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时作家多出于世家大族,这些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了强烈的家族观念.家族观念是魏晋南北朝诗文作品表现的一种常见主题,但这一主题所呈现出来的情感色彩却有着明显的区别.纵观魏晋南北朝文学创作,我们可以将家族观念所表现的情感概括为几种模式,一是寄托式,二是追忆式,三是幻灭式.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北朝是“赋”这种文体的繁盛时期,其中很多作家热衰于以描摹美女为主题的创作,通常称这类作品为美女赋。魏晋南北朝的美女赋以讴歌美人为主,其中所描摹的美人独立特异,所描绘的景致绚烂夺目,这一切都体现出了浓烈的唯美色彩,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  相似文献   

3.
论魏晋南北朝家族教育兴盛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发展的集中反映是家族教育的兴盛。当时家族制度的盛行及伴之而起的门第观念的强化,构成了魏晋南北朝家族教育昌盛的社会基础和内在动因;官学教育的兴衰不定和儒学的衰微使得人们形成了一种崭新的社会价值观念,这便为家族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强大的思想基础。加之,九品中正制与征察选官制度对品、学的要求,促进了世家大族对家族教育的重视。在这些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魏晋南北朝家族教育得以兴盛。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北朝时的很多诗歌表现出人们对长生、永年的强烈渴望,诗人或寄延年之望于求仙,或寄情山水、节欲避害,亦或以音乐解忧、舒缓身心,甚至以身试药、服食炼丹。诗歌是人们心灵情感的外化展现,这些有关养生的记述不但展现出人们在千余年前对养生保健所进行的积极探索,而且折射出时人在开展这些探索时的复杂心理。以魏晋南北朝诗歌为切入点,从养生方法、养生观念以及心理动因等角度对诗中的养生活动进行分析,利于深入了解魏晋南北朝时的养生思想,也利于对当时的养生环境作出恰当评估。  相似文献   

5.
程章灿《魏晋南北朝赋史》与王琳《六朝辞赋史》是研究魏晋南北朝辞赋史的两部巨著,程著注重辞赋的类型化分析,王著则以作家作品分析见长,二书在叙述视角、叙述方法、行文结构上存在一些差异,但在书写过程中,二书亦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广博宏富的学术视角、客观的写史态度等。二书的论述,能够形成互补态势,为我们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赋史全貌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刘苗 《宿州学院学报》2011,26(10):65-67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解读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是在民间诸葛亮神秘怪诞的形象。作为俗文学,作家的审美趣味必须迎合读者(民众)和历史的需要,反映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审美倾向。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诸葛亮神秘怪诞形象的萌芽,正是接受美学中所提到的“视野融合”这一重要原则的体现。魏晋南北朝的诸葛亮故事接受的神奇化特征,表现出这个时代追求奇异美的审美趣味与趋向。  相似文献   

7.
<正> 南阳涅阳(一说安众,今邓县稂东一带)刘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世族之一。该家族肇自汉代,以迄隋唐,前后相继,代不乏贤。研究这样一个家族的历史,对于了解南阳地区的古代历史、乃至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的研究都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8.
持续三百六十多年的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大转折的时期。其阶级斗争、民族矛盾十分激烈、尖锐,而统治阶级内部又不断地争权夺势,自相残杀,致使封建王朝如走马灯一样频繁更替。这种始于东汉末年的社会动乱局面(唯西晋时期曾有短暂的统一),直到隋文帝灭陈才告终结。可是,在先秦,两汉文学的深厚基础之上,魏晋南北朝文学取得了全面的发展,不仅涌现出一批影响深远的重要作家、作品,而且也产生了象刘勰、钟嵘那样卓越的理论家、批评家;不仅诗歌创作日趋成熟,而且有赋、骈文、小说等多种体裁的长足进步。无怪乎文学史家将魏晋南北朝概括为文学自觉的时代了。探究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轨迹,不能不注意如下三方面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从整体上深刻揭示了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文学思想复归的实质,同时在局部上也注意到了个别阶段文学思想发展的特殊性,如南朝时期三种不同文学观念并存的多元化情形.缺憾之处则在于,对文学观念的理解过于狭隘,忽略了文学自身应有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在处理文学与政教的关系上过分强调了政教对文学的功利化;其次,相对南朝文学来说,对北朝文学思想没有给予同等的观照.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北朝妇女再婚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南北朝妇女再婚考述赵志坚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社会动荡和思想解放的时代,其婚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妇女再婚的难易程度和范围大小,是衡量婚姻关系自由开放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本文试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再婚做一考述。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从后妃到公主,从士族女...  相似文献   

11.
汉代关东豪族实际上是以宗族中的核心家族为中心 ,在同族基础上相互结合而形成的血缘性社会群体。在宗族内部 ,宗族成员通过定期的祭祖与聚会活动来增进相互间的血缘联系和认同意识 ,从而使宗族组织的凝聚力得到加强 ;而经济互助与武装自保则是宗族社会功能的主要表现形式 ,它对关东豪族的生存发展及社会势力的扩张同样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试论湘西苗族信仰的宗族意识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苗族信仰的宗族意识大致可以从这样四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以宗族为祭祀单元;二是跨宗族的个人交往不得与本宗族的信仰互相冲突;三是个人的社会生活也必须与宗族信仰合拍;四是个人荣誉感来自于本宗族的宗教信仰并与本宗族信仰相关系。一般说来,不管是在哪一方面,苗族信仰都强调要对得起宗族的祖先,不要冲犯祖先神。我们可以从苗族信仰的宗族意识上看到苗族的图腾祖先崇拜意识的投影。  相似文献   

13.
南朝时期河东柳氏“东眷”之家族文化风尚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东柳氏家族是刘宋时期新起的雍州地方武力强宗,奠定其家族基业的第一位关键人物是柳元景。此后,其家族人物皆能依附新朝,追逐功名,与世浮沉,以保持其家族之荣显。柳氏人物重视孝义,宗族意识不断强化。随着社会政治地位的上升,其家族显支受到了高门士族社会文化习尚的影响,其门风迅速雅化。齐、梁之间,柳世隆及其子孙多擅长玄谈、文学、弹琴和棋艺等,皆具名士气质,家族亦为高门士族社会所接纳,成为新兴门第的突出代表。  相似文献   

14.
南方宗族势力的复兴及其对法治秩序的危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南方宗族势力具有宗族成员的单纯性;地域上的严密性和封闭性;宗族意识的浓厚性等特征.在社会生活中宗族发挥了以下功能向本族成员提供归属的精神家园,舒缓社会性紧张;互助;权利的保障以及组织公益事业等.与此同时,宗族势力的发展形成了对法治秩序的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15.
孙惠芬小说涉及许多家族叙事元素,但与许多作家善于通过宏大叙事来创作家族小说不同,其小说没有宏大叙事,没有精心的故事设计,家族意识是通过稍显散淡的作品人物,尤其是以申家家族成员为代表的人物描写而集中体现出来的。这一特点也使得其小说迥异于当代其他同类题材的小说。孙惠芬小说的家族意识主要体现在具有强烈而焦灼的进城心理、家族本位意识和倚重精神取向三个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心理品质是由文化素质内化而形成的 ,一个民族或族群的心理品质往往是构成其文化特质的重要因素。以黑衣壮民间风俗为载体 ,沿着黑衣壮人的情感智商———心理共性品质———文化特质的思路 ,解读黑衣壮民间风俗所反映的黑衣壮人的情感智商 ,进而透视隐含在其中的带有共性的心理品质 ,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该族群的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7.
个人是族阈共同体的构成要素。在传统的家元共同体中,并不存在着严格意义上的个人,家元共同体成员没有实现自我意识的觉醒,不是作为个人而拥有自己的生活。在走出中世纪的过程中,族阈共同体对家元共同体的替代造就了个人,使个人拥有了自己的生活和以个人的身份参与社会生活并在社会中扮演一定的角色。族阈共同体造就了个人,却又使个人无法拥有一种完整的属于自己的生活。在族阈共同体的功能分化中,出现了公共领域、私人领域和日常生活领域,人的生活也被分成公共生活、私人生活和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人并不具有抽象的属性,不是作为个人而存在;在私人生活中,人作为市民而与他人交往,追逐和实现着自我的利益;在公共生活中,人则是作为公民而出现的,直接或间接地从事着与公共利益相关的事情。总之,族阈共同体中的个人及其生活呈现出了碎片化的特征,只有当人类实现了对族阈共同体的超越,即建构起一种合作共同体,才会使人拥有作为个人的完整的生活,从而成为真正独立的、完整的和自由自觉的个人。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我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语言学和社会学基础知识入手,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自我意识的缺失和不健全,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我意识一直依附于族类意识而存在,形成群体本位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认为在当前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在积极发展自我意识的同时,还要防止其异化。  相似文献   

19.
赵师秀是四灵之首,是江湖诗宗之一,还是宗室文人的代表作家。多重身份集于一身使得赵师秀的诗歌创作展现出别样的风采:其诗歌创作在内容取向上体现出一种不讳贫穷的平民精神向度;在艺术追求上主要向晚唐的贾岛、姚合学习,崇尚苦吟与摹拟。他是宗室文人平民化趋势中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