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在当代中国,尤其是在当代中国大陆的学术界,关于中华民国历史人物的研究,罗家伦一直是一个被有意或无意地“边缘化”的“尘封”死角,长期被“冷落”。一个曾经被“民主斗士”闻一多“经典性”地政治批判为“靠五四运动起家”而“最后堕落成反民主的人物”的罗家伦,政治上似乎已经是“盖棺论定”。然而,“穿过历史的迷雾”,努力破除长期以来海峡两岸在罗家伦历史评价方面的“标签化”、“符号化”的历史偏见,从知识分子研究的视角对罗家伦的生平与思想给予新的阐释,仍然颇有价值且富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2.
偏才遇贵人     
王凤林 《可乐》2010,(8):24-24
1917年,罗家伦想修外文,投考北京大学文科,恰逢胡适判阅其作文试卷。胡适毫不犹豫地打了满分,并向学校招生委员会荐才。校委们查看罗家伦的成绩单后,大吃一惊。原来,他的数学成绩竟是零分,其他各科分数也平平。在取还是弃的争论之中,主持招生会议的蔡元培校长力排众议,破格录取罗家伦。  相似文献   

3.
张耀杰 《21世纪》2010,(8):20-21
按照黄兴涛的解释,罗家伦写作此信的动机,首先是激于新文化运动的所谓"大义";其次还有他与辜鸿铭之间的个人恩怨:"著名报人张友鸾先生就曾生动地记述辜鸿铭和罗家伦之间互相‘讨厌’的故事。据他说,辜鸿铭这位‘名教授’因反感罗家伦这位‘名学生’好出风头,不好好学英文,故上课时‘十回有八回叫着罗家伦的名字,要他回答’。而罗家伦呢,对于这英诗课既无兴趣,英文底子又很差。"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中国,尤其是在当代中国大陆的学术界,关于中华民国历史人物的研究,罗家伦一直是一个被有意或无意地"边缘化"的"尘封"死角,长期被"冷落".一个曾经被"民主斗士"闻一多"经典性"地政治批判为"靠五四运动起家"而"最后堕落成反民主的人物"的罗家伦,政治上似乎已经是"盖棺论定".然而,"穿过历史的迷雾",努力破除长期以来海峡两岸在罗家伦历史评价方面的"标签化"、"符号化"的历史偏见,从知识分子研究的视角对罗家伦的生平与思想给予新的阐释,仍然颇有价值且富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男人爱一个女人往往从怜爱开始,而女人爱上男人,则大多源于崇拜。张维桢爱上相貌平平的罗家伦,就是出于对青年才子的崇拜。罗家伦是五四运动的弄潮儿,声名赫赫的学生领袖。他亲笔起草的著名的《北京学界全  相似文献   

6.
对“中国近代史”学科而言,罗家伦的地位毋庸置疑。他留欧时受好友影响从历史哲学转向“中国近代史”,初步确立近代中国历史的时限和主题,强调史料搜集是著述科学“近代中国通史”的基础,希望借此贡献中国学术。回国后更是积极宣传提倡,尝试为近代中国史料整理提供纲领性指导,并在学界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史料搜集整理提倡与著述难于下笔的对立,也反映罗家伦在“中国近代史”缘起演变中的真实贡献,以及彼时学界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复杂认识。  相似文献   

7.
五四时期,身为青年学生的罗家伦在社会改造的大潮中,通过自己的学习、思考和实践,形成了对中国社会改造问题的初步认识.他主张以思想革命为社会改造之首,主张问题与主义并重、文化运动与群众运动并举的改造方针.罗家伦的社会改造主张代表了一部分受到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的青年学子对社会改造问题的看法,表现出了渐进改革的思想趋向.  相似文献   

8.
罗家伦是近代以来堪称教育家的大学校长,他于1928年8月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1930年5月辞职离开学校。在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期间,罗家伦对清华大学大刀阔斧加以改造,实施了诸多改革措施,为这所大学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贡献。但是,以革命者的姿态来清华上任的罗家伦,自始就与这所学校有着极强的内在张力和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他所代表的国家管制教育与大学自治发展之间的冲突;二是其办学理想、治理理念与清华大学的传统有着很大的矛盾;三是其个性与清华的传统也格格不入。正是这些张力与矛盾在改革中逐渐暴露乃至激化,导致罗家伦最终辞职离校。大学改革与发展有其自身特殊的规律,期冀以革命的手段改革大学,难以收到成效。究其根本,中国近代大学教育的发展是在与政治有着缠绕不清的关系中展开的,这就决定了每一位大学校长改革大学教育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从大学改革与治理的理论视角,将罗家伦作为大学教育改革家,置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清华改革发展运动中来考察,分析其改革的条件、理念和路径、改革过程中遭遇到的问题处置,以及作为大学改革者的个性品质等因素对改革成败得失的影响,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
清华大学始于"留美预备学校",经过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飞速发展,一跃成为国内著名的高校。1928年,罗家伦长清华大学后,推行"廉洁化、学术化、平民化、纪律化"的政策,真正造就了一个现代化、独立化的清华大学。罗家伦长清华时期,"改隶废董"、教授治校、延聘名师、改组学科、重视学术研究,是清华大学发展的转折期。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洪堡的大学理念,其大学的任务是教学和科研,学术自由,大学自治;分析了蔡元培、罗家伦、傅斯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以及教育理论和主张,论述了洪堡的大学理念对我国现当代教育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罗家伦的青年教育观虽然是在国内外求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但是,作为一种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却是在任职清华大学和国立中央大学期间陆续阐发、并不断完善的。其宗旨与目标,是通过大学"完备"的教育,也是他教育观中的主体内容,则是对青年学生实施"理想信念教育、知识教育、人格教育、体格教育",以期造就出健全的体魄、注意理性、关心人类情感、有着合理知识结构、追求和谐完美的大批优秀青年。其中很大程度上寄托了罗家伦自己的人生追求、价值取向及忧国情怀。  相似文献   

12.
1932年,罗家伦被任命为中央大学校长,就任后,提出安定充实发展的重建方针、稳定教学秩序、调整院系、扩充设备使中大稳步发展.他所提出的"诚朴雄伟"的学风,成为中大人的共识而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13.
《北方人》2007,(8)
我们或许可以用这样几个字符勾勒出罗家伦的一生:"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和命名人,31岁的清华大学校长,中央大学的10年掌权者。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近代史学趋于“科学化”的过程中,罗家伦从史料的搜集与编纂、近百年中国通史的撰写以及史学研究方法的“科学化”等方面致力于史学的“科学化”。他的“科学史学”观及其研究实践对于促进近代中国史学的“科学化”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赵映林 《社区》2013,(17):46-47
罗家伦于清华大学厥功至伟,有筚路蓝缕开拓之功。 担纲清华大学首任校长 1928年6月,国民革命军收复北京后,北洋政府控制清华的历史也宣告结束;随即却上演了外交部和大学院(由教育部改制而组建的主管全国教育的机构)争夺清华控制权的争斗。经过一番争执后,大学院和外交部达成一致:一、将清华学校改名为“清华大学”,直接受国民政府管辖。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绍兴先贤发动和领导了伟大的五四运动.蔡元培是北京五四运动的发动者、总后台,罗家伦是北京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邵力子是上海五四运动的发动者,朱仲华是上海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孙越畸和周恩来分别是天津五四运动的发动者和领导人.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近代史学趋于“科学化”的过程中,罗家伦从史料的搜集与编纂、近百年中国通史的撰写以及史学研究方法的“科学化”等方面致力于史学的“科学化”。他的“科学史学”观及其研究实践对于促进近代中国史学的“科学化”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潮》月刊 ,是“新潮社”的会刊。该社成立于 1 91 8年 1 0月 ,是五四时期新文化团体 ,主要成员是北京大学学生 ,也有少数教员和校外人士参加 ,共 3 0余人。如傅斯年、罗家伦、杨振声、周作人、王伯祥、俞平伯、郭绍虞、顾颉刚及远在苏州的叶绍钧等。1 91 9年 1月 ,该社创办《新潮》。期刊新版上市 ,立即售完 ,再版也不到半月告磬 ,读者仍索求不已 ,又出第三版。《新潮》初由北大中文系学生傅斯年任主编 ,英语系学生罗家伦任编辑。 1 92 0年 1 0月由于傅、罗出国 ,改由周作人主编 ,顾颉刚、孙伏园等任编辑。第 5号出版后 ,曾休刊一年零四…  相似文献   

19.
中央政治学校外交系创立于1930年,在教务主任罗家伦和系主任徐谟的主持下,外交系课程的基本框架得以建立,且因时局变化外交系课程得以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充实。 其外交系课程教学与课外活动之间互动频繁,形成了以课程为基础、教学为主体、课外活动为补充的外交人才培养机制。通过考察政校外交系课程设计与教学运作,有助于进一步 审视民国外交学的学科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罗家伦对中国近代史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力图改变中国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开创一种新的科学的历史研究方法。他十分重视近代史研究的意义,指出中国近代史研究不发达的原因。他重视史料的搜集和整理,认为历史研究法只是史料研究法,和胡适、傅斯年、顾颉刚等的新史学思想相呼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