义”、文学道德价值等问题的探讨,或隐或显存在着关于文学介入公共生活的路径、方式及原则等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地方.沈从文、梁实秋在其文学思想中穿越式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们都赞成文学参与公共生活,都采取了包含当下学者观点在内的文学介入公共生活的两种基本路径;他们都通过书写健康人性的方式使文学产生正能量,但对人性的界定及侧重点不同;他们都主张在坚持文学自主性的原则下,依靠文学特质实现文学的功用目的,但他们所关注的文学特质不同.  相似文献   

18.
决定晚唐文化背景的两个重要因素,是科举的衰落和都市生活的商业化。由于文人生活道路的转变和情绪的波动,晚唐文学倾向中的抒情性更趋于人本,更贴近市民生活,文学审美的价值取向更偏向“重美求真”,在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晚唐风情”。  相似文献   

19.
“赋、比、兴”是中国传统文学的“元修辞”。借用布洛的“审美距离”概念、参以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可以对它们的内涵及意义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就审美距离的生成而言,文学的修辞方式比它的表现对象更为重要。“赋、比、兴”这三种修辞方式,可以从审美距离的角度加以考察;它们在不同的写作策略中被有效地运用,是保持理想的审美距离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美育是大学语文最根本的教育目的,这是由文学的特点、功能和美育的目的、任务决定的。文学的社会功能决定了大学语文在大学生审美教育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大学语文应该改变目前课程性质和课程设置目的“多中心”的状况,教材选择面应更广泛,教学方法应该增加理论力度,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和多方面的审美趣味、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