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4.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2,(1)
屈原在《天问》里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日月安属,列星安敶?”蒋骥的解释:是“问:日有中道,月有九行;谁为附属乎?列星有躔度分野,动定之不齐,又谁为排列乎?”实即是问太阳、月球和许多恒星在太空里是怎样排列的?就是说,天体的结构是怎样的?屈原牢愁抑郁,彷徨山泽,对于天地山川神灵琦玮僪佹,疑莫能明,呵而问之,以渫愤懑,是文学的抒情。但对于屈原所提的问题,我们仍不妨从科学角度来 相似文献
5.
姜开成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
“形象认识”说,“表现情感”说,“虚构想象”说,都是以偏概全的文艺观,唯有“审美反映”说才能科学地反映文艺的本质特征。传统意义上的“形象”、“意象”只是概括再现文学和表现文学本质特征的两个平行范畴,但根据“审美反映”说、“审美情感”说对“意象”进行一番“革新”,则可以替代“形象”,让它作为文艺学的核心范畴。 相似文献
6.
胡元坎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
文艺理论界一般都认为我国古代文论中的“气象”是指诗词的艺术风格,①笔者认为,气象的基本涵义是指诗词形象,相当于今天文艺理论所说的“艺术形象”。 气象首先是“象”,是生动,传神之象。谢赫《古画品录》以六法的标准评画优劣,第一条即“气韵生动”,气韵即顾恺之所谓“神”。谢赫也称气韵为神韵,说:“气韵,生动是也。”画中人物颊上添毫“如有神明”,眼中点睛“便欲言语”,称传神,有神韵.杨维桢《图绘宝鉴序》亦云: “传神者,气韵生动是也。”作为形象的概念,气象之“气”含气韵之“气”的意义;气象即生动、传神的形象。请看: 相似文献
7.
刘静敏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1)
一(一)人类语言的交际,实际上就是信息的编码、发送、传递、接收和译码的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充满矛盾的运动过程。其中语义内容与语言形式的矛盾是一对主要矛盾,而语义内容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语义内容决定语言形式,语言形式又反过来影响语义内容,二者呈现对立统一状 相似文献
8.
彭忠厚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Z2)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配,酒色也。从酉,己声。”徐锴在他的《说文系传》中将“配”和“妃”等同起来,他说:“匹配字古只作妃。”徐铉对许慎的解说产生了怀疑,他用否定的语气指出:“已非声。当从妃省声。”二徐并没有摆脱“配”是形声字的说法。段玉裁在注释“从酉,己声”时说:“己非声也,当本是妃省声,故假为妃字。”这是承袭了二徐的说法。也没有超出形声之说的范围。今人张舜徽在其《说文解字约注》中说:“古云元妃,即今语俩元配耳。”张氏还进一步运用古无轻唇音这个理论,指出“妃字读与配同。” 相似文献
9.
龚维英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1)
《楚辞·天问》有“干协时舞”之语,学者多未得确解。或以“舜格有苗”解之,①非是。《天问》此处,原无错简。自“该(亥)秉季德”至“后嗣而逢长”计六节、二十四句,都是说殷的先世王亥、王恒兄弟故事的。②我们在此,哲不细悦。且引证古笈,专释“干”的意义。 原来,干,即所谓“万舞”。《大戴记·夏小正》:“万也者,干戚舞也。”《礼记·文王世子》:“春夏学干戈。”郑注:“干戈,万舞,象武也。”可见,干舞(万舞)是从战阵发展而成的。它的历史十分古老。《墨子·非乐上》引逸《书·武观》篇云:“启乃淫溢康乐,……万舞翼翼。” 相似文献
10.
11.
12.
施洪波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8,(4)
形神关系是艺术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中国的艺术理论,往往有重神轻形的倾向,因而“形似”的价值与地位向遭贬抑。本文认为,“形似”技法的产生与有意追求是人脑精细化、观察深刻化的结果,是艺术上的进步。只有经过“神—形—神”这样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国的艺术才能得到升华,到达其辉煌鼎盛期。“形似”不仅丰富了艺术表现手法,更促使了山水诗的产生,并使中国诗歌最终能达到“无物不可写,无情不可寄”的地步。因而,“形似”在中国艺术史上有其重要的价值与地位。 相似文献
13.
唐少杰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基于哲学价值论的角度,事实总是与价值相关联的。事实问题的内涵和演变是以人(或主体)的特定活动及其价值关系为中心的。进而,事实问题的本质和特点就在于具体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统一和转化的展开和实现。另外,在汉语世界中,事的多义性和丰富性,直切而又深切地表现出人们在说事的诸多方面的不同境况和不同取向。事物、事务、事件、事情、事态、事变、事故、往事等等的语境和蕴涵充分表明了:对于事以及说事而言,没有什么纯粹客观、绝对外在的事实。因此,事以及说事就是某种人(或主体)特定的对象化了的活动、关系、过程及其结果,说事在于说人! 相似文献
14.
小引“就是",是现代汉语里一个使用频度较高的语言单位。在不同的语体中,它表现着不同的表达作用。在书面语里,它大多出现在说理论事的语体里和一般的叙述句中。例①根据地也有学生,但这些学生和旧式学生也不相同,它们不是过去的干部,就是未来的干部。(《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51页)例②然而茧子是不能搁久了的,总得赶快想法:不是卖出去,就是自家做丝。(《茅 相似文献
15.
史铁良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4)
"最"在现代汉语中作程度副词.在古代汉语中"最"除这一功能外,还作时间副词,或与其他词搭配表范围.今人在说诗说词或古诗文注释中,常将时间副词"最"误作程度副词.他们忽略了古今词义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田晓岫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说“蚩尤”田晓岫一、蚩尤是农部落的名称蚩尤见之正史,载于《史记·五帝本纪》黄帝纪。因其有与黄帝争战失败的经历而闻名。历代史家为之作注。首先想说清楚的问题是:蚩尤何许人也?裴马因撰《史记集解》引应劭曰:“蚩尤,古天子”;又转引《汉书音义》臣瓒引《孔子三... 相似文献
17.
于双仁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1)
好多年来,一直以为“鲜”是个会意字。鱼者“鲜”(xiān),羊者“鲜”,合起来岂能不“鲜”?后来读《说文》,这才知道不对了。 《说文》认为,“鲜,鲜鱼也,出貉国;从鱼,羴省声。”说得很清楚,“鲜”是貉 相似文献
18.
说“真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勇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4):98-102
"真的"是一个聚讼纷纭的多义结构,它原本为短语,后来因词义的虚化和融合而发展为一个独立的词."真的"表示"真的1"时,是由形容词与结构助词所构成的附着式短语;表示"真的2"或"真的3"时,意义虽有所不同,但仍可看作为一个评注性的多义副词;若介于"真的1"与"真的2"之间,则要参照语境来灵活处之.此外,还探究了"真"后用"的"而不用"地"的多种原因,考察了"真的"在句中的分布组合情况.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人们在分享着发展带来的成果时,也承担着发展带来的问题。都市霾的频繁出现不断困扰着人们,也使得霾时常占据话题榜。其实古今霾在词义、词性、成分、内涵等方面是有区别的。另外,霾与雾霾也是不同概念。今言雾霾为不规范性学术名词,应加以研判与规范。 相似文献
20.
刘公望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4)
“得”在殷商甲骨文中写作“”,从“手”持“贝”。《说文解宇》释为“行有所得也”,表示在道路上拣到“贝(宝)”而有所获。所以“得”的本义是“获得” 得到”。譬如: ①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左传·僖公二十七年》) ②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