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苏联在1935年到1938年间,开展了一次肃反运动,惩办了一批反革命分子,这是十分必要的。但由于扩大化,给苏联及整个国际共运带来了十分深刻的教训。扩大化发生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包括客观的、主观的方面。其根本的社会历史原因是由于国内外敌人的破坏,但斯大林主观上的失误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本文仅对此作些分析。一、斯大林对阶级斗争的错误估计是肃反扩大重要理论依据应该指出,斯大林在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坚持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和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及其它剥削阶级的斗争。并且,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当苏联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时,不失时机地调整了阶级关系,把这些反映在宪法之中。斯大林在《关于苏联宪法草案》的报告中明确宣布:苏联社会“所有的剥削阶级都消灭了”。但是,斯大林对剥削阶级消灭后阶级斗争的状况和特点缺乏科学的  相似文献   

2.
唐阳昭 《天府新论》2007,3(Z1):12-14
社会主义社会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社会化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民主化,法制化,人性化的和谐富裕的逐步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社会。俄国1917年10月革命胜利后所建立的苏联社会不是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笫一阶级”的社会,而只是胚胎状态的社会主义社会,即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但是苏联共产党长期实行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策措施,并固守带有浓厚封建专制色彩的斯大林政治体制,苏联人民没有享受到应有的民主权利。由此使苏联人民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苏联干部和群众的社会主义信仰逐步动摇,苏联共产党逐步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相似文献   

3.
潘正祥  许正华 《理论界》2008,(8):194-196
在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后,苏联的国力在短期内迅速增长,成为世界的巨人。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在建设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功的背后,斯大林的许多行为对苏联人民的影响是深刻的,亦有负面的。探析斯大林各种行为对苏联社会心态造成的影响,可以发现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心态方面建设的得失,也能为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
朱俊 《江汉论坛》2007,2(7):18-20
上个世纪20年代后期至50年代前期,苏联人民甚至整个社会主义国家对斯大林产生了严重的个人崇拜.从时间这一纵轴上来看,当时苏联国内外人民对斯大林的崇拜,是以俄国的专制主义和封建崇拜的历史传统为基础的,是苏联当时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结果.从当时苏联社会情势这一横轴上看,人们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是由当时的特殊国情及社会主义建设状况和斯大林个人的偏好等多种因素相结合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5.
苏联意识形态思想形成于列宁时期,历经斯大林、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等几代领导的变迁对苏联社会产生重要作用,苏联意识形态的崩溃是苏联解体的先导。所以,研究苏联社会意识形态变迁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社会主义特色文化的建设以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燕  刘新民 《理论界》2010,(10):36-38
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苏联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了一场批判斯大林的运动。这是由戈尔巴乔夫主导的,丑化斯大林以及批判苏共其他领导人的活动。对斯大林以及苏共其他领导人的批判,严重破坏了苏联领袖的形象,搞乱了思想意识,带来信仰危机。揭露历史"空白点"引发了各种社会矛盾,是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重要思想因素。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社会各界,尤其是社会科学界就当代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问题的研究,讨论特别热烈,什么新阶层、新结构、新群体,真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但总体来说,认为自1956年到1978年前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是“两个阶级一个阶层”。那么这一说法源自哪里,有人说是从苏联搬来的,有人说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为了弄清这一理论问题,我们查阅了有关的文献资料,认识到“两个阶级一个阶层”论说法确实是不符合实际的,应当给予正本清源。  相似文献   

8.
斯大林在从苏联恢复战后国民经济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胜利时期,每年都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讲话、报告、文章,以及其他著作,这些文献都很好地记录了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斯大林领导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很好的经验,也有深重的教训,而且不少在当时看来是好的经验,后来由于情况的变化和执行中的问题,也还需要重新研究。这里,我们对  相似文献   

9.
赵绥生 《理论界》2010,(2):95-96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理论界开始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进行反思,认为该教科书体系是在斯大林主导下完成的,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有必要进行体系重构。而事实上苏联哲学教科书体系与列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一点却向来被学术界所忽视。长期以来我们责备斯大林所主导苏联教科书体系,实际上并不是斯大林初创。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应用和推广这一观点,同样来自列宁。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与斯大林之商品观比较赵子忱,赵学清在1956年我国所有制改造完成之后,毛泽东以苏联经验为鉴戒,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进行了艰难的探索。他曾联系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认真研读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对社会主义商品生产问题发表过...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成人教育的特点,以及当前我国社会阶级结构的现状,分析了成人教育对于稳固我国工人阶级占主导地位的基本阶级结构,维护新中国成立后的差异性阶级结构,进一步扩大阶级结构的开放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肯定下来的。在这部著作中,斯大林不仅对这个规律的意义作了说明,而且还对这个规律作了表述。对于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表述,我和我国一些经济学工作者一样,一开始就认为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对在斯大林直接关心下编成的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写成一部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一个一个地予以表述的文集,也认为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我们的这种看法是很自然  相似文献   

13.
在进入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以后,为什么还必须保留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斯大林曾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说:“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目前在我国,也象大约三十年以前列宁宣布必须以全力扩展商品流通时一样,仍是必要的东西。”斯大林主要强调生产资料公有制还存  相似文献   

14.
石镇平 《江汉论坛》2006,1(7):17-21
过渡时期的历史总任务就是消灭阶级,而不仅仅是消灭剥削阶级。也就是说,只有彻底消灭了阶级而不仅仅是消灭剥削阶级才算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20世纪以来的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按照斯大林的标准,在刚刚消灭了剥削阶级、远未消灭阶级的情况下,就过早地提前宣布进入了社会主义,犯了超越阶段的错误。因此,现实各国的社会主义还不是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而是尚未完成马克思过渡时期历史任务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5.
一九六三年,毛泽东在审阅《人民日报》编辑部和《红旗》编辑部联合撰写的《关于斯大林问题》一文时加入了这样一段话:“斯大林问题,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大问题,曾经引起了世界各国一切阶级的反响,至今还在议论纷纷。各个不同的阶级,代表各个不同阶级的政党或政治派别,意见不同。估计在本世纪内,这个问题还不可能作出定论”。这一预言已经得到了证实,对斯大林问题的定论只有留待  相似文献   

16.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所作的批判斯大林的"秘密报告"不论在苏联朝野还是在世界各国都引起了不小的议论。近年来,学术界也对此进行了许多研究,然而迄今为止,国内学术界尚未有专文或专著论及"秘密报告"的国际影响。"秘密报告"和苏联的"解冻"对东欧国家来说,是一种"危险的令人陶醉的酒"[1]400,并引发了1956年  相似文献   

17.
一、阶级结构变动的特点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阶级结构由两大基本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相对独立的特殊阶层——知识分子阶层,以及非基本的社会集团如个体劳动者等构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和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格局。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引起我国阶级结构的变动。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社会主义经济现论的重大课题之一。自从斯大林同志于一九五二年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做了第一次表述以来,我国理论界进行了长期研究,写了许多论文,虽然有人提出过质疑,但基本上还是沿用了斯大林的表述,对我国的经济理论和实际工作有很大影响。斯大林同志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特点和要求的表述是:“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①  相似文献   

19.
孟捷 《人文杂志》2022,(6):22-27
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上,《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是一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著作。今天看来,斯大林的这部著作一方面包含着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另一方面也制造了一种为现实存在的社会主义进行辩护的意识形态。《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最大功绩,是将生产关系界定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并联系生产力考察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经济规律。然而,斯大林的失误也存于此。《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虽然试图揭示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却回避了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关系的内部矛盾及其改革的必要性,进而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表述成与生产关系(所有关系)变革无关的,单纯表达手段(生产力)与目的(社会的物质文化需要)间联系的抽象规律。毛泽东等人对斯大林的批判性反思,一方面是对《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理论超越,另一方面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先声。  相似文献   

20.
焦连志  张春霞 《兰州学刊》2006,43(7):122-123
《莫斯科日记》中,罗曼.罗兰客观地指出了苏联当时存在的特权现象,指出无产阶级革命首要的目的是“确立劳动者的平等,形成统一的阶级。”然而,在苏联社会主义革命这一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之后,却逐步形成了干部特权阶层。苏联社会结构中干部阶层特权的存在导致苏联社会结构的二元分裂,党群关系淡漠,官僚主义盛行以及干部阶层的腐败等,使党日益脱离了它所代表的人民群众,这是苏联共产党最终亡党亡国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在深入学习和实践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的今天,深入思考这一问题,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