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龚自珍诗歌中“落花”意象的出现频率极高。龚自珍不仅结合清嘉道之际暮气沉沉的时代背景,以落花自喻,抒发一生襟抱未开、先觉于时代又不得脱离时代的壮志难酬的悲情,更通过对传统落花意象的重新诠释和组合,与花共鸣,将花作为生当“末世”屈居下僚的才智之士潜在的不朽价值的象征。诗人一扫传统诗词中落花纤弱凄婉、缠绵哀怨的阴柔之气,代之以充盈生动、鲜活激扬的阳刚、壮美格调,将落花所预示的新生与诗人除旧布新、改革图强的精神相扣合,进而借落花群像传递出诗人强烈的生命主体意识和急切的社会变革愿望。  相似文献   

2.
结合邵雍的观物思想,把他的落花诗分成三种类型,即“观之以目”的落花诗,“观之以心”的落花诗和“观之以理”的落花诗。这三种落花的形象同时也代表着邵雍生命境界的三层次。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运用"落花"这一意象及其相关衍生意象,象征了繁华梦的破灭与女儿国的瓦解,体现了悲壮的死亡之美。《红楼梦》中的落花意象在多个层次和角度隐喻着大观园众多女儿的精神结构,体现了"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宏大死亡主题,蕴含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4.
陈宝琛、陈曾寿等作《落花》诗表达对清朝的怀恋和对逊帝溥仪的忠贞之心。这些诗作客观上有着悲惜文化衰残的意味。吴宓的《落花诗》在感叹文化飘零的同时,也突出了其固守道义的责任感。陈寅恪的咏花之作则是通过现实事件寄寓文化之思的,其中还浸透着他维护文化尊严、弘扬文化精神的"惜花"、"护花"之情。陈寅恪、吴宓二先生的咏花之诗堪称中国文化花果飘零的悲歌挽词。  相似文献   

5.
孔见 《中华魂》2013,(11):63-63
虽然只去过两次敦煌,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却成为我时常魂牵梦绕的地方。敦煌之美,美在厚重而神奇的历史,美在古代世界文明交汇的文化底蕴。两面之缘,养成了我关注敦煌学的研究进展,喜欢读点有关敦煌的史事与今闻。  相似文献   

6.
《落花游鱼图》卷是流失海外中国花鸟画中声誉极高的传世佳作,多年来却鲜有学者作出深入研究.从手卷这一特殊“私人煤材”入手,借鉴古人阅读手卷的方式对《落花游鱼图》进行基本的图像分析.在此基础之上对图像加以整合重组,以“浮萍”这一反复出现的特殊图像重新将画卷分隔为独立成图的三个部分,再次深入解读卷中诸多图像的形式架构法则.最后从符号学的角度释读图像,揭示图像背后的象征含义以便了解画家创作的意图和视觉意趣.  相似文献   

7.
文化艺术,对个人而言,是沉淀人格和品行的基础;对一个民族而言,是塑造民族精神和灵魂的重要载体。今年暑假,我带领中国美院艺术鉴赏专业学子近二十人,游历西北五省毕业考察近一月,翻天山,走大漠,越戈壁,涉丝路,考察文博,领略风情,有愉悦,也有感伤,尤其丝绸之路沿途文化古迹之破败,令人心酸和茫然。我十余年来游走丝路、驻足敦煌,是难以割舍河西的历史情怀。敦煌与西北其他文化重镇如库车(包含龟兹石窟中的克孜尔石窟、库木吐拉石窟等)、天水(麦积山石窟)等一起,构筑了西北佛教石窟艺术长廊。其中,以敦煌石窟尤享誉海内外,而敦煌石窟又以藏经洞的发现而为世人所知。  相似文献   

8.
靳峰 《山西老年》2010,(4):48-48
"雕饰奇伟,冠于一世"是古人对云冈石窟的赞美。云冈石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2001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9.
冬青 《老友》2009,(8):50-51
石窟起源于古印度,是依山崖开凿而成的一种佛教寺庙建筑。石窟艺术是随佛教东渐而与佛教、佛寺一起传入中国的。中国经典的石窟艺术用神妙之法使石头会讲故事、壁画会跳舞,更将一座座不朽的艺术博物馆呈现于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