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元人贤的改名元代诗人贤字易之 ,色目人 ,葛逻禄氏 ,元代又译为“合鲁”,汉义为“马”。著有诗集 ,名《金台集》,还有《河朔访古记》,是从《永乐大典》辑出的残本。他有手写的《南城咏古》五言律诗一卷 ,刻入《三希堂帖》。我曾得到其原本墨迹照片一份 ,因原卷早已失踪 ,这份照片 ,即成至宝。不久又见到北京图书馆影印的于敏中自热河行宫致陆锡雄、纪昀 (当时在北京主编《四库全书》)的手札 ,其中提到贤的名字改译为“纳新”,深为诧异。以为“贤贤易色”出于《论语》,此色目人全用汉文为名为字 ,何须改译。又见清初译本《太祖武皇…  相似文献   

2.
廼贤是西域葛逻禄人,在元代文坛享有盛誉。他壮年时从江南北上远游,写成《河朔访古记》。今残存的三卷文稿主要记载了黄河南北河南路、彰德路、真定路等地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该书保存了许多碑文文献、舆地、民族史料,因而得到文史学者的青睐。《河朔访古记》广记诗书、传说,使得游记渊博典雅,并以质朴的文笔出之,从而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庞特勤①,乃唐后回鹘一著名领袖。公元八四○年左右,一度称雄于漠北的回鹘汗国内乱,强大的黠戛斯乘几进攻回鹘,“杀可汗,诛掘罗勿,焚其牙,诸部溃②,”回鹘部族被迫向南向西进行大规模的迁徙,其西迁部分的主要领导人就是回鹘汗国的汗族子弟③——庞特勤。庞特勤西迁,据新旧《唐书》记载,他们达到了位于北庭西北的葛逻禄(今葱岭以西).  相似文献   

4.
葛逻禄是由三个部落组成的联盟,唐代时分属唐朝4个都督府管辖。从766年起葛逻禄成为伊斯兰世界的紧邻,并在中亚形成一种势力。840年蒙古高原的回纥汗国灭亡,回纥散往四方,其一支逃往葛逻禄避难。喀喇汗王朝是葛逻禄统治者接受了回纥汗国阿史那汗族(或“阿夫拉西亚勃家族”的一支)归这一家族所有的可汗职位。在伊斯兰历史著作中有三条关于萨曼王朝的伊斯玛因于893年对西部喀喇汗国战争的报道,它们可以相互补充。此外,这三个报道中还有关于喀喇汗王朝与葛逻禄为同一部族的重要情报。  相似文献   

5.
在元代文坛,西域作家创作十分活跃,且成就斐然,当时著名文学家欧阳玄即评其"诸国人以诗文鸣者前代罕有"。贤,西域葛逻禄人,其祖在蒙古对金战争中落户中原,后迁徙江南。西域少数民族的超逸气质、不屑于科举利禄的淡泊心志和天然淳朴的率真性情,加上中原厚重文化的滋养、江南秀丽山水的浸润,完成了贤作为葛逻禄氏的汉化过程,也造就了元代文学史上一个个性鲜明的诗人。其诗或抒写对亲友的真挚情感,或痛心元末百姓的苦难,或纪各地风物人情,学古而不泥古,自然清雄,朴实厚重,在元代诗坛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6.
<正> 王维籍里考辨关于王维的籍里,《旧唐书》本传云其为“太原祁人”,《唐才子传》云其为“太原人”,乃就其郡望而言。王维胞弟王缙,官至宰相,《新唐书》本传云其“本太原祁人”。王维祖籍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当无异议。至于王维实际籍里,即其家在何处尚存疑义。王维集中著名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题下自注:“时年十七。”该诗系作者重阳日在异乡思念家中诸兄弟而作,题中所云之“山东”,当其故乡,即其十七岁出游时弟妹们所居之处,王维少年时期当亦居住在那里的。  相似文献   

7.
一、文言连词“所以”的存在文言中有如下包含“所以”的句子: A(1)吾先君文王,作仆区之法,曰盗所隐器,与盗同罪,所以封汝也。(《左传·昭公七年》) (2)故若大师文者,以其兽者先之,所以中之也。(《吕氏春秋·君守》) B(3)盖未合能言之时而黄帝即言,所以为神异也。①(4)陛下既知其贤而选之,今不敢遽当。盖器识远大,所以为贤也。(《贞观政要·英宗之正》) 例(1)下杜预注云:“行善法,故能  相似文献   

8.
邓文原(1258~1328),字善之,一字匪石,祖籍为宋代绵州巴西县(今绵阳市),父邓璋,流寓杭州钱塘县(今杭州市),因而生于钱塘。二十岁时,南宋灭亡。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被江浙行中书省任为杭州路儒学正,晚年做过国子祭酒兼经筵讲习官。卒时七十一岁。 邓文原比赵孟頫小五岁,诗文与赵齐名,两人关系很好,都是元代前期文坛上的重要人物。《元史》说他有文集若干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66《巴西文集》的《提要》说:文原所著,“有《内制集》、《素履斋稿》,今并未见传本。此本(指《巴西文  相似文献   

9.
岑参边塞诗的音乐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岑参(约715—770),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曾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任书记,后又随封常清出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到过安西、武威等地,两次出,往来于北庭(今新疆哈密)与轮台(今新疆米泉)间,在边塞先后度过了五、六个年头。边塞的战事,边塞的自然风光,进入到了他这一期间的诗作中。这部分被后人称作边塞诗的,约60首,它们在收集于《岑嘉州诗集》的360首中尽管仅占六分之一,却是岑诗的最为珍贵的部分。  相似文献   

10.
乾隆年间,清政府重新统一新疆天山南北,为戍边,自东北调遣驻防军携眷进驻伊犁,组成“伊犁四营”。其中的索伦营由达斡尔族和鄂温克族组成。他们在今霍尔果斯河两岸屯垦游牧,驻守台站和卡伦,换防塔尔巴哈台和喀什噶尔,巡查边界,御外侮,平内乱,又遭农民起义的冲击。新疆建省后,又恢复其驻防军功能,直至辛亥革命解甲。  相似文献   

11.
“桂林”、“武城”考——岑参边塞诗地名考辨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岑参《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诗首句云:“轮台客舍春草满”,又云“奉使三年独未归”。诗人于天宝十三载(754)舂初至北庭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迄十五载恰历三春,可见此诗当作于天宝十五载(756)春。诗中又云:“桂林蒲桃新吐蔓,武城刾蜜未可餐。”唐庭州轮台在今乌鲁木齐附近,所述“桂林”、“武城”二  相似文献   

12.
《河北石征》载《北齐标异乡义慈惠石柱颂》。石柱在今河北定兴县治西北二十里。《太平寰宇记》卷67易州易县下所记石柱即此。光绪《定兴县志》载沈曾植长跋,考证史事甚详审,本文不拟赘述。石柱是为“标异”(亦即旌表)那些兴立义坊,掩骼施食的“义众”而建立的。据石柱颂序,这个“兴设义食,以拯饥虚”的义坊原在旧官道旁,东魏武定四年(546),高欢巡视北境城戍,下令把官道往西移动。这样就“旧堂寥落,行人稍简”,于是跟着迁移,“依随官路,改卜今营。”这个迁建几乎全由严僧安合宗施地助成。颂序有如下一段记载: 爰其经始,厥堵靡立。便有笃信弟子严僧安,合宗夙籍道因……若父若子,乃识乃亲,或前或后,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有句成语叫做“班门弄斧”,班,即鲁班(一作鲁般,《墨子》作鲁盤),相传乃春秋末战国初鲁国的巧匠公输般。因为他木工的技艺十分巧妙高超,所以人们一直以“班门弄斧”来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自不量力。多用作贬义,如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郢,指郢人;楚国郢都的巧匠。强颜,犹厚颜,不知羞耻意。有时用“班门弄斧”亦带有自谦意,如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曰:“昨在真定,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  相似文献   

14.
此《谱》见诸道光已亥镌,爱莲堂藏版《濂溪志》。乃南来宁宗嘉定间度正所编,距周敦颐之世相去不远,史料或较可信。《濂溪志》传本甚少,即今之研周学人,亦多未见全志,更遑论此谱。文渊阁《四库全书·周元公集》抄录《序》及《跋》,竟无题目,且未收《年谱》正文。道光镌版《濂溪志》所录《年谱》,前有度正原叙,校之文渊阁本《周元公集》开头多“右正”二字。“正”即编者度正,从“右”字得知,“叙”是后序。原刻当系在《年谱》之后,古籍皆左行直书,如《大学》、《中庸》每章之末,作右第一章、右第二章是也。古人编书,多作后序…  相似文献   

15.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本是历代传诵的著名诗篇,然而对于此诗的思想意义,从七十年代初起,却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的争论。一种是传统的称颂赞赏的观点,说此诗表现了杜甫仁心贤,襟抱阔。如清仇兆鳌谓“末从安居推及人情,大有民胞物与之意。”宋黄彻《(巩万)溪诗话》云:老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与白乐天《新制布裘》《新制绫袄成》,“皆伊尹自任一夫不获之辜也。”“同合而论,则老杜之仁心差贤矣。”清郭曾炘说:“余谓杜公于流离困顿中忽然发此异想,乃《北  相似文献   

16.
甘肃境内的丝绸之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唐两代,从当时中国首都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新疆、西通中亚、南亚、欧洲和非洲的国际通道十分繁忙,使臣和商旅往来不绝于途。这条道路所经过的今甘肃省境的河西陇右地区相当富庶和繁华。故史书云:“唐自武德以来,地连西域,皆置都督、府、州、县。开元中置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北庭诸节度使以统之。岁发山东丁壮为戍卒,缯帛为军资,开屯田,供糗粮,设监牧,畜马牛,军城戍逻,万里相望。”①  相似文献   

17.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虽历三十春秋,但至今仍是最受信赖的一部教科书,然本书虽几经修订,而于传统训诂学所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仍有去取可议之处。今仅就教学偶识,略记于此,以求正于专家达者。1、“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里,少益嗜食,和于身也。”(《触龙说赵太后》)注:“自己却勉强散散步,乃这里当‘却’讲。”按:根据文意考察,“乃自强步”应为顺接因果复句,正因“不欲食”才“强步”,也因强步才“嗜食”。故“乃”当为“于是”义也。而“自”有“即”之义,可解为副词“就”(此义参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这一段是触龙为劝说太后而用自身情况设喻,以求太后保重身体,是不当以自身之勉强而去劝说别人也去勉强的。因此,这里的“强”字不应是勉为其难,即在没有能力或能力不  相似文献   

18.
李觏(1009—1059),字泰伯,建昌南城(今江西省南城县)人。北宋著名的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倾向的思想家,他虽然不以诗歌名于世,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却说:“今观诸诗,唯《元帝》一首,不免伧父面目,余皆不愧所称,亦可谓渊明之赋闲情矣。”王士祯称其《王方平》、《璧月》《梁元帝》、《送僧游庐山》、《忆钱塘  相似文献   

19.
补释二则     
拙作《释德》刊后(见本刊第四期):李泽厚研究员来函补充曰,“曾疑‘德’原指氏族习惯法规,今如加上共同遵循则豁然矣,‘循’——功能要求,转而为‘德’——名词实体。” 案,此说极确。据此似可解决“德”之古义这一难题矣。甲骨文及周初金文叶德字均书作“值”(参看郭沫若《文史论集·周初四德器》一文)。德乃“循”之本宁。所谓“德行”实即“循行”。循即顺(见《说文》),  相似文献   

20.
“突厥”这一名称很早就出现在我国的汉文史书上,用来指称游牧在我国北方领土上的古代突厥人和以突厥人为主的部落联合体。他们当中有突厥、铁勒、葛逻禄等各部。突厥及其各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在不同的地方与不同的民族、部落接触融合,现在已经形成为若干不同的单独的民族。例如我国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塔尔、撒拉、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