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关于邺下文人集团的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安文学即是邺下文人集团的文学,邺下文人集团的文学即“三曹”“七子”的文学,这是长期以来人们认识上的一个误区。三曹之文学自不待言。“七子”之说源于曹丕《典论·论文》,然曹丕初衷只在试图昭明新故友朋文章之不朽罢了。终观建安文学“彬彬之盛”,自非“三曹”“七子”所能涵盖  相似文献   

2.
“假币”     
王淑君 《社区》2005,(15):57-57
在公司“打工”就是压力大,虽然被称为“白领”,但单单“打工”二字,也可说明每天须昏天黑地地忙,绝没大街上那些闲逛的女人们发自骨子里的那般悠闲。很早以前,我就打定主意,有朝一日,我一定独自上街随意地“消闲”一天。七月的一个周末,我迫不急待地奔向了时装城。我信步走进一家小小的精品屋,立时被一身牛仔套裙迷住。我问早已笑盈盈迎过来的女店主“:哪儿产的?“”香港,这是今年最新行的款式。”说着,她从衣架上了下来,打量了我一番“:小姐,这款式最适合你这苗条的身材穿!您要是喜欢,给你打个8折,470元。”我用手捏捏,料子确实不错,我欣…  相似文献   

3.
训诂二则     
《孟子·梁惠王上》“乐岁终身饱”及《庄子·秋水》的“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二句,近年一些学者对之提出了与传统训释不同的看法,未能形成定论。本文仅就以上二例的训释,简要谈谈一些认识,指出关于“终身”及其“大方之家”的传统训释仍旧有其可靠性,无须标新为说。  相似文献   

4.
刘诚龙 《金陵瞭望》2007,(10):52-52
1957年4月,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说:“这次整风,非党员自愿参加,自由退出。这就是整风的办法。我攻你,你攻我,有意见就说,党内外打成一片,此即整风。”姚文元在这些文字中吸了吸鼻子,嗅出其中要搞“大民主”的气息了,于是乎猛写文章,猛提意见,写得越激进越叫好,提得越尖锐越招人,他在“辨证法的名义下”以“一家之鸣”在百家中“大鸣大放”过.  相似文献   

5.
“鸡娃”指父母试图通过强心理预期、强家庭资源和学习时间的持续投入,以期达到提升子女学业成绩和社会成就的目的。在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媒介赋权使个体“鸡娃”教育行为的信息生产成为公开分享的教育行为可参考范式,在互联网用户的相互模仿下演化为“鸡娃”群体行为,形成中国社会现实环境和互联网虚拟环境同构的“鸡娃”现象。父母由于“鸡娃”现象的群体压力产生教育焦虑,通过互联网空间的情绪分享和感染,形成了“鸡娃”情绪的社会化传播。为此,要在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背景下对“鸡娃”现象进行有效治理,促使家长形成理性的教育参与,有必要从行为、情绪以及观念三个方面入手,消解“鸡娃”行为的模仿,阻断“鸡娃”情绪的传播,推动“鸡娃”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开始的,网络上开始流传着一种叫做"SD娃娃"的照片。照片中的娃娃都有着摄人的魅力。我也是那时候爱上这种娃娃的。我的娃娃,缘于爱玩娃娃在现在已经不再是小孩子的专利了。玩娃娃被叫做"养"娃。玩娃娃的人被叫做"娃  相似文献   

7.
在“民族形式问题”上,无论是对于五四新文学还是旧形式的认识和评估,胡风和左翼同仁均表现出了如下差异:胡风的理论偏激和失当主要属于认识或理论视野的局限,而左翼同仁的理论偏差则主要来自意识形态的策略操作。双方所代表的“大众化”理解和“现代性”逻辑都可以从毛泽东的论述当中找到根据。胡风在这个问题上的理论创获仍然围绕着“主观战斗精神”这一核心。“民族形式问题”论争拉开了胡风事件从“文艺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的序幕。  相似文献   

8.
柳魂     
这是一个美丽的小村庄。这当儿,村口的小河边,一片绿地上,一群光着屁股的小孩在嬉戏。“二娃,二娃,回家吃饭了!”老远飘来了一声喊。一个小男孩听到叫喊声,“哦,哦”地应了两声,就跑回了家。二娃家比较穷,住的还是他爷爷留下的老屋。院子中有一棵柳树,据说是二娃他爷爷种下的,如今已有三个二娃那么高了。二娃急冲冲地跑进院子,忽地听到后面有人喊,他便边跑边掉转头去回应。原来是邻居的小顺子。小顺子说:“二娃,下午一起去钓鱼吧!”“嗯”二娃应了一声就回过头来。可是,“咝——”大柳树的树枝把二娃的裤子扯开了一个大口子!二娃很生气地踢…  相似文献   

9.
流沙 《社区》2013,(32):19-19
到一家瓷器商店买餐具。去之前,看了一本书,说挑选瓷器有四字诀.一看、二听、三比、四试。除了“听”.觉得其他三种方法需要专业积累,不是像我这样的门外汉能掌握的。而“听”,这个方法简单又实用。质地好的瓷器轻轻相击.声音往往清脆悠长.而质地差的瓷器则浑浊沉闷。我想可以去试一试。  相似文献   

10.
香港与上海因其在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的紧密联系进入学术批评视野。李碧华、黄碧云与王安忆等沪港两地作家的小说作品中所透露出的文化信息,清晰地表达了两座城市在文本中“镜像”式的互涉关系。近年文化界兴起的“老上海”风尚,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香港制造”。出产于香港的“上海怀旧”以“精神还乡”的形式,体现出更为复杂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11.
轻松地带     
《新少年》2010,(6):46-47,40
用“籽”字还是用“子”字? 过去登的《善待每一条生命》文章里写道:“这个橙子的子儿太多了,我吐出了子儿……”这里的“子”字,应该是“籽”字吧?  相似文献   

12.
上海堪称近现代中国文学的诞生地。上海想象或曰文学上海的本性,在其近“商”染“色”的特征。从诞生之时起,文学上海的想象地图一直都在被不停地涂改着、变色着、变形着,遭遇了过往的种种撕裂和迄今的形同消失。“文学上海”需要被深度唤醒,重新整合,再度诞生。  相似文献   

13.
小书店     
赵闻迪 《社区》2014,(32):11-11
书店真小,只一问铺面,六七个平方,刷一层白粉,不怎么装潢。几排书架七贴着塑料标签“文学”“历史”“人物传记”,还有一些书散乱地堆在水泥地上,门口放一张桌子一个板凳,店主就坐在那,百无聊赖地看街景。这样的小书店,我逛过很多。它们大同小异,零零星星分布在洞山、教院、商贸、学院路上,鼎盛时,从公安局到一中后门,一家挨着一家,一天都逛不完。  相似文献   

14.
吕明灼在《孔子研究》2008年第3期撰文指出,崂山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儒佛道“三教一家”的格局:第一,三教共“和”。中国是一个讲“和谐”社会、讲“中和”哲学的国家。我们自古就有“大同世界”、“天下为公”、“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之说。  相似文献   

15.
叶永烈 《21世纪》2011,(1):70-72
在我的想象之中,耿金章必定是个五大三粗、浓眉阔嘴的人物。不料,一见面,他一头皓发,老干部模样,说起话来常常夹杂着拉长了的“啊”,如同在那里从容不迫地作报告。耿金章,上海“文化大革命”中的风云人物。他的回忆,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刻画了张春桥和王洪文的形象——当年,他是张春桥和王洪文的“死对头”。  相似文献   

16.
白明 《北京纪事》2009,(10):76-78
“美娇娥”爱上“黄杨绿” 半夜,“避风塘”,我对面坐着一位富婆,名字叫阿娇,江南人。阿娇原来是某饭店旁边一家个体“工艺品服务部”的营业员,我老婆搞翡翠的时候,常带我过去,就认识了这位阿娇小姐。好一个美阿娇呀——太漂亮了。人长得白白净净,娇小婀娜不说,单那一口吴侬软语的“普通话”,就让人听着心痒。从头到脚怎么看,阿娇都比柜台里摆着的那些翡翠的“水头儿”棒多了。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思想抱负和文章风格等方面入手,剖析了孔融在“建安七子”中迥异于其他六子的特殊性,强调指出孔融实为“建安七子”中的“异类”。  相似文献   

18.
职场上,如果你听到刚认识的两个女士相互称对方为“亲爱的”或者“宝贝儿”,不要担心这是什么不伦之恋,其实很可能她们才认识不过30分钟而已。  相似文献   

19.
经常在有关清朝的书籍、文章或影视剧上看到“兵”和“勇”二字,但很多人对这两种标志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相似文献   

20.
“了”在商丘方言中有三种变体。文章描写了这些“了”的意义和用法,并从体貌范畴详细探讨其间的区别和联系。比较它们功能和语义上的不同,可以帮助解决普通话中的一些歧义问题,从而更好地认识普通话中的“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