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英语语法中谈到非谓语动词中的分词做状语,主要强调按照依着法则使句子表达清晰,一般认为“悬垂”是错误的。文章根据现代语法理论,从几个角度分析了分词“悬垂”的可接受性问题,并认为它正是英语语言表达中对依着法则的补充。  相似文献   

2.
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提出了认知语境观。该语境观不同于传统语境观,认为语境是动态的,是在交际过程中为了正确理解话语而存在于人们大脑中的一系列假设。理解不同话语所需的语境因素各异。听话人在话语理解过程中为不同话语构建和选择不同语境。文章探讨了关联理论下影响认知语境选择与构建的诸因素。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实例说明科技英语中的一种语法变异现象,即悬垂分词的使用,其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消除阅读及翻译中的错误理解和判断。  相似文献   

4.
张省林 《云梦学刊》2005,26(3):125-127
动态性是关联理论中的主要特性之一,它为关联理论更有效地解释话语理解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关联理论中关联和语境两大基本概念具有动态特性,其在话语理解的解释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关联理论框架内,从幽默话语理解的关联语境的意义特征出发,力图探索幽默的语用语义形式特征。指出:与日常会话理解不同,幽默话语的关联语境的最重要特点是二重错接性,由此概括出五种错接类型并进行了语境推导。  相似文献   

6.
认知语境在话语理解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制约着对语言的理解。本文从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出发,探讨了认知语境与话语理解之间的关系及其制约作用,指出动态性和可选择性是认知语境最基本的两大特征。  相似文献   

7.
解读文本的过程也是一个寻找关联的过程。但是关联理论只是说信息与听者的认知语境关联得上就能理解话语含义,但是如何关联,关联的内部机制是什么,关联理论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我们认为认知语境的建立过程就是产生关联的过程,通过对诗歌文本解读过程的分析,我们认为认知语境的建立(关联机制)是一个不断的“激活—合成—优选”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关联理论的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突显了语境的重要性,为探讨语言形式与语用理解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框架.根据该理论,从话语生成与理解的认知性解释可以看出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制约性,也就是说话语的生成与理解是一个相互制约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文学语境中,"后现代"扮演了一个尴尬的角色:一方面,受尽怀疑与指责;另一方面,又成为指称和描述中国社会现实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理论话语,这决定了对"中国后现代"研究的必要性.对于"后现代主义是什么"的不同追问,表明不同语境下的理解构成了后现代理论本身的混杂性.中国的后现代语境构成了这混杂状况中的一元.文章指出:观念性写作是中国后现代的关键,其叙事策略主要体现在美丑倒置原则、从"自由之我"到"叙事之我"、游戏观念、重估价值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在传统理论语境中,启蒙精神所蕴含的"公共理性"向度被深深遮蔽了,这也导致了"普遍理性"的独断和霸权。与此相关联,以理性的普适性为思想根基的"全球化"思潮试图通过消解各民族的差异来实现"世界主义"共同体的做法,也已经被证明不合时宜。在当代多元文化语境中,应该重新理解启蒙精神与全球化思潮,通过认真清理和总结以往理论建构的不足,深入挖掘启蒙精神和全球化思潮中蕴含的"公共性"和"差异性"内涵,进而确立契合时代要求的新观念,这对于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英语是一门多词性的语言 ,形同义不同的词汇甚多。这里 ,笔者仅就英语中形似分词 (V -ing和V -ed)却是连词的用法加以系统地归纳、总结和详细的介绍 ,旨在帮助读者正确理解这部分词汇的真正含义 ,以提高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2.
关于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理论基础,各种教科书都归之于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殊不知,这一提法的首倡者恩格斯只是在举例子的语境中才这样说的。因为,马克思自我认定的一大发现——无产阶级专政,就没有在恩格斯的两个伟大发现说中占有位置。所以,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对马克思盖棺论定的评价是,有永垂科学史册的许多重要发现。相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而言,马克思至少有七个伟大发现:(一)人类社会历史规律的研究路径;(二)劳动;(三)人类社会历史的工艺学基础;(四)无产阶级专政;(五)劳动人道主义;(六)剩余价值;(七)唯物史观。这七个伟大发现的实现,有着历时性先后顺序,在内容上也存在着逻辑层次关系。而在七个伟大发现中,处于核心、基础和本质地位的,是马克思对劳动的发现。  相似文献   

13.
康德体系鸿沟问题是西方传统道德与知识二元论的具体表现。我们把"实践理性的优先性"置换到中国哲学的语境,就成为实践认识论,实践理性和理论理性在实践论的观点看来就是同一的。中国式解读和解答确立起来,也就带来了对康德哲学的体系鸿沟问题的彻底解决。在新的解读中,"知性"包括"逻辑我"的理论理性都消融在实践理性中了。  相似文献   

14.
汉语流水式的短句形成长短不一的句群,以意义关系紧密的句群即话语为语义单位,在汉英语言对比基础上,综合运用语块、搭配、介词、分词、插入语、连接副词,构建主次分明、伸缩自如、逻辑清晰的英语句子,能有效提高汉英翻译译文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英语原因的表达手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钟珊辉 《云梦学刊》2003,24(1):116-118
英语原因的词语表达手段很多。连词,介词,介词短语,不定式短语,分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和独立主格结构等都可用来表示原因。  相似文献   

16.
传播效果:假设性效果观的理论确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播效果研究首先以准确界定“传播效果”为前提。以往 ,传播学界将“传播效果”仅仅理解为一种传播的经验事实或具有经验事实效准的事实存在。究其本义 ,效果研究是借助一定的理论假设 ,对所欲观察的传播行为或事件进行的理论证明活动 ;传播效果是在理论假设的基础上和论证关系存在的前提下 ,对于针对一定的传播现象所提出的假设性效果观进行证明所得出的结论。假设性效果观强调了效果理论的优先性及其跨文化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刘阳 《学术月刊》2012,(5):109-116
新世纪以来,在文化研究持续影响下,中国文论界关于学科性质的反思正趋深入。但各种相关讨论时常微妙地混淆着"理论"一词作为日常语言的意义与作为学术语言的意义,从而妨碍着持不同立场的学者间对话的有效性。作为日常语言的"理论",在希腊语言与拉丁语言中都并不是形而上学的同义语,而是一种超越常识却最终仍回归着常识、联系着实践、实现着抽象逻辑与生活世界的有机统一的思想活动,在形而上学与形而上层面上,分别具有不同特征。作为学术语言的"理论",则是20世纪西方文论发展中一个特定阶段,需要被置于文学理论、理论与后理论这一错综学术嬗变格局中,主要从文化批评理论的角度加以特定的理解。两种语言意义最为根本的区别在于:在日常语言中,文学理论是理论的一部分;在学术语言中,理论则是文学理论的一部分。经此辨析,这两种语言意义才可互为参照系,实现在"理论之后"背景下的有效互补,从而发展出我们自己面向新世纪、具有积极前景的后理论。  相似文献   

18.
日本最大的说话集《今昔物语集》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被引介到中国,此后不断被翻译、研究。这些都是该部作品在海外传播的重要方面。《今昔物语集》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显示出不同的特色。中国人也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阅读和阐释这部作品,丰富了它的价值与意义,使其更具世界性。  相似文献   

19.
“民族”与“族群”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着"民族"与"族群"问题,学界争议相当激烈,而要使争鸣富有意义,学术价值得以彰显,其关键是将"民族"、"族群"放在同一学术语境下来加以理解和研讨,进而找准其本源,辩明其概念,弄清其适用范围,理顺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