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唐诗中普遍存在着大量的模糊语,通过分析模糊语言的定义及产生的因素,发现模糊字/词和模糊表达是模糊语言讨论的重心。因此,在本文中对唐诗中模糊语英译的研究也主要是从这两个方面着手。以解构主义对翻译的启示为视角,强调意义是一种语境事件,即,"语境之外别无他物";充分展示源语和目标语的差异等作为理论基础,通过文本分析,提出了一些模糊语英译的策略。希望依据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来展现唐诗中模糊语的文化特点与差异,为目标语读者提供一个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2.
唐诗中模糊数字的翻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诗中的数字大多是模糊数字,这些数字对诗歌的意境刻画起了重要作用。唐诗中的模糊数字除了有一般汉语与英语比较得出的一般的差异之外,更重要的是有的数字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正确理解原文,使译文不但“意似”,而且“形似”,才能“神似”。为了最大程度地“忠实”于原文和达到“传神”的目的,本文提出了“模糊等值”法和音译数词法、音译量词法、保留数字翻译地名法和注释法等异化翻译的方法进行唐诗中模糊数字的翻译。  相似文献   

3.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观主张语言的动态特性,强调在使用中认识语言所带来的感觉上的独特性,这一审视语言的视角对解构主义时代下翻译研究的复杂性、开放性和多元阐释提供了语言哲学维度的启示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语言高度模糊是唐诗作品的特质之一,其语言模糊性主要体现在词汇和句法两方面.文章从人称、数和省略结构等句法结构以及形容词、数词、动词等词汇方面分析了唐诗语言的模糊隐含,并通过分析唐诗译例,探讨如何在唐诗英译中保持语言的模糊美.认为模糊信息的翻译处理是一个十分微妙的问题,处理得当与否关键在于是否能有效的传达原文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语言模糊性是基于模糊理论阐释的词语语义界限"不清晰"这一特性的语言学概念,而解构主义翻译观之核心概念——不确定论是思考世界本源与终极问题的哲学概念,两者适用范畴相去甚远。从语义内涵、方法论、关键词意义与功能等方面来看,也同样如此。故两者之间不存在如此渊源的理据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解构主义提出了反中心和反二元对立的基本哲学主张,它同时也质疑语言与翻译研究中的真理观和方法论。认为解构主义是在提倡一种“怎么都行”的观点和认为解构主义是专门针对翻译研究的观点均是对解构主义的误读。虽然解构主义哲学思想中存在着自相矛盾等局限性,但是其积极意义不可连带其局限性一同抹杀掉。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研究和例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传统翻译观对翻译的制约,并依据解构主义理论,分析了成语在不同语境中实现最佳翻译的解构策略。结果表明:传统翻译理论中所谓的"忠实"、"对等"概念实际上是建立在某种程度上对原文的扭曲和篡改的基础上,只有解构主义启示下的翻译可以为了解和欣赏异域文化和体现语言的多样性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现代的翻译理论界认为翻译的原则是传意性,可接受性和相似性。文章从语音、词汇、语法、跨文化交流等几个不同层面论述了模糊语言的翻译问题,从翻译角度来谈模糊语言间的对称性,并不是个别单位上的一一对应,而是综合性的模糊对等关系。  相似文献   

9.
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解构主义哲学通过对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批判,直接否定了意义的确定性,这一理论的创始人德里达认为结构本身就是不存在的,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以及研究范式。解构主义拓展了我们对于翻译研究的视野,使我们重新思考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地位与主观能动性、译者与作者的关系,以及译文与原文的关系,给翻译研究带来了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从李白的诗歌看唐诗中数字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在汉语中出现的频率很高,而且作用不同,这在唐诗中也不例外。通过对李白诗歌中数字运用的特点的归纳,英汉两种语言在使用数字上的差异研究和不同英译本的分析发现对唐诗中的的数字要根据汉字数字的表达本义采取灵活多变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以达到让国外读者“知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英语像形诗的奇特形式、优美音韵和深邃意境,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而且给读者带来独特的艺术享受。采用"以顿代步"、音韵相符、意境重构的方法,是实现像形诗的形美、音美、意美汉译等值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诗歌中,人称指示词常常被隐匿省略;而英语诗歌中,人称指示词往往不可或缺。因此,英译中国古典诗歌时,译者往往需要补译人称指示词,从而使译文指称明确,再现原诗的主旨和意境。补译人称指示词时,译者既应考虑原诗的创作背景、情景语境和文化内涵,也应考虑译诗的情趣与意境,从而正确地补译人称,达到再现、重构原诗的主旨与意境的目的;有时,译者也可以用恰当的人称指示词来隐替原诗中反复出现、或者不太重要的人名地名、历史典故或者含有特定文化内涵的专有名词,从而使译诗文字简洁、意义集中。  相似文献   

13.
由于汉诗悠久的传统,导致汉诗独特的意象系统,具体表现在汉诗意象的象征义方面,并不同于英诗的意象系统。因此,汉诗意象的英译,应该采取以意为主、以意为先的翻译策略。具体而言,对于名词意象的英译,应注意其联想义;对于动词意象的英译,应注意其精确到位。译诗应避免浅层理解之上的浅层之译,并努力做到深层理解之上的深层之译。  相似文献   

14.
个性化翻译是优秀译者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方面,许渊冲先生有着独特的译诗风格,从而显示了其译诗的个性化.从前后缀类词汇、词汇与短语、句法等三个方面对许渊冲先生古典诗词英译的语言特征进行分类例释,并结合英诗例证,以期阐明许氏成为一名诗词翻译大家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移就”在汉诗英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情是主体和客体和谐统一的感情产物,其美学效果在语言表达上往往通过"移就"(英语称转移修饰)辞格体现出来.文章先比较若干英译汉诗移情的佳作,后以<逢入京使>和<枫桥夜泊>为例,着重探讨如何充分利用诗歌语言的弹性和诗体结构有限的运作空间,精心谴辞,巧用转移修饰辞法,以求传达汉诗的神韵,再现汉诗的意境.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诗词由于体裁的限制,人物对话往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跳跃性,读者在阅读汉语古诗词时必须弄清作品涉及到的话语角色,识别并补充沉默话轮,这对还原文学作品中人物会话的整个结构,充分理解言简意丰的汉语古诗词致关重要。汉语(尤其是古汉语)的表达偏重意合,这种表达方式导致汉语古诗词中的不少会话角色关系呈隐性,读者需通过上下文逻辑推断,才能理清话语角色、会话相邻对、话轮沉默等。在把汉语古诗词翻译成偏重形合的英语时,一般要酌情增加表明会话角色关系、会话相邻对的词语,甚至补充沉默的话轮,并采用直接引语形式,使译文话轮结构清晰,会话关系呈显性。  相似文献   

17.
模糊美是中国古诗语言的一大特点。翻译家在英译模糊的汉诗语言时甚感困难。本文分析了中外翻译名家英译中国古诗的不同译本,通过比较得出明确的结论:在英译模糊汉诗的时候.译语不能同样模糊。翻译家要尽力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并把正确传达原诗的意美放在第一位。诗歌英译的关键在于传达出原诗所要表达的真实内容。“知之”、“好之”和“乐之”是读者欣赏译文的三种:不同反映,也是翻译家不断追求使原文不断精益求精的三个标准。  相似文献   

18.
翻译的基本原则,是不增添,不削减,诗歌翻译尤其如此。通过诗歌翻译的具体实例,可以深入研讨这一原则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此外,诗歌翻译中还需要注意语言的清晰度,保持原作的节奏、语调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诗词英译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诗词迄今已有众多英译本,通过对比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毛泽东诗词英译版本,考察译本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毛泽东诗词英译本产生过程可依次划分出四个阶段。分析国内外毛泽东诗词英译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国内外研究者对了解毛泽东所经由的独特途径。  相似文献   

20.
唐诗的艺术成就很高,同时,古诗格律的发展至此也臻于完善。其中,对仗的严格要求对于译者来说是个颇费斟酌的问题。在众多的唐诗英译本中,对于对仗句式的处理各不相同。从形式上讲,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译为英语句型相仿的两句或较为对称的结构;不求结构对称,译为各自独立的两句;整合语意,译为一句。诗歌翻译中信息的损失是不可避免的,但应尽量多保留一些原作结构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