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侗寨三题     
琵琶歌大山睡了森林也睡了惟有林中明月在静静地听好似风声由近而远由远而近好似泉水叮咚叮咚的在山野间行进侗乡的木楼。大野似的宁静琵琶歌手的嗓音比晨露还要清新多么会抒情天也垂泪地也动情。土琵琶的弹奏声仿佛来自月宫要想作知音要用心灵去听不然怎么会懂得从心灵流出的歌声听着琵琶歌  相似文献   

2.
贵州省榕江县寨蒿晚寨侗族琵琶歌遐迩闻名,它的特点是婉转抒情、悠扬动听感人,令人心驰神往,陶醉入迷…… 侗族琵琶,有个神奇美丽的传说。在很久以前,侗族人民没有“侗歌”,也没有侗族琵琶。一天,七仙女下凡到侗乡的一条清澈透底的河里洗澡。她们看到侗家人个个都很朴实、善良勤劳,但是不会唱歌,对此十分同情。她们回宫后,把这事跟玉帝说了,玉帝也深表同情,并当即下令叫第七个仙女下凡,把仙歌撒到各条江河……盛夏的一天中午,一位侗族小伙子阿宝,感到很闷热,就到一条大河里洗澡。当他洗完澡上岸准备穿衣服时,突然间,河里掀起了巨浪,浪涛一直翻腾了多时才平静下来。这时,只见河中心飘  相似文献   

3.
侗族大歌的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定湘 《民族论坛》2005,(10):42-42
侗族大歌不仅是侗族音乐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踏进侗乡,你就到了侗族大歌的故乡。一、侗族大歌的种类大歌,侗族叫“嘎老”或“嘎玛”。“嘎”即汉语的“歌”,“老”和“玛”在侗语里是同义语,即汉语里的“大”的意思“。嘎老”直译为汉语就是“歌大”,但按汉语习惯说  相似文献   

4.
《中国民族》2008,(10):63-63
由全国和云南省知名舞蹈编导、作曲家等担任主创人员的彝族大型风情歌舞《太阳女》,奥运会期间在北京隆重上演。由序《生命之歌》、上篇《享受生活—歌伴人生路》、下篇《创造生活—巧手织彩虹》、尾声《太阳女之歌》组成的《太阳女》,是一台以弘扬彝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彝族经典歌舞作品。  相似文献   

5.
《中国民族》2007,(10):I0001-I0001
9月10日,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团进京献艺。在中央党校礼堂为首都观众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歌舞表演。《摇酥油》、《听琴》、《生肖歌》、《裕固萨尔》、《情溢西志哈至》等充满浓郁裕固族风情的歌舞节目,博得了在场观众阵阵掌声。  相似文献   

6.
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洱源县城出发,翻越云遮雾绕的罗坪山,沿蜿蜒的盘山公路前行90公里,便到了素有“歌舞之乡”之称的西山。西山乡总面积512平方公里,以贫困而闻名全省,是全省506个扶贫攻坚乡镇之一。但它却也是民族文化的宝库,大理地区的神话传说、民族歌舞有很多源于此,因而,这里又被称为“仙女撒歌的地方”、“民歌之乡”和“神话王国”,其中,西山“里格高”舞则被称为“原始舞蹈的活化石”。西山人视歌舞为自己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茶余饭后、劳作闲暇、婚丧嫁娶、逢年过节,他们总要用歌舞这一形式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抒发内心中那一些本真的、质朴的情愫,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感悟,诠释自己短暂却又热烈奔放的一生。 走在西山的羊肠小道上,穿梭于莽莽苍苍的森林中,呼吸着潮湿而青新的空气,耳畔是各种不知名鸟雀的呢喃,仿佛又回到了洪荒远古,回到了生命的原初。诚然,西山是贫困的,人均收入水平偏低、受教育程度低和交通闭塞等因素制约着它的发展,而这里却照样生息着热爱生命的人们,他们用歌、用  相似文献   

7.
在湘、桂、黔交界的侗族地区,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妙趣横生的侗乡独特风俗,它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以歌传情的“坐妹”侗族青年男女有一种独特的谈情说爱风俗———“坐妹”(俗称“行歌坐夜”),是小伙姑娘们相互寻找对象,围坐火塘边倾诉衷情的恋爱方式。它奇特的方式,曾引得无数墨客骚人倾倒喝彩。“坐妹”,即是侗家“勒汉”(小伙子)到“勒棉”(姑娘)家一起谈情说爱的意思。侗家男女恋爱约会的方式有多种:大雾梁歌会、赶墟场、赛芦笙踩花堂、互相帮工、“坐妹”等,于来来往往中增进了解,建立感情,“坐妹”是其中最具风情也是最…  相似文献   

8.
在南侗方言区传承着一种侗族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琵琶歌,它融合了歌、舞、乐于一体,充分展现了侗民的艺术天分及侗寨团结的和谐氛围,其旋律、唱腔均体现了侗家独特的民族风情与地域特征。笔者通过田野采风对湘黔桂地区的琵琶歌进行了搜集整理与初步研究,重点对南侗琵琶歌的曲调、伴奏、歌词、声腔特征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究南侗琵琶歌的社会功能与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沿通道县城西南方向的沅水上溯,就到达了“百里侗 文化长廊”的轴心地带。这里的山水情韵、侗式建筑和侗乡风情,使人情不自禁产生一种对纯自然和纯文化的回归之感。侗文化旅游在侗乡的兴起,使得侗族民间艺术及其创造者们的神秘面纱逐步被寻访的人们掀开。家住中国皇都侗文化村的吴尚德老人,就是一位成长于斯成就于斯的侗族民间音乐艺术家。 老人今年65岁了,虽年逾花甲,但是他对艺术的无限  相似文献   

10.
卓,藏语原是舞蹈的总称,现在成为卓歌舞的专用名词。卓,是一种无伴奏的集体歌舞,有悠久的历史。据《敦煌吐蕃文书》,卓的历史可上逆到公元7世纪之前,那时有称之为“顾鲁”、“鲁”和“契”的三种歌,这三种歌的唱词中常提道“鲁郎呢卓冬巴”,即“又唱歌又跳舞”。其中的“鲁”意为歌,“卓”意为舞。此外,在敦煌的古藏文文献中,常把“誓词”一词写为“卓次”(此处的“卓”与意为舞蹈的“卓”字同,“次”为词),如译为汉文则应是舞蹈词。那么当时的誓词是边舞蹈边唱还是其它形式呢?这只有留做以后考证。但是,根据这些零星的记载,可以从中看出卓的歌舞与“顾鲁”等有密切关系,而卓的歌词则与盟誓的语言习惯有关。现在的卓歌舞,虽与“顾鲁”及誓词有关,但它做为一种完整的歌舞形式,其形成则应晚于公元6世纪。  相似文献   

11.
沿通道县城西南方向的沅水上溯,就到达了“百里侗 文化长廊”的轴心地带。这里的山水情韵、侗式建筑和侗乡风情,使人情不自禁产生一种对纯自然和纯文化的回归之感。侗文化旅游在侗乡的兴起,使得侗族民间艺术及其创造者们的神秘面纱逐步被寻访的人们掀开。家住中国皇都侗文化村的吴尚德老人,就是一位成长于斯成就于斯的侗族民间音乐艺术家。 老人今年65岁了,虽年逾花甲,但是他对艺术的无限  相似文献   

12.
正"吹起金芦笙,再跨幸福桥",热情的舞蹈跳起来,激昂的侗歌唱起来,雄浑的笙歌震天响。初春的下午,大型原生态侗族风情演艺《哆嘎哆耶?欢乐侗乡》在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皇都侗文化村演出大厅的精彩演绎博得游客们连声叫好。这是通道围绕"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发展战略,全力打造中国侗族文化风情休闲旅游名县,精心创作的原生态侗族歌舞品牌。而这几十分钟的精彩侗族文化演艺,是通道乃至怀化一大批侗族学者和文化工作者的心血、努力与执著的结晶。  相似文献   

13.
1981年底,笔者有幸到贵州省黎平县侗乡参加《侗族简史》征求意见稿的讨论会,会议期间购得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侗族古歌《侗族祖先哪里来》一书,当即从头到尾读了一遍。由于这些古歌是口头流传下来的,我有些担心地名的翻译有误,便向古歌翻译整理人之一的张民(侗族)同志询问,地名的翻译是否准确。他回答,肯定准确。这本书共搜集了20首侗族古歌,都是叙述侗族祖先的迁徙,但歌名略有不同,如侗族祖先哪里来,祖源歌,忆祖宗歌,祭祖歌,祖公上河,迁徙歌,落寨歌,祖宗来源歌等等。这些歌流传在现今贵州省从江、榕江、黎平等县的侗乡,靠近广西地界。  相似文献   

14.
在本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最主流的文艺样式是歌舞晚会型的剧目。这种类型虽然冠以不同名号,如歌舞、歌舞晚会、舞蹈诗、综合歌舞晚会、乐舞诗、风情音画、风情歌舞、田野民间歌舞集、歌舞音画、风情舞蹈诗等,体裁上都大同小异,但也有清新刚健、气韵贯通的大气之作,如内蒙古自治区代表团的《呼伦贝尔大雪原》。  相似文献   

15.
<正> 侗族是古老的民族。侗族人民勤劳勇敢,擅长歌咏,以口为笔,以心为纸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侗乡素有“歌海”之称,“饭养身,歌养心”。吟咏歌唱,是侗族人民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蒋军  袁林 《民族论坛》2006,(6):47-47
清塘壮族乡地处江华瑶族自治县中部,面积37.56平方公里,人口6700多人,成立于1984年9月,是湖南省唯一的壮族乡。清塘壮族大部分是元末明初由广西南宁、宾州、桂林、平乐、南乡等地迁移而来的,迄今已在这里生活了600多年,壮乡风情十分浓郁。一、多姿多彩的民间歌舞清塘壮族乡的壮歌丰富多彩,多在节日里吟唱,可以分为哭嫁歌、盘问歌、倒茶歌、叙事歌、生产歌、诉苦歌和情歌等许多种。其中以情歌最为优美、活泼。情歌分五言、七言两种,随编随唱,触景生情,音韵铿锵。唱情歌在壮乡被视为谈对象的必备技能,可以用壮语、汉语及地方方言演唱。唱壮歌…  相似文献   

17.
<正>早就听说江永女书之乡姑娘出嫁要“坐歌堂”。她们离娘哭嫁、用唱女书来相互劝慰的乡土风情像一块磁铁久久地吸引着我。已是午后申时了,听说就在今晚有“坐歌堂” 的场面,我匆匆从江永县城出发,赶到三十里外的上江圩镇浦美村,要亲眼目睹“坐歌堂”的风彩。掌灯时分,新娘秀秀家里摆设  相似文献   

18.
多少年来,反映一个民族风俗习惯的书,司空见惯的形式,一是记叙文,二是记叙文中引述一些民歌为例子。1983年9月,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瑶族同志蒙冠雄、莫义明、蓝怀昌、刘保元等编的《瑶族风情歌》,却独辟蹊径,记录的内容全是“歌”的形式。可惜迄今未见到第二本此类的书。对《瑶族风情歌》的编写,民间文艺家过伟评说“积累了经验”。经验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大致可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情爱图;二、民族审美活动的氛围及特点;三、造型表现手段的新突破。这些经验不仅为学术界的朋友们研究瑶族历史社会、爱情生活、心理素质诸方面有个翔实可靠的借鉴,还为文学界往后众多的记录工作者编书时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民族》2010,(8):1-1
“木卡姆”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被称为“维吾尔歌舞之母”,广泛流传于新疆各地的维吾尔族聚居区。作为产生于绿洲民族中的一种音乐现象,新疆木卡姆结构庞大,流传时间长,形态丰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相似文献   

20.
杨旭昉 《民族论坛》2011,(12):32-33
侗族琵琶歌主要流传在湘、桂、黔交界地区的侗族村寨。流传区域内的侗族琵琶歌,既有其共性,又有不同地方的差异性,从而形成各种不同的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