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3 毫秒
1.
史芳芳 《社区》2010,(36):21-21
刘晓娟,是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风雨坛街道茂泉社区的社区主任,因为她比我们年长,我们都叫她大姐。她为人热情,心地善良,为居民办事不惜辛苦,是社区的主心骨,因此我们又亲切地叫她"老大"。 社区里有一名患有脑瘫的残疾人张某,在三十几年里,她虽住在一楼,却从来没有离开过床,走出过楼门。有一年暑假,社区为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在大院里放映露天电影,没有看过电影的她非常渴望走出家门看一眼电影。  相似文献   

2.
方天国 《社区》2004,(4):25-25
在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有个龙江社区。提起龙江社区,在沈阳市可是小有名气,因为在这个社区里有个上百人的老年合唱团。社区里平时歌声不断,给社区居民带来了和谐的气氛和无比的欢乐。2003年8月,在该社区文化广场召开夏季乘凉晚会,表演合唱、独唱歌曲,吸引了当地居民上千人来观看  相似文献   

3.
张明 《社区》2013,(21):20-21
天津市滨海新区杭州道街高度关注国计民生,街工委、办事处从实际出发,在把着眼点放在照顾社区困难群体上,构建“五爱、五助”网络,以此作为亲民便民和社会管理创新的支点之一。唐山里社区由承德里、保定里等六个自然小区组成,辖区居民12000余人,其中残疾人151人,低保户近80户、65岁以上老年人1581人,空巢及老人孤老户近500户,是一个困难群体聚集的社区。  相似文献   

4.
来信     
《社区》编辑: 您好! 看到贵刊“征寻答题人”一栏里,关于北京残疾人提出的问题,我想说一说我的看法。 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一个与社区居民联系最为密切的工作人员,使得我有机会接触身边的残疾人。我们社区居委会,每年都会组织人员看望小区的残疾人,送些物品以示关怀。对  相似文献   

5.
王彩华胡练 《社区》2023,(10):40-42
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古楼街道和贵园社区成立于2016年5月,位于鄂城区官柳南路5号,辖区共7个老旧小区、2个村和4个自然湾组,划分9个网格。辖区有28户低保户,132名残疾人,60岁以上老年人1197人,其中独居、空巢老人175人。社区65%以上居民是鄂钢在职或离退休职工,居民之间熟悉度较高,同时社区属于老旧型社区,基础设施较差,居民对改善社区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强化社区服务的需求较高。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建立在街道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民主自治的新机制,搭建居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工作平台,2006年以来,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在社区逐步推行"居民说事"制度,有力地推动了文明和谐社区建设。"盲人点灯"的故事促生"居民说事"制度2006年以前,沙市区胜利街道航空路社区各种矛盾十分突出,经常有居民上访、闹事,动不动就打110,很不安宁。社区下岗居民杨某患有精神疾病,丈夫  相似文献   

7.
《社区》2007,(16)
在北京市石景山区古城街道南路东社区生活的残疾人一提起桑佩燕,都会竖起大拇指,因为他们都知道,小桑克服了自己的视力残疾,不遗余力地为大伙谋福利、解困难。社区居民都说:"选小桑当社区残协副主席选对了,她真是残疾人的‘娘家人’。"  相似文献   

8.
史芳芳 《社区》2012,(2):28
在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风雨坛街道雨坛社区,有个"雨坛社区文化艺术团"。在这个由原沈阳市歌舞团、话剧团、评剧院的家属宿舍组成的社区里,有着许多身怀各种绝技的"能人",他们有的来到社区发挥余热,有的倾心尽力为社会公益事业忙碌着……在他们的带领和影响下,居民从家里走出来,玩起来,乐起来,开心起来,充分展示了社区居民群众良好的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9.
王加山  曾清华 《社区》2005,(20):28-28
在厦门市湖里区康乐社区居住着1.8万名居民,残疾人超过百余人,是湖里区残疾人最多的居委会。为了让这里的每一位残疾人生活得舒心,社区居委会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为他们实实在在地“当了家”。残疾人李女士,家庭生活很困难,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但她不知道如何申请。社区居委会干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上门服务,很快帮助李女士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申请手续。杨阿婆是个贫困残疾人,9年前儿子去世,儿媳改嫁,丢下了个吃奶的孩子——小陈。时任居委会书记、主任的卢秀红与杨阿婆结了对子。小陈到了上学的年龄,因为家里困难,奶奶不让她上学。卢秀…  相似文献   

10.
《社区》2011,(2)
1.举办邻里互助和谐家宴活动居委会邀请社区的低保人员、孤老、残疾人、社区居民、空巢老人、困难群众、困难党员、外来务工人员、育龄妇女、独生子女等参加居委会举办的邻里互助庆佳节,和谐家宴暖人心活动。在和谐家宴中,社区志愿者、党员和居民一起包完了象征和谐团圆的饺子。联欢会上节目丰富多彩,有诗朗诵、合唱、舞蹈、国粹京剧,还有游戏、谜语,接二连三,活跃气氛。  相似文献   

11.
王军 《社区》2005,(8):27-27
因为居民的大事、小事他都管,所以王殿喜被人们戏称为“王政府”。他今年65岁,是一名从事20年居委会工作,有着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虽然去年他已经退休在家,但在居民眼中,还是社区里的大忙人。用他的话说:我虽然退休了,但没有退心。居民常说他是社区里的“老地图”。这话一点也不假,社区的哪条街、哪条巷、哪家门、哪家人都装在他的脑子里。他几乎走遍了社区的大街小巷,走进了千家万户。居民都说他是社区里最能“串门”的人。居民也常说他是社区里的“老雷峰”。这话也不假。这些年,他自己掏腰包救济困难户的钱已经无法计算了。谁家有个事情…  相似文献   

12.
倪宏唐风霞 《社区》2015,(10):37-37
位于徽水河畔的旌阳镇北门社区原先临街的一楼租给人开饭店,社区在二楼办公,大门设在一个小巷子里,楼梯窄、光线差,居民去社区办事常常跑上跑下,有时都找不到地方’十分不便,居民们心里有时难免有怨气。2014年5月,社区将办公服务用房从二楼下移到一楼,并在临街的大门上挂上了社区服务标识,居民很远就能看到“北门社区服务中心”几个大字,进入社区服务中心,首先映人眼帘的就是服务热线和征求意见箱,服务中心大厅里有人社民政、计生服务、志愿服务、人民调解、社区服务等办事窗口,居民在这里可以享受到以社会福利、计划生育、法律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一条龙服务。  相似文献   

13.
《社区》2011,(3):11-11
1.举办“邻里互助和谐家宴”活动 居委会邀请社区的低保人员、孤老、残疾人、社区居民、空巢老人、困难群众、困难党员、外来务工人员、育龄妇女、独生子女等参加居委会举办的“邻里互助庆佳节,和谐家宴暖人心”活动。在和谐家宴中,社区志愿者、党员和居民一起包完了象征和谐团圆的饺子。  相似文献   

14.
李永哲 《社区》2012,(4):16-17
“草根”协会的诞生 王家垅社区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老城区,密密麻麻的旧房子多建于20世纪60至80年代,国有企事业单位下岗居民多,他们对社会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工作一度难以开展。王家垅社区有十大协会,全部是随着社会的变革应运而生。2003年,长沙市取缔了拉客的“叭叭车”,残疾人赖以生存的饭碗丢了,王家垅社区80名残疾人到上级政府上访,社区多方劝阻无果。作为第一责任人的社区主任王雄球几乎用尽了法子。  相似文献   

15.
荀筱筱 《社区》2014,(31):28-29
安徽省天长市天长街道天一社区居委会里工作人员都是清一色的女党员,她们十年如一日,手把手、心贴心地为居民服务,被社区群众亲切地称为“姐妹班”。天一社区虽地处天长市东部闹市区,可由于历史原因,社区配套设施落后,路破、房危、下水道狭窄,是下岗失业人员、老人、残疾人等困难群体较为集中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张秀荣 《社区》2014,(1):28-28
黑龙江省绥芬河市北海社区自2013年秋季开展网格化服务以来,社区工作人员每天都带着民情日记在网格里穿梭,记录居民细小的需求,然后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民情日记里有的记录着居民反映弃管楼下水矛盾纠纷;有的记录着居民因腿脚不便不能来社区进行生存认证,请求社区登门认证的;  相似文献   

17.
以往小区告示栏里内容最多的是某某拾到串钥匙、哪儿有老鼠药供应这些小事。2000年以来,南京市白下区洪武路街道的9个社区在告示栏里竖起了“居民功德榜”。居民只要瞧瞧告示栏里贴的“功德榜”就知道身边发生了些什么新鲜事。 2002年1月底,火瓦巷社区的居民们在小区的“功德榜”上看到这样一件事:2月上旬,一个名叫崔成礼的老台胞找到火瓦巷社委会。他自称原住在火瓦巷93号,1949年被  相似文献   

18.
沙锦霞 《社区》2015,(10):35-36
走进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锦霞社区,你会发现,社区的楼院、广场等显著位置都挂着一个木盒子,上面写着六个大字:“居民需求信箱”。这是锦霞社区为居民提供的反映心声、表达意愿和寻求帮助的渠道。为了及时了解居民的诉求,社区还聘请20位志愿者组成了一支“需求信箱快递员。队伍,这些热心人每天一大早就会在社区里转转,把悬挂在楼院、广场等显著位置的“需求信箱”打开,取出前一天居民们投入信箱的咨询信、建议信和求助信,然后,将信件及时送到锦霞社区,社区根据信件内容,逐一答复或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2001年4月6日,在江苏省宜兴市大同社区居委会党支部的精心组织下,21位老干部怀着一颗“为人民服务”的火热的心,在大同社区居委会办起了“爱心接待室”。这21位老干部来自各条战线,他们都曾在不同岗位上担任过领导职务。他们中有的已年过八旬,本可以在家享享清福,可是5年多来,他们用自己的真情、真爱,实现着“民思我想,民需我做,民求我应,民困我帮”的承诺,为居民营造了一个“爱心之家”。85岁的高龄老人杨兰英把爱心指导员当作恩人一样看待。杨兰英一生非常不幸,她的女儿是个盲人,外孙、外孙女都是智障,还有外孙女婿是哑巴,一家有4个残疾人…  相似文献   

20.
张军丽 《社区》2012,(20):24
"以前就是‘家、学校、菜场’三点一线的生活,如今我们在社区里又有了新乐园!"83岁的刘华斌边唱边舞,高兴地说。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工人村街青宜居社区是全省最大的棚改回迁社区,可容纳5579户2万余名居民。随着回迁居民的扎根,他们中越来越多的父母或为了晚年有个依靠,或为了照顾孙辈,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