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百余年来黄遵宪研究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史学角度对百余年来黄遵宪研究情况做了回顾,认为其大致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目前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学者们对黄遵宪的政治、外交、文学、民俗、教育等方面的思想和活动进行了深入研究,基本上还了黄遵宪的本来历史面目。同时,指出其尚待发展充实的环节,并期待"黄学"继续蓬勃发展,取得更大的成绩。  相似文献   

2.
近代诗人黄遵宪二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遵宪,近代接触西方文化的先驱者,“诗界革命”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他的思想、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前人研究、评价的较多,其中有一些的确有水平、价值高,解决了有关黄遵宪研究、评价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如对黄遵宪全人的基本评价,对黄诗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的“新派诗”创作的论述等等都是。然而,其中也有不够全面,甚至谬误的地方;有些问题虽然提了出来,也作了些理论上的阐述、评价,却每每流于表面和片面,较少或没有作横向或纵向的联系。这样,便产生了不够深化或理论性不强、欠周密的弊病。为此,笔者特意拈出有关黄遵宪的思想和诗歌创作的两个问题作  相似文献   

3.
20年来,由于传统文化研究重新引起重视和文化产业的兴起,中原民间文化的研究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出现了一批论文和专著。从横向来看,这些论文从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研究等视角进行了探讨;专著又分为资料型、本体研究型、跨学科研究型几类。从纵向来看,研究在主要倾向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资料的收集、整理、考订,二是民俗的本体研究,三是中原民间文化和中原文化产业的跨学科研究。在各个阶段或各个层面上都有一些好的作品和一些研究成果突出的专家。但是对民间文化研究方法的运用、研究的目的、对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利用等问题的研究都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4.
20年来。由于传统文化研究重新引起重视和文化产业的兴起,中原民间文化的研究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出现了一批论文和专著。从横向来看,这些论文从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研究等视角进行了探讨;专著又分为资料型、本体研究型、跨学科研究型几类。从纵向来看,研究在主要倾向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资料的收集、整理、考订,二是民俗的本体研究,三是中原民间文化和中原文化产业的跨学科研究。在各个阶段或各个层面上都有一些好的作品和一些研究成果突出的专家。但是对民间文化研究方法的运用、研究的目的、对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利用等问题的研究都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5.
从专书词汇研究的意义出发,结合实际用例,分析了专书词汇研究的常用方法,指出其不足之处,继而提出了专书词汇研究的三维方法,即横向比较研究法、纵向考源探流研究法以及空间系联征引研究法。其目的是探讨如何有效地运用材料去进行专书词汇研究,提倡横向比较研究法、纵向考源探流研究法和空间系联征引研究法的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认识史的研究对象是世界社会主义认识过程的“横向发展”和“纵向发展”的统一,其研究就是“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的结合。与现有的各门社会主义学科相比,它有把社会主义主体纳入研究对象、对社会主义客体进行整体性和综合性研究、从认识史的视角研究社会主义等三个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7.
回顾我国共同富裕的政策路径,从问题导向型、横向领域型、纵向结合型角度,总结共同富裕的三种改革模式,归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底层逻辑,提出继续推动共同富裕的政策思路。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下,需要从优化消费动力、丰富调控工具、全面协调增长等角度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并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和谐。在新发展阶段,要从城乡区域等碎片化的横向改革思路,走向仅瞄准收入权益等结果导向的纵向推进方式。在“提低、扩中、限高”的基础上,应进一步通过“减负、增收、分配、赋能”等措施,来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8.
《新西兰文学史》(〈A Survey of New Zealand Literature〉)是我国第一部介绍新西兰文学发展历史的著作,从横向和纵向对其进行分析,可略知新西兰文学的发展历程。横向以"时间"为特征,新西兰文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发现与殖民间的200年(1642年-1840年);第二阶段是殖民后期;第三阶段是民族文学兴起与发展时期;第四阶段是当代文学时期。纵向以"多"为特征,第一多即"多元"文化的融合,第二则是涉及面"广",新西兰文学史上有影响的文学家基本都有所介绍,第三是注释详尽、附录全面。  相似文献   

9.
黄遵宪是近代中国研究日本的第一人。本文论述了黄遵宪的日本观发展的三个阶段,又恰如其分地指出其矛盾之处,并着重从他所处的时代,社会及自身知识心理结构等入手,探讨其日本观的成因,作者的立论大多以在日本新发现的资料为依据,时有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当前管理哲学研究中静态横向的模式,主要反思孤立管理理论和学说的做法,提出管理哲学研究还需要纵向的努力,即通过对管理思想流变的考察,揭示管理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以解决管理知识发现和增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黄遵宪在任中国首任驻日大使馆参赞时期与日本文人冈鹿门友谊深厚,在诗文创作、学术思想等方面彼此切磋交流,这对黄遵宪思想的转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公布了新近发现的晚清政治家、诗人黄遵宪、丁日昌集外佚诗,包括黄遵宪七律二首,丁日昌七律二十首,并对有关史实进行了考订辨析,提供了新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3.
黄遵宪的诗人地位是人所周知的 ,但他为诗之本意以及他的诗歌的实际影响超出了“诗界” ,却往往是人们所忽略了的。黄遵宪“诗界革命”的实质是思想革命 ,从本质上说黄遵宪是一位启蒙思想家、革命政治家和教育家。兴教育、开民智才是他的“诗界革命”的本真  相似文献   

14.
中国白话文运动的滥觞及其发展,走过了一个艰难的历程。黄遵完作为一个时代的标识性人物,一脚踏着过去,一脚跨向未来。在晚清,他以高屋建瓴之势,倡导白话文的变革。从文字、语言到文体的革新,黄遵宪引领中国白话文学,使之走向了“五四”白话文地位之正宗。  相似文献   

15.
黄遵宪政治理想有两个层次:参加维新运动时,他想做加富尔,打算通过改良,引进西方自由、民主等观念,为政府创设新机构,达致君主立宪;失败后,经过痛苦反思,大约于1902年左右进入新境界,他想做马志尼,试图以革命、共和方式改造中国,并完成从加富尔向马志尼的飞跃.导致第二个层次出现的前因,是出使日本、南洋、欧美的西学积累及湖南新政的西学实践.1905年黄遵完逝世,使这第二个层次仅仅成为一种设想被定格在黄遵宪的头脑中,而无法付诸实践.尽管如此,这种"从加富尔向马志尼"跃进的想法,在当时已鹤立鸡群,与洋务派、维新派所有理论家、思想家有明显的不同,甚至隐然透露出某种人类共识的气象.这也许正是黄遵宪政治理想的独特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6.
太平天国两次攻下嘉应州,对青年黄遵宪及其家庭造成了灾难性打击,但他对太平天国革命却没有太多的仇恨;相反他在感情上同情太平天国,而对清军则给予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表现出极度的憎恨和厌恶。这种现象意味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隐情:太平天国民族革命的思想和嘉应州人民与太平天国将士特殊的感情,曾一度动摇了清政府在粤东的政治权威和思想统治。  相似文献   

17.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多方面成就和建树,并积极影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历史人物,在19年的外交生涯中为维护中国主权,保护华侨、华工权益,促进中外友好与文化交流,作出许多贡献。他深知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中国的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因此,决心寻求救国方案,并以政论与诗歌来表达他致力于救亡图存事业的雄心壮志。他不仅倡导和宣传资产阶级,维护新思想和启蒙思想,而且勇于实践,促进了中国的政治近代化。  相似文献   

18.
《日本杂事诗》的明治维新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本杂事诗》中,黄遵宪以诗歌的形式,对日本明治维新进行了解读,是晚清末期中国人对明治维新最早做出的全面的反应与记载。他敏锐地意识到日本正在发生巨大的社会变革,这一巨变波及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作为一个挚爱着自己祖国的知识分子,黄遵宪在考察日本发展的同时,常情不自禁地想到祖国的贫病交加,因此他在《日本杂事诗》中可以说塑造了一个近代中国的学习榜样,他认为日本的发展给中国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模式,衷心希望中国通过学习日本,像日本一样走上发展与富强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黄遵宪、丘逢甲都是晚清时期著名诗人,其创作风格相近而又各具风采。黄遵宪诗歌以其世界视野之大气,熔铸史实的诗史精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丘逢甲诗歌以民族意志之强烈和诗情的浓郁,成就一代诗名。他们别创诗界的努力,促进了中国传统诗歌形式向现代诗的过渡,成为诗坛统领级人物。  相似文献   

20.
作为国内最早出现的介绍日本明治维新的著作之一,《日本杂事诗》对于当时国人了解日本、认清中国面临的问题和发展的方向起到了重大作用,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日本杂事诗》的“定本”和“原本”之间有很大的不同,黄遵宪在《日本杂事诗》出版十余年后对其进行有意识的修改,包含着对日本的重新审视和评价。通过考察两者之间的差异,可以看出通过担任驻日文化参赞等一系列外交职务,黄遵宪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近代民主观念逐步形成,对日本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化。这无疑代表了当时先进的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日本观的嬗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