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素质教育与教书育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书育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原则。本文从剖析教书育人的内涵和特点入手 ,对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既教书又育人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问题提出了建设性观点。即加强对教师的培养要求和学校育人机制、措施的保证  相似文献   

2.
人类进入 2 1世纪 ,由于受到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 ,教书育人的内容和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只有通过对新世纪教书育人的内涵以及新世纪的人才观的分析 ,方可揭示新世纪教书育人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诗怨"是中国文学的传统命题之一,随着时代和社会背景的更迭,其内涵也多有变化,而内涵变化背后则是中国传统士人人格和精神状态的变化。从风格上看,孔子之后诗怨命题内涵的演变大致有两种路径:"直抒怨艾"和"温柔敦厚"。从诗怨内涵发展历程看,从春秋战国到唐代这一历史时段的演变比较重要。在"直抒怨艾"的路径上,从屈原的"发愤抒情"到司马迁的"发愤著书"、韩愈的"不平则鸣"和"穷苦之言","诗怨"命题认同"怨"的激发作用,对于诗怨文学运行机制的认识逐渐明确,主体的自我意识以及传统知识分子的使命意识、自我担当意识逐渐增强。明后期"诗怨"内涵的演变基本上是在这一时段"诗怨"命题的基础上延伸和完善的。  相似文献   

4.
试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价值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普罗泰戈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作了含义上和意义上的双重阐释。在认真考证以往学者对此命题含义理解的基础上,对该命题的内涵再作探究,突破了以往学者认识和评价此命题的角度——真理标准,站在全新的角度——价值意义上来审视普罗泰戈拉的这一命题,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的提出不仅标志着人本主义思潮的兴起,而且是人类所执着追求的个性解放,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念的理论渊源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我思故我在”是西方哲学中争论最多的命题之一。这一命题蕴含着近代哲学的开端,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现象学运动的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命题的详尽分析,揭示“我思故我在”的基本内涵,阐明它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冯先生于去年八月给我的复信(见本刊1990年第4期),明确地解答了我所提的问题,即“有某种事物”和“有某种事物之所以为某种事物者”是否具有完全相同的涵义?若不是,那么,在何种意义上说,前者涵蕴后者是分析命题?冯先生在信中说,二者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前者相当于一个名词的外延,后者相当于一个名词的内涵;对于任何一个名词,有外延必有内涵,但有内涵不必有外延,故前者涵蕴后者是一分析命题。  相似文献   

7.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规范性命题,对这一命题的论证先后经历了事实论证阶段、天命论证阶段、理学论证阶段与心学论证阶段,明末清初的顾炎武完整表述了这一命题,清末民初的梁启超等人结合现代政治学概念,转换了这一命题。这一命题在理论上形成了层次分明的内涵,规范了个体对社会共同体的伦理责任,并且成为中国政治与社会的伦理规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实际影响。这一命题对中国当下社会政治建设与理论建构仍有积极意义,但必须适应现代社会价值,在论证方式与内涵方面实现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8.
教书育人是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教学目标管理的根本体现。近几年来,教书育人的问题在各类学校的教师中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这一工作也随着逐步展开并取得显著的成效,同时还发表了许多讨论教书育人的文章和在教书育人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先进事迹。这些都说明,教书育人的问题已为各类学校和广大教师所重视,这是应该庆幸的。但毋庸讳言,在对待教书育人的看法上,至今仍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现就对“教书育人”的理解提出一些粗浅的认识,向同志们请教。  相似文献   

9.
在高等数学的命题论证中,可能需要构造一个辅助函数或辅助命题,这就是构造性证明。一些较难的证明题,常常需要采用构造性证明,但是在进行构造性证明时,最难掌握的是如何设置辅助函数和辅助命题。本文通过Rolle定理在构造性证明的运用,介绍常用的构造性证明方法。Rollo定理:若函数f(x)满足:(1)在闭区间〔a,b〕上连续,(2)在开区间(a,b)内可导, (3)f(a)=f(b),则至少存在一点ξ∈(a,b),使 f'(ξ)=0.微分中值定理一章中,对Lagrange定理和 Cauchy定理,一般教材均是以Rolle定理为基础,运用构造性证明的方法进行论证的。  相似文献   

10.
一、识别的含义一般形式逻辑教科书都认为:假言命题有三种:即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一般教科书还明确规定: P→q(或“如果P,则q”)是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形式; P←q(或“只有P,才能q”)是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形式; P?q(或“P当且仅当q”)是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形式。  相似文献   

11.
假言命题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得比较广泛的一种思维形式,在逻辑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假言命题是断定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关系的命题,因此,对假言命题来说,条件是最重要的,为了准确地把握一个假言命题的逻辑意义,必须首先弄清它所反映的条件的性质.在逻辑教科书中,各种条件的性质主要是通过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分必要条件的定义来体现的.但是我们要看到,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上,逻辑教科书的作者们是理解不一的,有些人(我们称为甲方)认为:  相似文献   

12.
《东岳论丛》2018,(3):180-184
对语句和命题的研究在语义学理论,关系逻辑和形而上学领域中占据重要位置。断言页(a sheet of assertion)是皮尔士所创立的存在图系统的基本单位,在作用上类似于弗雷格的语句(sentence)和罗素的命题(proposition),因此对断言页的研究也在语义学理论,关系逻辑以及形而上学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存在图系统创立于近代,完善于当代,上承欧拉圈和文恩图等经典,下接蜘蛛图和概念图等前沿,是当代图式逻辑研究领域内其他分支的灵感源泉。近年来,存在图研究面临阻碍,其发展的必要性遭受质疑。因为,图式逻辑的优势就是证明的直观性,但是,到了存在图系统的Beta(等价于一阶逻辑)和Gamma(等价于命题模态逻辑)部分,为了增强其表达能力而介入了越来越多的数理逻辑的方法,这就损害了存在图的直观性。  相似文献   

13.
作为西方文化批判理论和现代消费主义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日常生活艺术化”或者“审美化”实际上不单纯是一个美学意义上的命题。它具有文化批判的内涵。本文的重点是讨论 :在日常生活艺术化的话语实践中 ,如何实现对这个审美化的描述。我借用巴赫金的话语理论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认为在后现代的话语语境里 ,“日常生活艺术化”能够建构一个多元的审美活动场 :一种由许多对话 (参与者与审美对象之间 )构建的立体的空间意识被建立起来了。活动的“参与者”和“对象”是无限多的复数 ;时间是各自随意的。这种对话在审美活动中构建了一种空间意义上被随意分割的立体 ,是多种风格的话语彼此独立存在而交流的立体空间 ,也是多种关系肆意喧哗的立体空间  相似文献   

14.
赵玉敏 《北方论丛》2021,(4):120-127
"文以载道"既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又是现代文论视野中饱受批评的一种文学观念.从对"文"这一语词进行语义溯源的角度重新梳理"文"的内涵以及"文"对"道"的关系,可见由于"文"这一语词对"规范性"与"审美性"的双重要求,"文以载道"这个命题既有对艺术的追求又有内容上的框范,该命题呈现出其他命题所没有的自我调适性.在全球化视野下进行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这一命题不仅不应该被摒弃,反而应融汇符合当下文化精神的"道"的内涵,使之成为保持民族特色、指导文学创作的重要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15.
谈教书育人     
教书育人是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每个教师都应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认清教书育人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发挥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各种有效途径,全面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我们的学生成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合格的建设人才。师范院校的教师,是培养未来教师的教师,更应该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生产决定消费,产业结构决定着消费结构,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常识。同样,需要作为生产在观念上的对象、动机和目的,在引导生产发展方向上也起着决定的作用。这两个命题在形式上的两难选择,内涵着经济体制模式的重大选择:问题不在于产业结构对消费结构、生产对消费的决定性约束作用与消费需求对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导向  相似文献   

17.
钱洪伟  于振宇 《理论界》2005,(2):103-103
通过对"人性化设计"内涵的初步阐释,结合其发展历程,提出"可持续发展式人性化设计"的命题并对其特点进行初步分析.这对于解决人类社会、技术(设计)及环境之间的矛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哲学是文化的灵魂。每一哲学命题都是一定时代文化精神的凝结,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古希腊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就是这样的一个命题。以往的哲学史往往从认识论的角度对此进行研究,这固然不错。但仅此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进一步揭示其文化内涵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这一命题和这一命题蕴含的整整一个时代的内容以及由此开启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9.
<正> 蕴涵理论是逻辑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是由麦加拉——斯多葛学派创立的.起初并不为人们所重视,而且还遭到古代乃至近、现代一些学者的贬谪.直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数理逻辑学家弗雷格、皮亚诺和皮尔士等人重新发现了麦加拉——斯多葛逻辑的价值,才重新认识到蕴涵理论的意义,并给予丰富和发展.本文分为三大部分,试就蕴涵理论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一、麦加拉——斯多葛蕴涵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麦加拉——斯多葛蕴涵理论,是由麦加拉学派的第奥多鲁斯和费罗在关于条件命题的真值问题的争论中首先提出,尔后由斯多葛派加以丰富补充的.他们认为.一个条件命题是一个由两个原子命题组成的分子命题,两个原子命题是通过联结词“如果……那么……”(if)联结起来的.联结词“ if”表明,第二个命题(又称为后件)是从第一个命题(又称为前件)逻辑地导出(“follows”),正是关于“follows”(“导出”)的正确标准问题,在麦加拉——斯多葛学派中引起了很大的争论.由于对“follows”的不同解析便产生了如下四种蕴涵式:  相似文献   

20.
"资本雇佣劳动"是研究企业理论绕不开的一个重要命题,古典和新古典理论、现代企业理论都对其做了解释,但受到的批判很多。基于罗宾斯坦因的讨价还价模型,并运用劳动价值论这一理论工具重新分析原命题后可以得出以下判断:资本和劳动的构成在本质上是同质的(价值),只不过存在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这一形式上的区别,二者可以进行量(价值)的比较,正是这种量上的差别造成了资本和劳动双方谈判力的差异,谈判力差异又造成资本和劳动对剩余权的非对等性安排。这表明资本和劳动的谈判力差异是"资本雇佣劳动"历史形成和逻辑分析的重合点,可以实现"资本雇佣劳动"这一命题的统一,任何理论如果忽视这一点都是不全面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