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卜召林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新文学批评研究>(以下简称<研究>)一书已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研究的又一新成果.新时期以来,研究者们运用新的角度、新的方法、新的资料审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从学理上对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批评做出了更为深刻的把握.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以来,山东省的茅盾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研究者采用多种研究视角和理论模式,逐步把茅盾研究推向深化,在茅盾的文艺思想与批评研究、作品研究、作家主体及综合研究以及传记资料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3.
2009年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在研究现状述评、创作态势综述、理论批评研究、多民族文学史观以及少数民族文学本质属性诸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进展。英雄史诗和地域文学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族别文学是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主体,32个民族的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均得到不同视角和层面的考察和研究,展现出年度进展和收获。作家作品、三大史诗、民间文学总体探索和多民族文学理论审视等领域将会得到新的深入和推进。  相似文献   

4.
批评主体以文学本文为依凭进行批评活动,而文学本文只有在成为批评主体的对象时才成为现实的文学作品。文学批评是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双向建构过程,它既是作家作品审美价值现实生成并产生美学影响力的必要中介和手段,又是文学创作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民族志一度是研究者专业生产他者知识的手段与途径,但在反思传统与顺应新潮流——互联网的基础上,我们发现,一直以来研究者自己也是民族志的研究对象,互联网兴起之后,这种倾向更加明显.网络时代的到来促使研究者的身份发生了显著转变:由自己是主体,被研究者是他者,转变为双方是平等的交互主体;由认识主体转变为实践主体;由主动的实践者转变为静默的潜伏者等.网络民族志中研究者身份的变化,为新的研究伦理关系的出现开辟了道路,即研究者与被研究者既是学术研究的手段,也是学术研究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比较方法被人们广泛地运用于各门社会科学的研究实践中。其优点即在于通过比较,研究者能够更清楚地认识被比较对象的性质与特征。比较文学在我国尚属一门年轻学科,它更注重对具体作家作品的比较研究,而还无暇用比较方法对文学理论与批评进行观照。然而,做好比较诗学的理论建设工  相似文献   

7.
目前流行的图书馆学研究方法十分单调、陈旧,远远不能适应图书馆事业现代化的需要。基如此,本文拟就图书馆学研究方法及其改革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关于科学认识系统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要取得科学认识,必须具备四项要素,即:认识主体,认识客体,科学手段和信息贮存。从目前图书馆学的研究及其状态来说,“认识主体”(图书馆学研究者)、“认识客体”(科学对象)和“信息贮存”(研究资料的积累与活化)这三个要素都已基本具备,所欠只是“科学手段”这一条。科学手段包含了科学工具和运用工具的活动方式(科学方法)两方面。人们正是利用一定的工具和方法,作用于特定的科学对象,使其处于研究主体和客体之间,才能使作为观念形态而存在于头脑中的科学认识目的客观化,从而取得一定的科学实验效果。因此,科学手段是图书馆学研究中国前急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21世纪最初十年间台湾文论界出现了一个新的批评概念"新乡土小说",用以指称一类运用乡土题材并借鉴后现代主义技巧来创作,表现出与传统乡土小说不同面貌的新创作现象。文章对这一新文学现象的批评概念、研究对象、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9.
廖传江在《编辑学刊》2006年第4期中撰文指出:学术期刊编辑批评是学术主体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过程,是健全学术期刊编辑主体的学术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手段。学术期刊编辑批评基本能够及时有效地针对具体作品阐发编辑的观点。同时也能利用编辑自身的特殊地位与作者进行交流、沟通,了解作者的研究动机、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等一些外界难以了解的“内幕”,并且通过编辑批评及时反映出来,使读者更接近“事实真相”。因此,这种出自实践主体的编辑批评的第一个作用就是贴近并关注研究实际,及时有效地解析、评价新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0.
主张确立批评标准多样性的理论地位,并提出了艺术来源于审美感;美学的尺度是艺术批评的最高尺度;批评的对象不等于客观外在的文艺现象;美感、生活事象、物质媒介是作品构成的三要素;以及批评主体的动态性等观点。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当代设计研究中,设计批评主体既可以是一般的个人,也可以是政府、主管机构及其代言人,还可以是看不见的市场,但在学术研究层面,批评的主体应该是专家队伍中具有独立意识的批评家。面对着社会经济的转型,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发生着急剧的变化,设计批评要想公正、有效地开展,就必须理清四种主要关系:批评家与设计作品、设计师的关系;设计、设计作品与生活的关系;设计批评与设计史、设计基本理论的关系;古今中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文学批评方法论热潮的掀起,文学批评阅读法作为一门必将出现的新学问定会引起人们重视.人们通常认为,文学批评的新观念和新方法来源于作家纯技艺的创新,理论家纯理论的概括和评论家纯模式的批评,却忽略了它还来源于一个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文学批评阅读法.本文试图对形成文学评论的观念、方法和技巧的阅读法作一探索,就教于读者.一所谓文学批评阅读法是指为研究文学现象,写作文学论文,从阅读中获取作品传达的信息,选择批评角度的阅读方法.文学批评阅读法是连接作品和读者(评论者)的中间环节和桥梁,它的可能存在是有根据的.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不论我们是否意识到,文学批评阅读法这个生成性的中间环节是客观存在的.文学创作是一种生产美的活动,它不仅生产审美对象,也生产欣赏文学作品的审美主体.特定的艺术效果的产生,依靠主体的读者和客体的作品之间的对应性关系.一方面,它取决于读者的欣赏力,另一方面,它取决于作品的表现力.“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鲁迅谈到对《红楼梦》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和批评视角,后殖民生态批评具有鲜明的多学科性、跨学科性和兼容性,是后殖民批评内部"环境转向"和生态批评内部"后殖民转向"共同推动的结果。该学说的构建拓展了后殖民和生态批评两种理论的话语空间和研究内容,为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研究策略和研究范式,并赋予相关文本崭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是一门独立自足的新学科并开辟了美国文学新领域。它为美国亚裔研究、美国亚裔文学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文化和诗学语境层面,对生活在美国华裔女性作家的文学创作进行后殖民主义批评研究,目的是使研究者挖掘她们作品中更深刻的表达内涵,以探寻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5.
任何批评都有自己特定的批评对象。批评的对象既为批评主体提供批评对象,同时也制约批评的性质。文学批评的独特对象文学作品改变了批评的理性活动的面貌,使文学的批评不再单纯是理性的抽象活动,而成为感性和理性相统一,具象与抽象相结合的,具有文学的与科学的双重性格的特殊的批评活动。  相似文献   

16.
意境全息说     
艺术作品的意境具有全息性,它是以时空符码为核,以心理感受为晕圈组成的一元n维(n﹥4)多链混沌(chaos)状态。批评也应是全息的。全息批评建立在极性批评和去极性批评两种片面的基层之上。极性批评(polar criticism)是单一维度的无限伸展的批评,极性批评之间是互荣互补而不是排斥同化关系。理性批评建立在极性批评基础之上,是对极性化、个性化的极性批评进行去极化(depolarize),至少是两个极性的双向综合。全息批评的操作方法包括“白璧无瑕”、校雠重建和作品定位等。“白璧无瑕”即以挑剔的职业眼光矫正不足,擦掉白璧之瑕;校雠重建即依据本体、客体、主体以及各种历史条件对文本残片进行校雠、考证与具体化;作品定位(position)即批评要确立作家作品地位,就不仅要为作家的每一件作品定位,而且要为他的所有作品定位。  相似文献   

17.
文化批评是一种西方话语。在文化批评的动机、主体、对象和方法上,中国与西方有明显的差异和距离,这是中国文化批评未能深入展开的一个重要原因。弄清这一问题,才能对中国当下文学批评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与接受美学不同,比较文学的“接受”研究是影响研究的一部分。它的对象不止是文艺作品作用于读者的过程,而且是各种文化因素包括哲学、政治、法律、宗教、伦理——以文艺为主体的发动者对作家创作的影响。这种影响的结果必然凝结在作品里。以往的比较文学批评,在研究接受对象时,大都局限于对作者读书、旅行或翻译的实证性考察,往往看不到这些行为背后的理论意义,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作者的文化范型和心理模式在作品的选择和解释时的巨大作用,以致在评价作品时,对作品的民族个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和  相似文献   

19.
当下的网络文学批评矩阵主要由网络作者批评、学院派批评、媒介批评和读者在线批评等几个方面构成,虽然批评主体多元、批评方法也日渐丰富,但由于网络文学体量巨大、增殖飞快,批评者无法及时有效地进入网络文学现场,致使批评结果时常出现迟滞、偏颇、言之无物等问题。数字人文研究法可有效解决批评主体“入场难”的问题,它在处理超长文本和海量文本方面具有智能优势,一叶·故事荟、文字云、图书语言分析器等智能软件可轻松提取出网络文学的质素特征,由此实现对单个或海量文本的“远读”。其中的计量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空间人文计算等方法可辅助研究者进入不断生长着的文学现场,在网络文学的本体研究、评价机制研究、文献数据库的建构上都能发挥重要作用,进而为网络文学批评提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文学的理解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对于文学作品及其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包含着复杂的关系。对作品的理解,是文学批评的基础和中心;理解主体既要主动地理解他人及其作品,又要被他人所理解;理解的偏差与理解的同一相互补充。理解的基础是批评对象的多义性、批评发现的多角度、批评理解的开放性。文学批评中的"理解"原则是:追求理解的准确性、重视理解的创造性、尊重理解的差异性、尊重理解的局部性、讨论理解的具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