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蒯海强学校:上海市曹杨职业技术学校年级:二年级专业:汽修年龄:18岁爱好:听歌、篆刻在学习中喜欢上汽修专业蒯海强就读的汽修专业是自己的选择,然而一开始选择这个专业纯粹是出于就业考虑。父母希望他报考烹饪专业,认为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较好。在两个专业面前他有过犹豫,"烹饪有时要用到立体雕刻技术,讲究审美,但我对画画等艺术不太在行。相反,我从小到大一直喜欢拆拆装装,动手能力比较强,所以最终还是选择了汽修行  相似文献   

2.
篆刻需要脑、眼,手的全面配合,对健身健脑大有益处,李岚清同志就是从71岁开始学习篆刻的。同学习书法一样,学习篆刻也必须从临摹优秀的篆刻作品开始。临摹篆刻作品,必须精选范本。汉印是篆刻艺术的精华,初学者最好以临摹汉印为起步,总的要求是要获得形神俱似的艺术效果。一般来说有两种临摹方法:“蒙影法”、“双钩法”。  相似文献   

3.
马广志 《老友》2009,(3):11-11
李岚清同志是2003年春退休以后才开始学习篆刻的,他用"石可言美、石可言志、石可言情、石可言趣、石可言事"来形容他对篆刻艺术的感悟。五年时间  相似文献   

4.
汤成沅,又名涤生、涤翁,1918年生于江苏如东县岔南汤墩村。弱冠之年就开始研习篆刻艺术,初习元朱文,进而喜粗放白文。1945年,他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毕业获学士学位。1948年,由南京赴台湾,1957年创办台湾维新书局,任总编辑。此间,汤先生的篆刻生涯从未间断。这一年,他镌刻了60方《涤生纪年印》,在台北《林印》双月刊上发表。此后,他为了锻炼工刻边款及深深怀念海这边的父母亲,选购泰来石片,手握  相似文献   

5.
黄宾虹是一位杰出的画家,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他的山水诗表现了丰富的审美体验。从外美方面看,他的山水诗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绘画美,善于表现无我之境。从内美方面看,他善于把握山水景物的辩证关系,体悟山水的神韵和理趣。黄宾虹的山水诗综合了古代山水诗的艺术成就,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6.
也论黄宾虹的"道咸中兴"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道、咸时期的书法、篆刻成就虽对花鸟画影响较大,但黄宾虹所倡的山水画因“金石学发明”而中兴之说,则可思而不可泥。有论者支持“道咸中兴”说,并提出了三个理论要点,其中对黄氏的民学观,道咸经世实学,公羊学与画学中兴的见解,均有可商之处。黄宾虹之所以坚持此论,当出于四个原因:是对“五四”否定文人画的思潮而发,且具有总结此后“美术革命”经验教训的意义;源于“国粹”意识,是对绘画民族性的体认;是黄氏植根绘画史实,糅合多种地方文化的观念之体现;寄寓了借古开今、立足创造的意愿。不是道、咸金石学家,而只是黄宾虹,才真正超迈古人,实现了山水画的中兴。  相似文献   

7.
谢博卿 《社区》2004,(7):27-27
他不善研习书法,也不爱撰写文章,他的爱好就是掏力气的木工活。谁家的桌、椅、床、凳坏了,只要找到他,他就像物业管理的水、电工一样随叫随到,上门义务修理,并保证让你满意,人们都叫他“鲁班师傅”。他叫崔土欣,今年68岁了,8年前从铁路上退休,来到河南省郑州市南阳路小区安家落  相似文献   

8.
陈之杂 《可乐》2011,(1):55-55
桑德罗从三岁开始就表现出绘画的才华,八岁就在家乡意大利佛罗伦萨市办过画展。到中学毕业时,他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画家。  相似文献   

9.
余玮  施枫 《北京纪事》2013,(8):100-103
李志强,中国铁道出版社印刷厂一位憨厚直爽的普通工人,可是他的爱好却很不一般。刚见到记者时似乎还有点紧张,但一提到他那不一般的爱好,不用记者多问,他就操着一口地道的北京话,像打机关枪似的将他的收藏史、收藏观和盘托出。他的痴好就是收藏中国旅游交通地图,而且这一藏就是40多年。  相似文献   

10.
"股神"巴菲特的儿子彼得·巴菲特没有经商,而是成了一位音乐家。有个"股神"老爸当然很幸运,但最幸运的是彼得·巴菲特从他那里学到了一套处世哲学——《做你自己》。《做你自己》就意味着你要学会洞悉自己的隐秘世界,发现自己的特长与爱好,并在财富与爱好、坐享其成与自己创新、享受与奋斗之间做出选择。不单认识自己难,做出选择同样很难。彼得·巴菲特在做金融家经商和音乐之间,忠诚于自己的爱好和秉赋,选择了后者。中国的"富二代"四五岁上贵族学校,七八岁列席老爸的董事会,等待的是父辈为安排好的留学生涯,要攻读的自  相似文献   

11.
我今年73岁,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写字、作画。我出生在杭州的一个书香门第,我的祖父是当地有名的书法家——杨筱亭,我从小就跟从祖父习书作画。他曾教导我说:“要想写出独树一帜的字来,决不能单单靠临摹名家名作,而是要潜心读帖,将每一笔都刻在心中,  相似文献   

12.
结婚后,单身的同事经常跟着他去家里吃饭。他也乐得热闹,周末或者假期,家里就成了大家聚会的地方。妻子很好的脾气,也擅长做家务,并烧得一手好饭菜,每天一下班就回家,仿佛没有别的什么爱好,也没有其他朋友。在他看来,倒是那种很典型的贤妻良母的性格,贤淑、勤劳,并且极其顺从他——家里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他说了算。  相似文献   

13.
张峰 《百姓生活》2010,(11):17-17
桑德罗,从3岁开始就表现出了对绘画的独特才华。他8岁时就在家乡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市办过画展,到了中学毕业的时候,他已经成了一位远近闻名的小画家。  相似文献   

14.
亚清 《北京纪事》2015,(3):45-49
94岁本色出演《剃头匠》
  在94岁的时候,靖老才开始拍自己的第一部片子,本色出演,然后立刻就红了,立刻就火了,立刻就得奖了。但是,他自己却不说自己是一位演员,他始终认为自己只是一位手艺人。  相似文献   

15.
韩天衡是新时期中国篆刻界的领军人物,他对中国篆刻的继往开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的篆刻以胆心、腕力、心力相参,大刀阔斧、雄浑厚重,在刀法、布局、线条及边款诸方面都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王丽 《新天地》2016,(12):18-19
冯刚是上海人,中学时代就对摄影有着浓厚的兴趣.22岁时,他到新疆支边,后来在乌鲁木齐市第六中学做英语教师,但并没有放弃过摄影爱好. 48岁那年,冯刚决定拍摄野生动物,那时他是城里一所中学的英 语教师.这件事他琢磨了很久.他发现国内对野生动物的拍摄差不多都是在人为环境中,而真正在野外拍摄的图片资料很少,几乎所有在业内有影响的作品都是外国人拍的.  相似文献   

17.
朱洪 《社区》2013,(23):15-16
林散之1898年11月出生于乌江小镇,时年74岁。他16岁学习唐碑,后师从黄宾虹学山水。“文革”中林散之到澡堂洗澡,不慎跌入开水锅中,身体烫伤面80%以上,九死一生。此后,他作诗书画,常署款半残、半残老人、聋叟。赵朴初不知道客人卖什么关子,笑着说:“我不知道他。”此时韩瀚才缓缓将林散之的作品拿出来请赵朴初看。和启功一样,赵朴初站了起来,站在作品前,仔细端详。等韩瀚收好林散之的作品,赵朴初微笑着说:“此老功夫至深,佩服!佩服!请代我向林老致意。  相似文献   

18.
顾炎武家是江南望族,祖父和父亲都是明代通晓经书的著名学者。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从小就受到熏陶,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两岁开始,父母就教他学习《千字文》了。  相似文献   

19.
邹亮 《老友》2013,(10):45-45
我是从外科副主任医师的岗位上退休的。早在念书时,我就酷爱书法、美术、篆刻等,一有时间就与有相同爱好的同学相互切磋。高考时,阴差阳错,我考入了军医大学,毕业后就成了一名外科医生。在这30多年的从医生涯中,我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病房、手术室、家里这个不等边三角形空间里度过的,基本无暇问津艺术。1991年,我脱去了白大褂,放下了手术刀,搁置了  相似文献   

20.
丘石 《江海纵横》2006,(2):43-43
中国的篆刻艺术,经历了秦汉、明清两次高峰期,延续至20世纪后期,又掀起了一次高潮。80年代,适逢改革开放的社会大气候,当代印人与当代篆刻拥有了良好、宽松的生存土壤和发展契机;90年代以来,中西文化的交汇与撞击,使当代印人站在更广阔、更理性的视角上对当代篆刻作出了多维的思考。当代印人队伍规模的扩张,印学思想与观念的活跃。流派的淡弱与风格的多样,印学社团的林立,展览比赛的此起彼伏等等,皆表现出一派繁荣景象。然而,进入21世纪后,整个中国印坛开始寂静下来,更多的印人们从狂热、张扬的状态中回归到了平常心态,冷静、理性地思考什么是篆刻艺术的本质,什么是篆刻艺术的传统,什么是篆刻艺术的经典。最近,读了《中国篆刻百家·王树堂卷》后,我对此认识进一步加深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