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三制"政权是我党于抗日战争时期在各抗日根据地实行的抗日民主政权,该政权的确立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等原因;依据"三三制"原则建立起来的根据地政权,无论是产生、实施还是监督、保障,都充分体现了民主性;它的实施,在调动边区人民的抗日积极性,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等方面,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与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袁征毛泽东非常关心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他为抗日根据地政权规定了施政方针,亲自参与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的制定,将新民主主义理论同抗日战争和抗日根据地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有关根据地政权建设的一系列光辉思想,现就主要之点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抗日民主根据地政权建设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三三制”的政权建设原则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政权是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在政权建设中,我党认真地贯彻“三三制”的原则,这是我党实行政治民主的一种做法、一种制度.“三三制”有一个实践、总结、概括、推行的过程.1940年3月6日,中共中央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中,明确规定在各个抗日根据地里,各级民意机关或政权机关中,“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左派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派占三分之一.”3月11日,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毛泽东重申,在政权上人员分配应该是:“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他们代表无产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中国共产党运用和发展了苏区工农民主政权的理论,在先后开辟的19个根据地里建立了各级抗日民主政权。被誉为敌后模范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模范区的晋察冀边区,在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上有许多开拓和创造,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本文,仅就下面三个问题作些探讨,也借此机会对拙作《晋察冀抗日民主政权简史》(以下称《简史》)加以补充和修正。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的长期性要求建立民主政权以动员一切人力物力支持持久的抗战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及其战术的施展 ,需要建立根据地以为战略依托 ,需要民众的积极参与 ,需要民众组织的帮助与支持 ,这些都要求在根据地进行民主政权的建设 ;“兵民是胜利之本”则要求以民主政治动员民众 ,更要求在根据地建立抗立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 ,由此规定了根据地民主政权的组织形式、施政方针等一系列的政权民主化建设的原则、制度及措施。综而言之 ,中共抗日持久战理论对推动敌后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6.
抗日游击战争、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民主政权,三者是相互联系、彼此依存的不可 分割的整体。而抗日民主政权,则是其中最关键的。在这个问题上,刘少奇既有深刻的理论 思维,又有成功的革命实践,从而正确指导并有力推动了华北抗战局面的开创和形成。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在广泛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进行抗日斗争、开展游击战争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之后,抵抗了日寇百分之六十的兵力和伪军百分之九十五的兵力,为大反攻和夺取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因此,可以说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没有中国共产党组织和发动解放区军民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要取得全面胜利是不可想象的。邓小平同志在抗日战争期间发表的论著,共有九篇收入《邓小平文选》。其中论述抗日根据,地建设的主要有三篇:《党与抗日民主政权人《根据地建设…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内部不同阶级阶层之间、政府与民众之间、党派团体之间的各种矛盾,相互交织,错综复杂。中国共产党抓住这些社会矛盾的利益关系突出这一特点,找到了调节各阶级之间利益关系的平衡点,综合运用行政、政策、法律等手段,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解决抗日根据地社会矛盾的利益调节机制。抗日根据地社会矛盾的妥善解决,不仅促进了根据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保障了抗战物资所需,而且巩固扩大了抗日民主政权的社会基础,为中国共产党争取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李庆刚 《阴山学刊》2003,16(4):84-90
开明士绅是抗日根据地“三三制”民主政权中属于中间势力的一部分,他们不仅在政治方面对根据地建设颇有帮助,而且在根据地的经济、军事、教育、社会救济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抗战胜利做出了贡献。开明士绅的历史功绩,不能抹煞。  相似文献   

10.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三三制”政权,是由小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敌后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对它建立的基础,发展以及教训的论述中,阐明它对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对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完善民主制度建设,对探索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精简政权机构是巩固和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最艰难的抗战相持阶段,华北抗日根据地从行政区划、行政机构、脱产人员等方面对政权进行了全面紧缩。其简政政策及实践路径是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有机结合。华北抗日根据地政权精简过程虽然比较漫长而痛苦,但经过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最大限度地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动员了一切可能动员的力量,为坚持长期抗战乃至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2.
詹永媛 《学术论坛》2005,(10):146-149
抗战时期,抗日根据地大众传播媒介发展虽不均衡,但具有高度政治化、大众化、英雄主义等三个明显的共同特征。它在抗日根据地民众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一)鄂豫边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华中地区建立的一块抗日民主根据地,在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同时,根据中共中央提出的“三三制”原则,在根据地内建立了各级抗日民主政权。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后,鄂豫边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豫南的竹沟、鄂中的汤池和鄂东的七里坪为战略基地,奋起抗击日寇的侵略,取得了重大的胜利。经过半年多的战斗,粉碎了日寇  相似文献   

14.
晋冀鲁豫边区是抗战时期华北敌后具有战略意义的三大抗日根据地之一,其所开展的农民运动在中国抗日根据地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抗战时期晋冀鲁豫边区农民运动的兴起具有深厚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是基于对日作战独特的地理优势,也是战时经济环境的迫切需求,更是响应党中央抗日救亡伟大号召的行动使然。为了更好地完成抗战的艰巨任务,晋冀鲁豫边区主要从武装抗日运动、改造乡村政权运动以及经济建设运动三方面开展农民运动:武装抗日斗争主要是配合正规部队对日作战、实行抗日游击战争、坚持武装斗争与劳动生产相结合等;改造乡村旧政权运动主要是建立抗日民主新政权;经济建设运动主要是开展减租减息、农业建设、农业互助、大生产等。晋冀鲁豫边区农民运动的成功开展,昭示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行群众路线,这是开展农民运动的根本原则;加强党对群众工作的正确领导,这是开展农民运动的基本方针;运用多样化方式进行思想动员,这是发动农民运动的重要方法;统筹推进各项农民运动一体化发展,这是顺利开展农民运动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与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建设田苏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一直工作和战斗在晋冀鲁豫边区,这是他思想理论形成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邓小平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党的政策和策略,围绕对敌斗争这条主线,在根据地政权建军设、经济建设等诸方面发表了一系列富...  相似文献   

16.
罗衍军 《兰州学刊》2011,(10):174-182
以抗战时期的山东省郓城县为个案进行考察,阐述日军入侵后的残暴行为,激起民众的反抗,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抗日政权和抗日武装树起抗日救国的旗帜,深入发动群众,进行减租减息、打击恶霸等工作,在抗日根据地为民众树立了"咱们的人"的形象,为抗战后党进行土改和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和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打击下,国内外的敌人曾认定中国共产党要彻底失败。进入抗日战争以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分子在难以想象的险恶环境中,奇迹般地渡过黑暗,不但取得了抗战的胜利,而且为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基础。这期间,中国共产党利用根据地政权去发动人民、组织人民,沟通与人民的情感,密切同人民的关系,充分调动人民支持政权的积极性,使人民与政权共存亡,这不能不说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经济建设相结合的结晶和典范。所以,研究和探讨抗日民主根据地政权建设经…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的陕甘宁边区政权 (包括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 ) ,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的民主专政 ,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陕甘宁边区政权性质不但不同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建立的工农苏维埃政权 ,而且这种政权的理论与实践为后来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为了推动民族革命战争的进行 ,中国共产党在各抗日根据地领导全体人民建立了具有广泛民主性的抗日政权。这是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和政策在政权建设中的具体应用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国家学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国情创建新型国家的第一次完整的实践  相似文献   

20.
晋绥革命根据地于1940年初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后,由于刚经历了激烈的反顽固斗争,又遭受到日伪的严密封锁包围和残酷的连续“扫荡”,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部队物资供应匮乏,群众生活十分困苦。因此,如何尽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以保证部队供应,改善军民生活,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就成为一个极待解决的严重问题。要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首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