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战时期,夏衍奉命主持桂林版的《救亡日报》工作,成效卓著:使停刊两个多月的《救亡日报》在桂林得以复刊;开创性地采用多元化的办报经营方式;对旧有版面加以革新,提升报纸的质量;充分利用办报的条件,最大限度地做好统战宣传等工作。  相似文献   

2.
周钢鸣同志于1909年出生在我国南方边远山区广西罗城县.青少年时生活在一个封闭落后的山村里,很少呼吸到新的文化气息.年青的周钢鸣于闭塞的山区生活,渴望了解山外的世界,在时代风云召唤下,15岁便投身革命,参加北伐战争.后来到了上海,于1933年2月加入左翼作家联盟,两年后便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他在党的领导下,积极从事革命文艺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救亡日报》社于1938年10月,迁来桂林.曾先后任《救亡日报》记者兼采访主任、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指导员以及我地下党外省支部书记、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理事、《人间世》杂志主编.他无论担任什么职务,都始终紧握手中的笔,以笔作刀枪,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他都是在桂林度过的,期间只在皖南事变后短期离开过.他除撰写新闻报道、文艺作品之外,还结合当时的文艺运动写下大量的文艺理论(含文艺评论),当时曾结集出版过《论文艺创作》一书.他的这些文艺论著大多数写在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前,与《讲话》的  相似文献   

3.
一、前身《译报》初露锋芒《每日译报》的前身是《译报》,是党在上海孤岛时期坚持抗战宣传的成功尝试。“八·一三”抗战失败后,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成为“孤岛”。日寇接收了原国民党设在租界的新闻检查所后,亦宣布对租界内的中国报刊实行新闻检查。绝大多数的抗日报刊,如《救亡日报》、《抗战》三日刊,《申报》、《大公报》、《立报》等,为保持国格、人格和报格,有的毅然停刊,以示抗议;有的迁往内地或香港。只有《新闻报》、《时报》等少数报纸,可耻地接受日方的新闻检查。日本侵略者在加大摧残中国抗日报刊的同时,也加强了自…  相似文献   

4.
桂林抗战文化研究2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林抗战文化研究,应追溯至60年代初,当时,《广西日报》副刊专门开辟“桂林文化城忆旧”专栏,先后发表了夏衍、司马文森、周钢鸣、秦似、李任仁、林路、汪巩、洁泯等当年在桂林工作和战斗过的文化人的回忆文章,与此同时,广西师范学院(今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还专门组成了“抗战时期桂林文学研究组”,对桂林抗战文学史料进行搜集和整理,并编成《抗日战争时期桂林文艺史料》初稿,内容包括抗日战争时期的文艺运动、文艺理论与作家作品研究、桂林抗日战争时期文艺界活动大事记、文艺刊物介绍等,内收郭沫若、茅盾、邵荃麟、夏衍、田汉、熊佛西、焦…  相似文献   

5.
这里介绍的《解放日报》,不是现在的上海市委机关报,也不是一九四一年五月十六日在延安创刊、一九四七年三月十七日停刊的中共中央机关报,而是一九三六年西安事变期间在西安出版的《解放日报》。它是抗日联军临时西北军事委员会联合办公厅领导的三方(东北军、十七路军和红军)对外的机关报。社址在西安城内五味什字。  相似文献   

6.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我在香港主编的《新儿童半月刊》被迫停刊。1942年春天,我们杂志社的同人和社长曾昭森共四个人,撤退到桂林筹备复刊。到了桂林,我看到救亡戏剧运动蓬勃发展,觉得应该提倡一下演儿童剧,便想把原来刊登在《新儿童半月刊》上我写的两个儿童剧本拿来上演。一个是《中国小主人》,写的是一个地下游击队的儿子的故事;另一个是《国庆日的礼物》,是写两个爱国的小孩子的。那时我是个二十岁出头的青年,桂林对我一切都是陌生的。要上演儿童剧,除了心头一  相似文献   

7.
1944年2月15日至5月19日,在桂林举行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是抗日时期国统区革命文艺运动的一次大检阅,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抗日文艺运动中的一个巨大胜利。西南剧展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从抗日战争初期开始至1944年,经过七年艰苦改革的桂剧,以崭新的姿态参加了西南剧展这戏剧运动的空前盛会,展示了在改革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与兄弟剧种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为抗日戏剧运动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这在桂剧史上也是前所没有的。参加西南剧展的桂剧团体有:广西戏剧改进会的桂剧实验剧团、启明科班和桂剧学校。这三个团体演出的,有新编的剧目《木兰从  相似文献   

8.
归来:又一是番新气象1941年2月28日,桂林《救亡日报》被迫停刊。3、4月间,党组织我们分批撤到了香港,一部分人留港创办《华商报》,一部分人转到敌后新四军去了。12月8日,日寇发动太平洋战争,香港只打了十七天就举白旗投降了。过了半个月,党开始组织大家离开香港,大部分人由东江纵队接应到游击区,分批回大后方去。我根据通知先到澳门,原来范长江主持  相似文献   

9.
<正> (一) “八·一三”战事爆发三个月,日寇占领了上海除租界而外的华区,至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租界区之前,这片处于日伪顽、敌我友矛盾交错,但尚有空隙进行抗日活动的夹缝,被称为“孤岛”。在这特殊的时空中,党的新闻出版及爱国统一战线的新闻出版,在日伪的炸弹、枪口的弹压下,演出了一幕幕动人的活剧。期间,《申报》、《大公报》、《时事新报》、《民国日报》、《立报》已停刊,《救亡日报》已经撤离,只有《新闻报》、《时  相似文献   

10.
八年抗战,我至少有五年多的时间在广西工作,其中又以在桂林的时间最长,经历了桂林文化城前后各个时期,直至沦陷前夕才最后撤离广西。当时我在桂林《救亡日报》工作,以后又一直参加“桂林文协”活动,现在虽已相隔四十余年,不少往事记忆犹新,老战友的音容也难以忘却,而他们有不少已早逝了。广西为了搜集“桂林文化城”的史料,多次来人来函促写回忆文章,盛情难却,至今才写了一些断简零篇,都是个人经历而已,而且记忆不尽准确,必有不少记误,还请知者校正。桂林:一九三九年、一九四○年两年间我是1938年冬从江西的南浔前线下来,几经周折才辗转来到桂林的。这时候,小小的桂林突然臃肿起来,挤满了从武汉和广州来的各种各样的人,好象犯了消化不良的顽疾,市面一片战乱景象。广州《救亡日报》虽已撤来桂但仍未复刊,我寄居在丽泽门外老同学的家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时期的桂林,由于文人荟萃,抗日文化运动空前高涨,影响及国内外,被誉为“文化城”。胡愈之同志在《忆长江同志》一文中这样写道:“山明水秀的桂林,本来是文化沙漠,不到几个月竟成为国民党统治下大后方的唯一抗日文化中心了。”这是对桂林文化城历史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  相似文献   

12.
“四行弧军”英勇顽强的枪声停止以后,上海便成为“孤岛”了。这“岛”,指的是苏州河以南,英、法租界所在地,它的周围都是沦陷区,犹如一片汪洋。据郑西谛先生在《暮影笼罩一切》里记载:当时“文化界救亡协会”已成为分散的地下组织,《救亡日报》停刊,不少文化人向内地和香  相似文献   

13.
翻检桂林抗日时期的文学史料,读得郭沫若、茅盾和田汉等革命前辈吟咏桂林山水的诗篇,有些感想,漫笔写来,分三题如下:重游旧地更深情「郭沫若同志(1892一1978)在回忆自己抗日时期斗争生活的《洪波曲》一书中,有《舟游阳朔》一节,记述他到了桂林后,游览漓江的情景。书中写道:“‘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时期波澜壮阔的抗日文艺运动和空前繁荣的延安文艺,离不开科学的文艺政策的引导。文章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界,分析《讲话》发表前后中国共产党文艺政策的发生发展,阐述中国共产党文艺政策的基本内容及其特点,提出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政策集中反映了为抗战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发展方向,具有先进性,对取得抗战胜利、推动民族解放起到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国共合作的形势下,桂林奔腾着抗日文化运动的巨澜。这个运动有力地配合着党的政治斗争和全面正面战场、敌后战场的军事斗争,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党领导桂林抗日文化运动,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而又宝贵的历史经验,值得认真进行总结。本文试就这个问题作一初步探讨,如有错误之处,望识者批评指正。 一、党必须掌握桂林抗日文化运动的领导权,保证运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发生于1938年冬,持续达6年之久的桂林抗日文化运动,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运动,是我国新民主主义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继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田汉与桂剧     
抗日战争时期,田老先后三次来到桂剧的发祥地、有文化城之称的桂林。第一次是一九三九年四月二十日——九月二十日,整整五个月;第二次是一九四○年春,途经桂林作短暂停留;第三次是一九四一年八月二十  相似文献   

17.
李新宇在《学术月刊》1999年第 10期撰文指出 ,自 80年代中期以来 ,由于李泽厚“启蒙与救亡双重变奏”论题的影响 ,国内学人多以“双重变奏”的框架谈论现代文学。然而 ,“双重变奏”并不能准确地根据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 ,更难以清楚地揭示文学思潮矛盾运动的复杂状态。事实上 ,现代中国文学的发展不是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而是由启蒙、救亡和翻身构成的三重变奏。由于历史的境遇 ,中国现代文学同时存在着三种核心意识 :人的意识、民族意识和阶级意识。三种意识分别产生了三个中心主题 :启蒙、救亡和翻身。三个主题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冲突 ,…  相似文献   

18.
一 1939年春至1940年春,上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展开了一场颇有声势的抗战文艺大众化运动,这就是孤岛文艺通讯运动。 运动之发起,可分为二个阶段:酝酿阶段与成立文通组织阶段。 1938年,即上海成为孤岛的第二年,就有文艺通讯稿件发表在上海《文汇报》副刊《世纪风》上,如林萍的《从武汉到香港》、王志文的《大别山风光》、桂客的《桂林轮廓》。后来,《译报》副刊《大家谈》也登载了文艺通讯文章,如路工的《阿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大批爱国救亡艺术家由沦陷区撤到西南大后方,使桂林成为大后方抗战文化活动中心之一,出现了文人荟萃、艺术繁荣、作品丰硕、出版兴盛、艺术活动频繁的繁盛景观。桂林抗战文艺的繁盛,促成了桂林"文化城"的美誉。  相似文献   

20.
桂林抗战时期的世界反法西斯文化研究资料索引魏华龄,郭维娟世界反法西斯总论桂林城里的两朵鲜花—日语训练班、俄文专科学校曼非《抗战文化》1939.1.1论敌人的文化进攻与我们的对策黄药眠《救亡日报》1939.2.2.1版欢迎我们苦难中的国际友人于竹如《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