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頔 《北京纪事》2015,(9):17-19
家住东五环外的王先生说:“我每天开车上班,由于五环外的很多路会经过那些拉货的大型卡车,很多路面的井盖不堪重负,都有下沉的现象,很多道路也出现大坑。每次经过都像去驾校学S弯的感觉。因为我经常走那几条路,所以比较熟悉路况。假如是第一次经过那里的司机,一旦没有避开那些下沉的井盖或者塌掉的坑,轻则车辆受损,严重的会出现交通事故。”如果一个事情会出错,就一定会出错,这是墨菲定律所阐述的一种现象。我们可以根据这个定律推论,如果一条马路上的井盖没有按照地区特点和耐压强度去设计,那么这条马路早晚一定会出问题!相较之下,在日本,井盖这个本来是最不起眼的公共设施,其时尚个性却成为马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据说日本目前有超过6000种的井盖设计适用于不同情况的街道,甚至建立了好几家井盖博物馆和一个半官方的“井盖协会”,由32个公司组成,专门负责保护及研究全日本的井盖。几乎在日本的每个城市,都能看到五颜六色的下水道井盖,上面印有动物、风景、历史故事或是城市特色,极富设计智慧。此外,日本是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住宅区附近都设有“紧急避难场所”。有的避难所周围的井盖上,除了用箭头指示方向外,还涂上颜色,黄色箭头表示离避难所200米以内,红色则为100米以内。由于井盖已发展成为一种城市文化,日本还出现了很多“井盖粉丝团”,他们成立自己的组织、网站、论坛,其狂热不亚于对动漫、流行音乐的追逐。而这些美丽的井盖,也时刻提醒人们,下水道系统虽不显眼,却是极其重要的城市设施。地域合理、功能良好、形态优雅的公共设施在满足功能需要的同时,还兼具美育的功能。一个设计合理且极具美感的公共设施,不但可以有效地提高其使用频率,而且可以增进市民爱护公共设施、爱护公共环境的意识,增强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和参与性。毕竟,文明的公共环境同样应该是美的公共环境。  相似文献   

2.
《社区》2007,(4)
人们在城市中每天上班下班不知道要走过多少个井盖,也许从来没认真仔细地打量一下它们。如果真的多看一眼,心里多数一数,突然会发现井盖的种类怎么那么多,一段路就有大大小小几十个。每个井盖上都写着汉字和数字,甚至还有各种符号及图案。以北京为例,最常见的是污水、雨水和自来水井盖;最少见的是广播电视局的;符号最奇特的是北京燃气的;符号最形象的是北京电力的;最容易混淆的则是北京市天然气和北京燃气两种。  相似文献   

3.
杨熠 《北京纪事》2010,(8):68-70
"我会为你守候,当大雨倾盆/我会为你守候,一如既往/我会为你守候,因为你也在为我守候/我会为你守候……"  相似文献   

4.
井盖被盗     
井盖被盗,连领导自身都“中招”,领导大怒,于是如此伤害人民的事需要立刻专项开会解决。  相似文献   

5.
编读往来     
《社区》2006,(8)
为“偷井盖要判刑”叫好据《都市快报》报道,近日浙江省平阳市法院以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两个偷窨井盖的犯罪嫌疑人3年有期徒刑。小偷听到宣判时很吃惊,他们实在没想到,偷几个窨井盖会被判刑。要知道,过去偷井盖是按盗窃罪论处的,往往因为涉案金额不大,而处罚也很轻微。而笔者以为,按照危害公共安全罪惩处偷井盖的贼人,实属应当。近年来,一些城市窨井盖被盗造成人员伤亡的事件时有发生,给不少家庭造成巨大伤痛。有关部门尽管采取了各种防范措施,都收效甚微,甚至连居民社区内的井盖也时常不翼而飞,让“危险”走到了家门口。一个井盖不大,论实…  相似文献   

6.
倪朝晖  李莉 《社区》2010,(4):35-35
她,每天早晨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把一本红皮书放上窗台。她,每天早起必须执行的一项任务,是在自家窗台守候那本红皮书的出现,然后也在窗台上摆好一本红皮书。  相似文献   

7.
《女人世界》2005,(5):18-20
一个带着Notebook就走遍千山万水的女子必定是有很多故事可以说的。在每一天的冲锋陷阵,在极度悲观的乐观守候中,她把眼前的幸福挂在嘴边,更系在心上。  相似文献   

8.
在距成都100余公里的蒙顶山上,有一口千年古井,只要揭开井盖就会下雨,盖上井盖雨就会停。为了求证此事,我和气象专家进行了实地考察。与普通水井相比,此井上多了一块雕龙的石盖。当地人说,盖井的历史已相当久远,原因是此井神奇无比,一旦揭开井盖,就会招来大雨!《名山县志》记载,此井叫古蒙泉,又名甘露井。关于此井“呼风唤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古时天上孽龙撞破天宇,四处兴风作雨,女娲炼五彩石补天,并捉孽龙囚于蒙山井中,上盖大石以镇之。后历千秋万代,孽龙虽困于井中而不得出,但若有人揭开井盖,孽龙必张开龙嘴,呼风唤雨,企图乘大雨…  相似文献   

9.
村子前面有一片白杨树,几百米连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林里的树是那么挺拔、粗壮、结实,就像哨兵一样,日夜守候在村子的南面。  相似文献   

10.
蒙顶山海拔1400多米,山上草木葳蕤,古木参天,气候十分湿润,天气复杂、多变,当地人常用“蒙山天气喜无常,一日三变小孩脸”之说来形容。在风光旖旎的川西蒙顶山上,一口千年古井常年被石板盖着,因为传说井盖“板揭即雨,板盖雨停”,神奇无比。人们为免遭雨淋,所以轻易不敢揭开井盖。  相似文献   

11.
周冉 《今日南国》2013,(7):28-29
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每天的播出时间只有5分钟,却稳居收视率的前几位,即使现在人们有那么多渠道了解天气信息,即使大家说得最多的是“天气预报越来越不准”,但每晚7时30分之后的这5分钟,还是有无数人守候在电视机前。  相似文献   

12.
马涛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6,25(1):F0002-F0002
震慑的力量,超越的时空,深沉的共鸣,让我们共同守候一个永恒的人类创造之梦的诞生……  相似文献   

13.
枪手部落     
木子 《新少年》2014,(10):2-2
听说过枪手部落吗?如果感兴趣,请随我来。在茫茫林海深处,有一支苗族的部落,叫岜沙。岜沙苗寨地处贵州省从江县,那里的男子佩腰刀,扛火枪,好威武,这是获得公安机关特批的。因此岜沙寨成了“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  相似文献   

14.
《人力资本》2008,(7):84-86
有个故事,说的是有个熊和人成了好朋友,经常在一起。一天,人在睡觉,熊就守候在旁边。这时候飞来很多苍蝇,于是熊就帮人赶开讨厌的苍蝇。有一只苍蝇落在了人的脸上,熊已经被苍蝇气昏了头,大喝一声,一掌拍了下去。苍蝇死了——但人也完了。就这样,熊的好心,倒成了一桩坏事。  相似文献   

15.
观音山瀑布     
绕过一条山间小路,我们来到了观音山瀑布入口处。刚到门口,便隐隐听到了哗哗的流水声,走进一看,好像到了仙境。只见一股银色的水流直泻而下,像一条蛟龙似的穿过水渠,顺着排水口冲了出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河西地方因荒漠地貌形成基本环境背景,古来称“流沙”“大漠”,气候条件又有多风沙的特点。出土汉简所见“除沙”劳作,体现了戍卒在正常防卫程序中的勤务内容,包括清理积沙。“除土”简文,大略也是相类劳作的反映。出土文献所见有关“除沙”“除土”的信息,有助于帮助我们认识丝绸之路河西段交通的气候与地貌环境条件。“除沙”简文除了作为军事史料与生态史料的价值之外,也有工程史料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非洲热土     
王正龙 《社区》2009,(5):37-37
生活在撒哈拉大沙漠南缘的图阿雷格人可能是世界上最善于利用沙子的民族。 “沙床”和“沙毯”是图阿雷格人特有的家产。这里所谓的床,当然不是现代家庭中的那种床。而仅仅是一块睡觉的地方。睡觉时只需在这样的沙床上铺上一张席子或一块布就可以了。  相似文献   

18.
“九叶”诗派分化与聚合的现代困境,揭示出了动荡不安的历史语境下现代知识分子回归学术本位的艰难与困厄。《中国新诗》从备受责难与内部分裂的《诗创造》独立出来后,促成了“九叶”诗派知识分子群的最终形成,但随着“希望”而来的仍是痛苦的守候与再守候。在无地自由的生存困境中,自由知识分子拥有的“丰富”都只是“丰富的痛苦”。  相似文献   

19.
只要有型的铁物件,都可以靠翻砂铸造而得。譬如汽车上的汽缸,缝鞋用的拐子,下水道的井盖,以及炉子上的箅子。翻砂铸造是一种非常老的工艺。  相似文献   

20.
居住在印度热带森林里的一些土著长期以捕蟒为生。他们一般是两人一组在森林里搜寻蟒蛇的踪迹,发现猎物后,他们并不急于下手—谁都知道。这种庞然大物发起威来可不是好对付的。就连彪悍的豹子和凶残的鳄鱼都不是它们的对手。有经验的捕蟒人往往会选择盯梢策略,有时候他们甚至会守候上几天几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