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象鼻虫之碑     
先哲老子说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古今中外无数的事实证明,此言千真万确,令人不能不信服。这里说的关于象鼻虫的真实故事,就是一个精彩的例证。  相似文献   

2.
《文子》又名《通玄真经》,《四库全书总目》列入子部道家类,从内容上看,它秉承《老子》思想,宛如“《道德经》之义疏”;从文体上看,它显然属于战国时期的南方派,它同《老子》一样,文句大都用韵,爱用“兮”字,又喜欢用排比句,常用“是谓”二字,这些特点都是一望而知的。由于《文子》大量用韵,使得我们有可能通过其  相似文献   

3.
关于老子哲学的性质问题,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有争论。虽然问题的探讨越来越深,越来越广,但原则分歧始终未能解决。 在给老子哲学定性时,人们涉及了多方面的问题。其中主要的是,老子的“道”究竟是“有”还是“无”?“有”和“无”的含义究竟是什么? 断定老子是唯物论者的同志认为:“道”是“有”。其主要根据是,《老子》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二十一章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由此得出“道”是物质的结论。断定老子是唯心论者的同志认为:“道”是“无”。  相似文献   

4.
老子的代表作《道德经》,是一部闪耀着智慧之光的哲学专著。《道德经》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及无可估量的理论价值,倾倒了众多中外学者。关干《道德经》的研究,中西学界高论迭出,赞语不绝。笔者在此仅从文学角度评判《道德经》,以认定:它也属于优秀作家的上乘之作。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细致观察和深切体验,是一切优秀作家必备的条件。“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老子,显然具备这个条件。老子写书的本意是为了论道、明道。但又认为:道存在于夭地人间万千事物之中。因此,《道德经》的理论紧密地联系着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老子的论道之…  相似文献   

5.
托尔斯泰与儒道学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托尔斯泰属于俄国作家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最有研究的一位,从19世纪80年代起经常研读孔子、孟子、老子、墨子等人的著作,亲自翻译《道德经》并写了评论孔子、老子的文章。在20年当中所撰写和编辑的有关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思想理论的著作有近十种。他承认所受到的影响,从孔子来的是“很大”,从老子来的则是“巨大”。他的“托尔斯泰主义”就有从儒、道学说中汲取的成分。  相似文献   

6.
《歧路灯》主人公谭绍闻的住地为“河南省开封府祥符县萧墙街”,乃是借用“祸起萧墙”这一典故。而谭绍闻的乳名为“端福”,祸福相连且又相互转化,作者用意相当明显。可以说,《歧路灯》小说整个故事是以“祸起萧墙”与“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来构架的。书中另一不可缺的人物王中,是个既忠且义的仆人,从他的身上可找到诸葛亮的影子。  相似文献   

7.
道家思想以老子为开端,以庄子为发展和高潮。它具有如此的魅力,影响了中国两千年的文化与艺术的发展。尤其是老庄精神,对历代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心理机质、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取向都起到了非凡的作用,成为中国古代艺术之魂。本文所要论述的,也就是这样的问题。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对于老庄哲学的意义,在于他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道”的范畴。他一开始就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认为道是一种非实非虚、非有非无的结合体,并且“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  相似文献   

8.
《马王堆汉墓帛书(壹)》(文物出版社,1975年版,下称帛书)证明今本《老子》有许多失实的地方。单就定名、结构布局说,就有如下问题: (1) 始初并无《道德经》之名,帛书甲本有无篇名已不可知。乙本篇末有“道”之篇名,“德”系据“道”而补(见《老子乙本图版》12页252行下),“经”字乃帛书整理者所加。所以“道经”、“德经”之篇名也属后人所为。这又一次证明《史记》所言  相似文献   

9.
汪兆镛为清末民初岭南著名学者,由于时势变迁和命运多舛,他的生活轨迹和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变化,晚年与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一名宿儒变成一名道士,享有“高风亮节”美誉;他纂写的《老子道德经撮要》,析注老之谬讹,释著老之原因,撮《老子》之要义,阐发经旨,不仅方便世人体悟《老子》真谛和了解道学源流,而且有助于道教的宣传和弘扬,有益于社会的治道和化俗。  相似文献   

10.
《重新发现老子》一书 ,是作者对《道德经》原文深意的发现而提出与他人完全不同的新见解 ,本文概之。其中 ,对道、德、道常 (朴 )、道、道冲、道隐、孔德以及无、玄、啬、绝圣、绝学等在《道德经》中的真正含意进行了逻辑自圆的认定。真正论证了老子道德的自圆性 ,说明了人类全部文化所阐明的自然与老子观念相容 ,说明老子关于人为如何合乎天然的论述反映了“东方事务学”的风骨。从而拂去三千年来加在老子身上的尘污 ,第一次明晰、完整地再现老子思想的光辉。特别是 ,本文将事物的终极原理归结为“善贷善成”而与大易原理一致 ,以概括最小作用原理。  相似文献   

11.
老子之《道德经》,哲理玄深,文辞亦“微妙难识”.因此,最早解释此经的韩非的《解老》,自然为历来学者所重视,据之解老亦颇多见.文章认为,韩解虽然有其参考价值,可是其解往往与本意乖异,故宜加辨别.对此,作者已有大阐述.本文则再引举明显之事例作进一步论述,以明此说非为诬妄.  相似文献   

12.
为了考察拉法格的历史解释学与《老子》原始意义之间的关系,文章对他所引入的“语言能力”这一概念以及他所发现的《老子》“真意”进行了分析,认为拉法格对《老子》的分析是主观的、语言学的、纯理论性的,但同时他的历史解释学理论对《老子》研究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古往今来,许多给人类创造文化财富的杰出人物莫不与图书馆有关.如老子,他写下的五千言《道德经》,两千五百多年后仍被当代中国思想界推崇为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文献,他本人被奉为道家的鼻祖.老子的《道德经》不能说与他当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吏”,管理“百国之书”无关.而“守藏室”则是古代的图书馆.孔子,这位被国人视为中华民族人格的象征的人物,当时不能见用于时政,于是搜集了周、鲁、宋、把等国文献,整理了一套《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典,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保存、传播起到了伟大的作用.孔子并…  相似文献   

14.
奥特的位格“上帝”与老子的自然之“道”均展示的是世界的本原和奥秘,老子“自然”之本体论涵义与奥特的“位格化”的世界观位之本意是完全契合的;面对不可言说的“上帝”与“道”,奥特、老子均采取了“非连续的具象性”的象征性方法,从而展开其不可言说的言说;奥特指出了人与上帝相遇的根本方法是“象征言说”,其实,老子同样如此。对于老子在《道德经》中的语言的诠释的方式,我们以前忽视的正是老子的语言的象征性。在奥特和老子看来,我们通过象征言说就可以与“上帝”或“道”相遇,就会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由于《道德经》中体现了较丰富的战争及谋略思想,所以一些学者据此认为《道德经》是一部兵书甚至是讲阴谋的书。本文在对老子战争、谋略思想的精神实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力图更准确理解《道德经》所论述的主旨———"道"的本质含义。本文认为:老子的"道"是情怀和规律的高度统一;情怀是根本,是实质,是理解老子战争、谋略思想的钥匙,也是澄清误解、辨别是非的要害所在。  相似文献   

16.
道德经是一部以论道为主旨的哲学著作,它只是在“论道”的过程中偶尔谈到某些美学见解。因此,谈老子的美学观自然不应离开“道”这个全书的核心哲学命题。“道”在《道德经》中几乎触目可见。但“道”究竟是什么?即使把五千字的《道德经》读得烂熟于心,也很难从中整理出一个明晰的概念来。按理说哲学著作的语言和概念应该是毫不含糊极其精确的,然而《道德经》中关于“道”的解释却偏偏迷离恍惚,就象海上的仙山,常常被神仙用迷蒙的烟雾遮掩着,不许过往的凡夫俗子窥看它钟灵毓秀的面目。老子的“道”本来就是非常玄妙的,本人对它偏又知之甚浅,本文既不能回避它而专谈老子的美学观,又不能离开美学的题目专门对“道”进行阐释,这一切就决定了我只能浮光掠影地谈些肤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老子的思想及其故里宋绍石范文澜对老子的思想有一个总的评价。他说:“老子是有极大智慧的古代哲学家。他观察了自然方面天地以至万物变化的情状;他观察了社会方面历史的、政治的、人事的成与败,存与亡,祸与福,古与今相互间的关系与因果,他发现并了解事物的矛盾性比...  相似文献   

18.
《重新发现老子》一书,是作者对《道德经》原文深意的发现而提出与他人完全不同的新见解,本文概之。其中,对道、德、道常(朴),道Feng,道冲,道隐,孔德以及无,玄,啬,绝圣,绝学等在《道德经》中的真正含意进行了逻辑自圆的认定,真正论证了老子道德的自圆性,说明了人类全部文化所阐明的自然与老子观念相容,说明老子关于人为如何合乎天然的论述反映了“东方事务学”的风骨,从而指去三千年来加在老子身上的尘污,第一次明晰,完整地再现老子思想的光辉,特别是,本文将事物的终极原理归结为“善贷善成”而与大易原理一致,以概括最小作用原理。  相似文献   

19.
老子之道──气功态方晓明老子在当时是一个反对派,对社会现实及其通行社会价值、行为准则持全面的批判态度。他所认为的造成天下无道的根本原因,分析起来,起码有这样两个,一是“欲”,二是“智”。老子说:“乐与饵,过客止。,’(35章)(按:本文中《老子》引文...  相似文献   

20.
老子《道德经》中所提倡的无为之道抽象而虚幻,如何理解引起研究者的困惑,从理解书中常提及的“婴儿”概念入手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道德经》书中常提及婴儿,源于老子个人的成长经历,也是老子从理论的需要而概括、抽象出来的概念,当然也是研究者体道、悟道、行道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