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当代凉山彝族婚姻家庭继承了家支外婚和姨表不婚的制度,同时,残存着民族内婚和等级内婚、父权家长制及包办买卖婚姻等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凉山彝族的婚姻家庭将向民族外婚和等级外婚、父权家长制衰落和两性权利渐趋平等、自由婚姻成为主流的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2.
婚姻制度在任何社会里都是衡量文明与进步的标尺,它通过文化习俗和法律规定反映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内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凉山彝族上千年的传统婚姻制度延续至今,仍保留了家支外婚、民族内婚和等级内婚等主要特征。在凉山解放、民主改革、婚姻法、市场经济、劳动力自由流动等变革性因素冲击下,凉山彝族的民族内婚和等级内婚制度出现松动。处于彝族社会中层的年轻群体开始尝试族际婚姻和等级外婚姻,而处于彝族社会底层的贫困群体的社会流动性很弱,他们在传统婚姻制度的约制下囿于贫困陷阱而难以改变现状。  相似文献   

3.
传统婚姻是传统社会制度的基础和核心。 2 0世纪 50— 70年代凉山婚改的实质是国家以政治方式从传统的等级家支组织中剥离和解放个人。但凉山的传统婚姻制度是对当地的自然与文化长期适应的结果 ,且婚改文件中阶级斗争话语与凉山彝族的等级血统论同构 ,故使婚改失败。改革开放有助于实现凉山彝族社会的巨大变迁 ,包括婚改预期目的的实现 ,同时提醒我们在现代化的过程中 ,必须尊重各民族文化的价值和主体性 ,重视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兼容能力。  相似文献   

4.
旧凉山彝族社会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习惯法严禁不同等级成员间发生婚姻和婚外性关系,违反者将受到被处死的严厉惩罚。凉山解放之初,政府就实施了废除奴隶制和等级制的民主改革,后来又进行了旨在打破等级内婚制度的婚姻改革。但在目前的凉山彝区,与等级制相适应的等级观念,仍未从彝人头脑中消失,等级内婚制度也仍得以执行。等级观念及等级内婚制的延续,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结构虽已发生剧烈变化,但习惯依然滞后、脱节,另一方面,政府在凉山彝区,过分强调阶级话语,对彝族人再次进行明显区分,使等级观念、等级界限没有消减,反而得到保持和强化。特别是当时提倡的阶级血统论与凉山彝族传统的等级血统论不谋而合,更进一步加深人们的等级观。婚姻改革也因采用阶级至上,阶级血统论手段,反而强化等级内婚。不过,由于国家政权、法律和市场经济等现代因素的存在,现在等级内婚制度的形式和实质,及对违反等级内婚制的处罚都已发生变迁。  相似文献   

5.
彝族婚姻家庭习惯法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凉山彝族习惯法为研究对象,全面阐述了彝族婚姻家庭习惯法的特征,客观分析了婚姻家庭习惯法所体现出的等级原则、血亲原则、宗族家支原则  相似文献   

6.
一般认为,凉山彝族社会中的等级最初是从该社会内部分化出来的,彝族在历史上对其他民族或其他部落的奴役和征服只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等级制度。  相似文献   

7.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详细考察了婚姻家庭的历史嬗变。婚姻家庭从人类原始群中起源,从群婚到个体婚,经历了血缘群婚家庭、普那路亚族外群婚家庭、对偶婚家庭、父权家庭、一夫一妻专偶婚家庭的历史嬗变,婚姻家庭依次建立在排除血缘关系、缩减婚姻范围、财产私有制、夫妻双方爱情基础上,消除私有制,男女双方真挚的爱情才能真正成为婚姻家庭的基础。婚姻家庭的历史嬗变及其内蕴的精神,为我国倡导以爱情为基础的一夫一妻制婚姻家庭价值取向,解决婚姻家庭问题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印度教以独特的种姓制度为依托,将宗教等级观念泛化到社会生活中,将世俗的社会生活宗教化。从根本上说,种姓制度是一种根植于印度教洁净观念的价值体系。中国凉山彝族等级制度则以血亲认同为标准,以家支观念和家支组织为依托,将社会关系亲缘化,把等级观念渗入到社会生活中。严格的等级内婚是两种制度共有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9.
[摘要]凉山彝族内部阶层、等级和阶级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以来都没有被理清过,更多的是以讹传讹。因而长期以来阶层、等级和阶级之间的关系问题已形成一种混淆、模糊、不真实的概念,误导许多不了解彝族历史文化又热衷于学习研究彝族历史文化的学者。本文拟通过对凉山彝族内部阶层、等级和阶级之间关系的形成、划分情况进行客观分析和研究,揭示凉山彝族内部阶层、等级和阶级之间客观、正确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变迁,彝族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在凉山这块土地上不停地碰撞,使得凉山彝族婚姻文化中的婚姻角色也由婚变潮中的被动逐渐转为主动.在扬长避短,吸收新文化内容之后,彝族婚姻角色正朝着城镇与农村整体变动、突破血统、等级、民族而进行联姻,以及婚姻自主、婚变中主角被女性取而代之等等悄然兴起的现代、开放的方向进行重构.虽然这种重构还未能完全成为当前彝族婚姻生活中的主流,但它无疑是代表了一种进步和一种未来发展的总趋势.  相似文献   

11.
聚焦于海宜村少数民族婚礼仪式的发生过程,从婚姻支付主客体间之行为去探究乡村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构 建与互动。海宜村少数民族个案研究说明,作为婚姻支付的主体与客体在参与到婚姻支付行为这一完整性过程时,他们把这 一行为的发生看作是一种平衡人际关系的策略,积极维护行为之间的合理性,对人际关系互动的考虑在理性层面上更偏重于 感性的交织与融合,从而在这种具有情分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可观的社会资源,并且一直延续下去。  相似文献   

12.
凉山彝族民事习惯法的民法适用现状呈现出腹心地区依然适用习惯法;过渡区优先适用习惯法;边缘区习惯法与国家法博弈和竞争的三种样态。前两种样态我们可以称之为错位,最后一种可以称之为断裂。这种错位和断裂的原因主要在于彝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因此,文章通过对这些样态和原因的深入分析,以期为找到一条适合于民族地区法治现代化的“路径”提供参照和依据,从而促进民族地区的国家统一法治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3.
凉山是彝族最大的聚居区,居住在这里的彝族同胞们勤劳勇敢,代代相传着古老的传统习俗,其中婚姻习俗仍 然保留着独特民风民俗。但是,近年来凉山彝族婚俗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发生着不同程度上的变迁。对婚俗变迁几个方面进行 简述,并对其中变迁最大的聘礼金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易学思想和体系的演进与中国整个社会的演进是同步的。从伏羲画卦开始,它大致经历了上古《三易》和《周易》两个阶段,而上古易卦的演进,正是我国古代婚姻制度初步形成和完备的关键时期,上古易学思想对婚姻的制约与促进作用尤为明显。根据上古《三坟易》和古代神话传说,该文认为上古易卦思想的演进,对我国古代先民由"氏族对偶婚制"向"一夫一妻制"的转变起到了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阿诗玛》是云南省撒尼人民口头流传下来的一部叙事长诗,在长期广泛流传的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不同的版本。新中国成立之后,就专门有人收集了这些不同的版本,经过整理后写成定本。从1960年出的定本当中,虽然渗入了阶级斗争的意识形态的内容,但是本文认为我们还是可以从其中发现彝族婚俗中的基本形式:自由婚恋与抢婚制度并存的婚姻礼俗。  相似文献   

16.
凉山彝族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包括婚姻的等级制和血缘制。血缘家支成员间的经济互助、普遍的崇尚英雄等。这些伦理道德规范具有丰富的内容、鲜明的民族特色,广泛地渗透和影响到彝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彝族最大聚居地,受当地经济条件、教学设施、思维模式等诸多因素影响,彝族学生英语学习相 对滞后,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也面临着“双言现象”即彝语与中文并行的特殊问题。随着全国各地课程改革的稳健推进,少数民 族地区也紧随课改步伐,结合民族特殊开展相应改革。各方因素造成了彝族地区教学水平落后,使得当地教学难以达到课程 目标要求。鉴于此,对四川省普格县民族初级中学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并对各年级英语老师进行访谈,发现教育环境、人文环 境、三语环境和教材固化等因素造成彝区英语教学水平落后,进而提出改进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环境和促进英 语教材本土化以促进彝区初中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彝族是我国西南的古老民族,拥有丰富的彝文典籍与积淀深厚的传统文化.彝族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和谐理念,来源于先民天地人合一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在他们的自然崇拜活动中,不仅体现出对生存环境的保护意识,更有着各方面的具体要求与措施.彝族传统文化同样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主要体现在彝族的兄弟意识、社会结构、伦理教育与女权现象中.  相似文献   

19.
唐代和亲诗或吟咏唐朝公主远嫁之事,或反映汉代昭君出塞之历史,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唐人对和亲联姻的认识和理解。唐代诗人在关心现实和回顾历史中,努力探求国家安宁、民族和睦的有效途径,表达了他们希望国家早日解决民族纷争、实现天下太平的美好愿望。唐代和亲诗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是值得重视的。  相似文献   

20.
在藏彝走廊东端,尔苏藏族与凉山彝族和其他民族长期和谐共处,相互间的文化涵化现象显著。尔苏藏族与凉山彝族婚俗文化体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态势。本文通过田野调查从尔苏藏族与凉山彝族的婚姻制度、婚俗礼仪和本土信仰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