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湘西土家族情歌,既丰富多彩,又源远流长。它不仅是土家族男女青年追求自由、美好、幸福婚姻的纪录,而且凝聚着土家族劳动人民传统的婚姻道德和伦理观。本文试对土家族情歌所表现出的土家族婚姻道德伦理观作一探讨。 封建婚姻,是以子女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道德伦理观;土家族情歌却以男女青年“自由恋爱”为道德伦理论;蔑视封建“包办”婚姻,赞颂“自主”婚姻。  相似文献   

2.
《孔雀东南飞》“反封建礼教说”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孔雀东南飞》的主题提出质疑。作者认为,全诗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剧,对违背礼教大义而仅凭个人意志来干涉青年人合法婚姻的封建家长提出批评,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封建社会中青年男女婚姻的不自由。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卷首,曹雪芹借“石头”之口说,他创作此书“不敢以儿女之笔墨唐突朝廷之上也”。这里所说的“儿女笔墨”,从作品的实际来看,主要是指作家在作品中描写的青年男女在爱情婚姻问题上悲欢离合的种种情事,所谓“唐突朝廷”,是指作家通过作品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揭露和批判。在《红楼梦》中,曹雪芹通过对封建阶级贵族青年男女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的描写,为我们刻划了那个社会的众生相,从而使这部闪耀着现实主义光辉的杰出作品,成为时代的一面镜子。他“不敢唐突”是假,如实描写是  相似文献   

4.
随青草绿水而游牧的肃北蒙古族,自古以来就在“苍穹为屋,草地为席”的辽阔草原上生活着,他们那天赋的粗犷、豪爽和自由的性格,尤其鲜明地表现在他们青年男女婚姻方面。就是在封建王公羁胖的旧社会,青年牧人的男婚女嫁一般也都是由他们自由  相似文献   

5.
唐朝是一个思想观念较为开放的时代,礼教意识相对淡薄,具体表现在婚姻方面,就是唐代青年男女择偶观念与方式的多元化倾向。一方面,受传统礼教的约束,一些青年男女在婚姻方面仍然遵从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依礼择偶不乏其人,这种现象从出土唐代墓志的相关记载中不难得到印证;另一方面,部分青年男女在婚姻问题上则敢于突破传统礼教的束缚,主张按照双方间的情来行事,缘情择偶的现象时有所见,这种情况在传世文献中屡见其载。同样值得关注的是,不违反法律禁止条件的男女缘情结合,法律虽然不作干预,却还是会不时受到传统礼教的干涉,以至于不少唐代青年男女每每纠结于依礼择偶与缘情择偶的两难选择之中。而从唐代婚姻立法的角度考察,唐律既认可青年男女依礼择偶,显示出对礼的尊重;又默许青年男女缘情择偶,显示出对情的理解,这无疑是唐律开放意识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一、主題思想《西廂記》的主題是明朗而深刻的。它热情地歌颂了一对青年男女为了自己爱情幸福向封建礼法制度所作的勇敢的斗爭,以及这种斗爭在一定范围內所获得的胜利飧鲋黝}之所以深刻有力,是在于它接触到了封建社会中一个重大的社会矛盾——婚姻問題。作者所提出的:“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口号,基本上是与包办强迫的封建婚姻制度相对立的。  相似文献   

7.
王实甫《西厢记》一经问世,以其打破传统的封建婚姻观念,歌颂了青年男女争取自由爱情的叛逆精神,得到当时及后世无数观众与读者的喜爱,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也遭到封建正统文人尤其是理学家的攻讦。元代后期到明清的统治者都曾将其作为“淫书”而加以抄禁。而文艺批评家们出于各自的立场及好恶,也给《西厢记》以不同的评价,其中以清初金圣叹的批点本《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最为精当,最有系统,影响也最为深远。  相似文献   

8.
为了指导青年男女的恋爱问题,民国时期的报刊杂志发表了大量的相关文章。这些文章提出了自由恋爱和婚姻自择的思想,并对自由恋爱的意义、方法以及注意事项一一进行详解。这些舆论导向既符合时代潮流,又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青年男女的婚姻观以及他们的婚姻奋斗模式起到了重要的指引作作。   相似文献   

9.
《诗经》中描写爱情婚姻,多次提到桑林,桑间或以桑比兴.其原因在春秋时期有媒氏在桑林中今男女相会之习俗,中春之月奔者不禁的婚姻是当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的一种补充.这种习俗源于远古殷商民族以桑林为祭祀高媒神之神社,更由于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之追求和社会对人口增长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家》是巴金代表作《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也是他在思想上、艺术上臻于成熟的一部现实主义力作。小说以“五四”后广阔而动荡的社会为背景,以封建大家庭中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为主要情节,以一代年轻封建叛逆者同老一代封建卫道者之间的斗争为冲突,展示了一个官僚地主大家庭——高公馆里的各类青年的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它反映出腐败的  相似文献   

11.
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团圆结局体现在婚姻美满和科举得意两个方面 ,它象征着封建士子的最高人生理想。才子拥双艳家庭中没有嫡庶之分 ,因而家庭内相安无事、感情融洽 ,实质上是封建文人追求感性享受的写照。科举入仕是才子爱情成功的前提条件。封建文人对科举具有依附性。  相似文献   

12.
《关雎》是《诗经·国风·周南》的第一篇,也是"《诗经》四始"之首,关于诗主旨历来聚讼纷纭。然就文本层面男女主人公的身份定位和文化层面礼乐制度的制约来看,《关雎》诗都体现了一种符合封建礼乐文化的有节制、有理性的男女恋情,是诗经时代理想婚姻的典范。  相似文献   

13.
《美人书》打破了传统礼教中的女性观,塑造了一群才貌出众、敢爱敢恨、有胆识有谋略的女性形象。该书通过对这些女性婚姻命运的描写,揭露了包办婚姻的不合理及封建女性饱受摧残的悲惨命运,并大声呼吁真正幸福美满的婚姻应是男女心灵的契合,从而为那些无助的女性照亮了一丝光明。  相似文献   

14.
县域婚姻市场是当地婚姻资源分配与协调的重要平台。社会分层导致婚姻市场分化,建立在个人能力和家庭背景基础上的婚姻梯度序列日渐形成,婚恋机会向上层聚集,中层婚姻竞争激烈,下层则婚恋机会渺茫。基于对农村青年春节期间相亲实践的研究表明,现代相亲模式是农村青年应对婚姻困境的策略性实践,“自由恋爱”融进传统相亲制度,以情感体验为核心的婚恋自主权正在增强。在相亲场域,择偶秩序的理性化和体制身份的壁垒化建构了层级化的“相亲圈”,体制内外农村青年的婚恋选择权及范围呈现出显著差异。在城市情境和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农村青年的相亲约会同物质消费挂钩,经济条件既是男青年参与婚姻市场角逐的重要条件,也是衡量其男性气概的最终标准。相亲男女互动交往多遵从传统性别脚本,存在“男财女貌”的文化偏好。农村青年的婚姻嫁娶具有强烈的城市化倾向,县城里的婚房不仅是相亲市场的基本砝码,也是实现个体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在她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中向读者讲述了几对男女青年的婚姻,利用小说中各位男女主人公的表述,作者借机表达了自己对婚姻的看法和态度:只重视金钱、财产的婚姻最终结局一定是不幸福的,但是结婚完全不考虑金钱和财产也是脱离现实生活、盲目不可取的;没有爱情可千万不要涉足婚姻的殿堂,因为没有爱情的婚姻无幸福可言,完美的婚姻都是建立在爱情基础之上的。故此她突显了自己的婚姻观---爱情与金钱并重。这种婚姻观即使是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并且很大程度上可以为即将步入婚姻的年轻人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由于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束缚,青年男女的爱情婚姻问题成了历史上的重大问题,追求爱情婚姻的自由、幸福始终是青年一代追求的焦点,许多作家都把它当作突出的主题来创作,而且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特色。从元代到清中叶比较有代表性的剧目《西厢记》、《牡丹亭》和《桃花扇》来看,爱情主题在戏曲中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典型价值。 一 元代杰出的杂剧家王实甫的《西厢记》是我国戏曲史上描写爱情题材的杰出作品。它以封建时代上层社会青年男女反对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主为题材,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自由幸福的摧残,通过青年男女的美满结合,歌颂了他们对爱情的追求,寄托了作者的希望,唱出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成为数百年来封建礼教束缚下的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幸福的赞歌。它给了在封建礼教束缚下挣扎、奋斗的同代青年以巨大的鼓舞,在元代戏曲舞台上树起了一面反封建反礼教的旗帜,这是《西厢记》极为可贵之处。  相似文献   

17.
《水浒传》描写了一系列繁杂的婚姻形态,总体上不出封建婚姻范畴,宣扬了封建婚姻观念,有时却又超出封建婚姻界限,表现出诸多不合封建婚姻观念之处。传统道德的沉淀,市民思想的兴起,异族文化的传入,原始婚俗的残存,都对《水浒传》的婚姻描写发生影响,集中体现了婚姻世俗化的倾向,以及非常复杂的多元婚姻文化。  相似文献   

18.
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以男女青年的恋爱婚姻为题材,通过四对年轻人四种不同的爱情和婚姻,传达了恋爱婚姻是关系到终身幸福的大事情,必须严肃谨慎的思想,同时提出了道德和行为的规范问题,并通过讽刺的艺术和语言的机智幽默,表现了她对生活的深刻思索:婚姻不应该被金钱、地位、情欲所驱使,只有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婚姻才是真正幸福的婚姻!  相似文献   

19.
陕甘宁边区政府建立后,在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一些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进入边区,使边区人民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边区政府制定了一些新的法规,尤其是有关婚姻方面的规定。自由、文明、平等的婚姻观念逐步为边区人民所接受,人们摈弃了旧式的封建婚姻习俗,建立了新的、平等的男女婚姻关系。陕甘宁边区的婚姻风俗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风俗的改变为新中国婚姻法的制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创造社知识群体在向国人宣扬新的爱情婚姻观念、鼓吹妇女解放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尤其是他们对男女性爱的大胆正视和热情肯定,表现出了对虚伪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极端蔑视。他们个性鲜明的爱情婚姻观念的形成,究其根底,与他们留学时期的日本近代社会息息相关。以民主主义思想为主导的、开放自由的日本大正时期都市人文环境对他们社会观、文艺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