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相当一段时间以来,在党史党建的理论研究中,中国共产党如何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是重要的研究论题,成为党建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议题。很多学者都认为,我们党正在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对有的理解并不全面,需要商榷。  相似文献   

2.
政党意识、执政党意识和执政意识是政党文化中的三个不同的概念。目前学界对三者理解不一,同时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概念混淆,二是内容界定不准确。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意识是指中国共产党全党成员和党组织形成的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纲领、使命等各方面所达成的共识。执政党意识是指党以执政党的身份来思考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早日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等执政任务问题。执政意识指的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共对于履行执政职能、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目标的思考,是党的执政实践活动在党的组织和成员头脑中形成的固有的执政思维方式。政党意识、执政党意识与执政意识三者的关系是:政党意识里包含执政党意识,而执政党意识里包含着执政意识,三者的层级依次从大到小。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意识内容包括革命党意识和执政党意识两大方面;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意识主要内容为全面执政意识、忧患意识、改革开放意识、发展意识等;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意识内容则包括为民执政意识、依法执政意识、民主执政意识、科学执政意识、第一要务意识等。  相似文献   

3.
将现代治理理念用于政党政治领域就是现代政党治理,它强调协调性、多元化、互动性、扁平化、规范化。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个重要前提是推进中国共产党的治理现代化,即逐步从一个传统的管理型政党向现代的治理型政党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就要切实推进党的观念现代化,不断推动党的组织结构扁平化,积极推进党的制度现代化,全力打造信息化政党,大力倡导包容性政党文化等。  相似文献   

4.
"两个先锋队"的思想体现了对党的性质的最终准确界定,反映了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自身使命和自身建设思考、认识、调整的成熟程度;"两个先锋队"的思想的当代意蕴,就是要实现从一个革命党向一个执政党的真正转型;而完成现代政党转型的关键,则有待于向工农"弱势群体"和社会新兴阶层开放,此两大攻坚性问题的制度化解决。  相似文献   

5.
执政党与革命党的角色在很多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然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结束至改革开放前,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却带有浓重的革命党色彩,未能实现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角色的成功转变。要确保执政党的执政地位坚如磐石、实现强国富民的宏伟目标,党必须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不动摇,必须始终坚持"三个代表",必须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确保党的先进性不断创新,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相似文献   

6.
中国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在这种政党制度内,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议政党,表现为在政治上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两者之间存在着长期共存、平等合作、民主协商、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政党关系。这种政党关系既不同于前苏联的一党制,也不同于当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在中国政党制度中,政党地位的体现,政党关系的形成,蕴含着政党和谐的积极因素,这样使得中国政党间的合作与协商,既体现了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一致性,又反映各阶层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和谐政党关系,奠定了中国社会和谐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7.
“政党责任”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建设的政治话语与基本方位。在这个意义上,借助责任政治“观念—结构—行动”的分析框架,可以从思想力、组织力、执行力三个方面理解中国共产党如何锚定责任、履行责任。第一,“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标志,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的责任观念,体现出执政党强大的思想力。第二,中国共产党在强化自身组织的同时延续“支部建在连上”的党建传统,夯实着“党领导一切”的制度基础,是实现有效组织动员的根本保障。第三,“满足人民期待”构建了中国共产党的时刻回应人民群众的行动原则,是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关键枢纽。在观念、结构、行动三者协同作用下,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有效地推动着国家治理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为具有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胸怀,且具有长期执政经验和世界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既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始终坚持自我革命和自我建设的结果,也是中国共产党对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革命党、如何实现从革命党到执政党建设的转变、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具体回答的结果。正是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政治品格。将坚守党的理想信念与主动承担历史任务相结合、将坚持党的建设总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相结合、将坚持党建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良性互动相结合,既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建设的基本经验,也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新形势、新任务使得党的自身转变更为迫切。党的自身转变向何处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方针,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实现执政法治化,是党的自身转变的目标取向。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化建设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具有鲜明政党独特性的中国共产党的高效能领导是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因而在利益代表层面能够超越西方意义的代表特定阶层的政党而具有利益的广泛代表性,不断丰富和完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由最初几十人的小党发展成当今世界第一大党,其自我革命的品格是保持强大生命力的重要原因,能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目标和任务,创新发展策略和路径,实现自我革命与转型。随着制度化环境与社会基础性结构发生剧变,中国共产党不断提升执政党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守正创新,实现了政党治理现代化,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断提升能力,形成高效能的现代社会治理能力,包括超越国家与社会二分的强大政治领导力、超越政府与市场二分的强大经济协调发展能力。中国共产党展现出的政党独特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建设学习型政党是建设服务型政党和创新型政党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共产党在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经验.明确学习使命,把握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正确方向;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党内人人崇学和全员学习的内生动力;拓展学习阵地,夯实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载体基础;健全学习机制,保障学习型政党建设的贯彻落实;重视学风建设,深化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实效;对于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把自身建设成为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和实现“三位一体”的党建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风雨,从局部执政走向全国执政,正昂扬自信地走向长期执政。但是在社会上长期存在"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的认识,其本质是以西方政治话语解释中国实际的一种虚无主义认识。该文认为,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回顾中用马克思主义话语端正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新道路的创造性实践解释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集革命与执政于一身,用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自我革命精神、初心使命阐释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坚守与传承。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一个使命型政党,不同于西方政治话语下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中,局部执政是基础,全国执政是传承创新,二者统一于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就要求中国共产党继承局部执政经验同时守正创新,时刻以苏共亡党教训警醒自己,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建设,保持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现代国家建设模式具有显著的政党主导特征, 以 “党建国家” 和 “党治国家” 为突出 表现, 即中国共产党通过加强自身建设来领导社会革命和主导国家治理, 并成为引领国家建设和现代化发展 的主导性力量。 在完成中华民族的主权独立、 国家统一的过程中, 作为 “主义-政党-党军” 高度三位一体 的新型现代政治力量, 具有强烈现代化取向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党承担起重振国家、 整合社会、 发展经济的历 史责任。 在中国近代的政治转型中, 基本国情和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共同决定了政党主导型现代国家建设模式 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执政和长期执政后, 以政党为中心的国家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 既创造了全新的现代化范式, 也构成了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科学内涵的重要维度,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主导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是中国现代国家建设模式的首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近现代中国的政治生态催生出特质独具的政党协商制度,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其在国家政权中领导者和执政党身份与地位的确立,中国政党协商制度经历复杂的历史演进,这种演进既印证了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路径,亦推动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成长和确立。以协商政治的视角解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政党关系,从其发生、顿挫、发展与实现的路径考察我国政党协商制度的历史进程,对于新时期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政党关系和谐具有历史价值、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现代政治也称为政党政治,在现代尤其是当代政党已经成为最常见、最普通、最活跃的一种社会现象,这表明对国家政治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就是政党。没有政党的国家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已寥若晨星。西方政党制度是西方民主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西方政党政治的主要表现形式。由于各国政党产生和发展的具体历史环境不同,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出现了不同性质和形式的政党。  相似文献   

16.
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政治文化转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地位上实现了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事实转型,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其执政意识仍停留在“革命党”的思维上。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冲破坚冰、在观念上向“执政党”转型的开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理论上向“执政党”的全面转型。  相似文献   

17.
作为国家建设和政治发展的核心能动者,中国共产党自身发展和转型的经验和趋势对理性审视中国政治转型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生态,内外执政环境的深刻变革推动着党自身的理性化与现代化。执政党在回应社会需求与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逐步进行现代转型,以政治开放不断增进执政党调适性是构建变革型执政党的基本历史经验。实现变革型政党的再造,增进其开放性与包容性,改善其回应性和调适性,提升驾驭变革浪潮的政治领导力,以执政党的现代转型引导和带动国家的现代转型,是中国执政党建设的未来愿景。  相似文献   

18.
中国政党制度百年内生性演进逻辑是在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指导下,在十月革命先导示范下,为救亡图存,促进"启蒙"与"救亡"双重变奏,推动"民族"与"民权"双重建构,不断展现出的中国政党制度的"中国化"逻辑.在百年探索过程中,中国政党制度经历了"移植"与"再造",进而彰显出凝聚性、体系性、累积性和集成性等内生性特质,这些内生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作为区别于西方"选举型政党"的"使命型政党",通过与时俱进的意识形态话语生产机制、密切联系群众的民意吸纳机制、以党领政的执政创新机制以及从严治党的权力监督机制,实现了对国家的有效治理,并巩固了长期执政的合法性。因此,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要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必须进一步完善使命型政党的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以多党合作为外在表现,以共同参与政治管理为核心的协商民主体制。基于公共管理的理论视角,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和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体现了公共管理学理论的"主体性"特征。通过运用战略管理SWOT模型和创新动力模型的研究,剖析了中国政党制度的发展动力,最有效地规避了社会风险,使得公共政策的推行实施更为合理,更加科学化、民主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