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以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爆发的1937年为计,到中国抗战进入到第三个年头时,中国已经失去了南京、武汉。长江上游处在国民政府控制下重要的城市仅剩下重庆。自南京陷落后,国民政府即宣布迁都重庆,保卫重庆、保卫大西南已成为当时最重要的议题,宜昌作为扼守重庆的重要门户,长江流域国民党江防军围绕着宜昌及宜昌县内的石牌地区展开了宜昌会战、宜昌反攻、石牌保卫战等三次大规模的战役。这三场战役的最终结果很大程度了决定中国抗战的最后走向。其中长江流域国民党江防军在三场战役中乃至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和历史意义是值得深思的。  相似文献   

2.
灵活的方针:从强调“保卫武汉”到主张放弃武汉。广泛发动民众,有力地支援了武汉会战。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从战略上配合了武汉会战。  相似文献   

3.
常德会战     
李伽 《源流》2009,(12)
常德会战,又称“常德保卫战“,指1943年中国军队在常德与侵华日军进行的一次大会战。会战中,负责保卫常德城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74军57师,在易攻难守、无险可凭的  相似文献   

4.
半个世纪前,在日寇大举侵华、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国民党领导的中国军队曾对日本侵略者进行了积极英勇的抵抗。①在“七·七”芦沟桥抗战、平津南口作战、“八·一三”淞沪会战、太原忻口会战、台儿庄徐州会战、武汉保卫战、长沙会战以及两次远征缅甸抗战等重大战役中,均给予日军以沉重打击,为中国  相似文献   

5.
痴情张灵甫     
1945年,王玉龄17岁,尚是未谙世事的花季少女;张灵甫42岁,已是"抗日铁军"国民革命军第七十四军副军长,在武汉保卫战、南昌会战、长沙会战、常德之战、湖南芷江保卫战中立下赫赫战功。  相似文献   

6.
1939年5月和1940年5月,南阳战场上出现了两次“新唐战役”,它们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初期的两次重要会战,即随枣会战和枣宜会战的组成部分,对国民党抗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就有关情况做一粗浅的述评。一、第一次新唐战役1938年10月,武汉、广州失陷,抗日战争进人战略相持阶段。根据南岳军事会议的调整,南阳所属的豫南,以及鄂北、皖西地区划归第五战区统辖,李宗仁任司令长官。武汉失守后,国民党政府在其周围布置了近百个师,以包围态势与侵占武汉的日军八个师相峙。1939年春,国民党发起四月攻势,第五战区所属部队多次向平汉路南段…  相似文献   

7.
一、“保卫大武汉”口号的提出历史事实表明,抗战初期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与发展是比较和谐的。这种合作的主导原则是共同抗日。当时压倒一切的最高政治任务是挽救民族的危亡,将日本侵略者逐出中国。武汉会战正是在这种全民族抗战的政治氛围中展开的。始终站在抗日战争最前列的中国共产党,以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全面抗战路线、政策发挥着政治领导作用,八路军、新四军在战斗中发展壮大,并最终成为抗日的主力军于由.武汉会战处于国民党正面战场,国民党在国统区中处于执政地位,并掌握军事上的指挥权,因此国民党就成为正面战场的组织者和决策者。武汉会战中“保卫大武汉”的口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国民党提出的.  相似文献   

8.
关于武汉会战史研究之评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客观评介武汉会战史研究的丰硕成果基础上,对武汉会战的历史地位、内涵及胜败问题提出了值得注意的看法:1.武汉会战不仅是抗战初期最大的一次战役,而且是整个抗战时期进行的一次最大战役;2.武汉会战是由一场多次战役、战斗组成的会战;3.武汉会战粉碎了日军“继续攻势之能力”,实现了中国抗日战争从战略防御向战略相持的历史性转变。  相似文献   

9.
九江战役是抗日战争初期,武汉会战中外线作战的长江南岸主战场.其作战区域主要分布于彭泽、湖口、九江、星子、德安、瑞昌、武宁等县的范围内;其战略重点集中在彭泽马挡、湖口石钟山、瑞昌码头镇等江防要塞,南浔铁路、星德公路、瑞武公路等沿线的战略要地;时间从1938年6月23日日军进攻彭泽马挡,到10月28日德安失陷,历  相似文献   

10.
武汉会战是日本对华战略进攻时期的最后一战。日本发动的武汉会战包括政略攻势和军事作战两方面。由于中国政府坚决抗日,日本的政略攻势并未奏效。在军事方面,日本虽然取得了武汉会战的胜利,但却未能歼灭中国军队主力,也未获得结束战争的机会。相反,以武汉会战为起点,日本终于深陷中日长期战争的泥沼而难以自拔。武汉会战则成为日本侵华战争从战略进攻到战略相持的重大转折点,也是中国抗日战争从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11.
人物名片马步先(1920年-),男,87岁。1937年春从军,曾参加过卢沟桥抗战、徐州会战(南平集)、武汉保卫战等九次战役和战斗。1982年从人大附中退休。他是七七事变中驻守卢沟桥的中国士兵中,为数不多的至今健在的一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加入WTO后,我国独有枣业迎来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鲜枣生产是枣业发展中的热点,大果形特色鲜枣更是热点中的新亮点。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鲜枣生产发展十分迅速,引种北方大果型特色抗裂鲜食品种,已显现优势,  相似文献   

13.
衡阳保卫战述论彭厚文衡阳保卫战是抗战后期国民党组织的长衡会战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抗战史上应占有重要一席。本文拟对衡阳保卫战的经过、意义、守城长达47天的原因及最后为什么失败做一探讨,请史学界同仁教正。1944年春,侵华日军集中sl万兵力,发动了打通大陆...  相似文献   

14.
1931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大批难民因东北、华北、长江下游等地逐渐沦陷而不断向南、向西涌入武汉,致使武汉难民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在1938年武汉会战期间。出于武汉会战和抗战大战略的需要,在国民政府的主导下,国民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诸多有力举措,组建高效的疏散机构,进行广泛的宣传动员,通过沿途救助、后方安置等诸多手段,将集聚于武汉的难民和武汉市民一百余万紧急疏散至四川、广西、贵州、陕西等大后方,为中华民族坚持抗战保存了一支重要的有生力量,并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处理和管控重大危机提供了历史借鉴。这一规模巨大的人口紧急疏散事件及其体现出来的"中国空前未有的最完全的团结精神"的"武汉精神"也因此成为了中国人民坚持抗战、不屈不挠的标志,并被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5.
《武汉会战日方资料丛编》是江汉大学武汉抗战研究中心、武汉博物馆组织编译的日本方面关于武汉会战的报道、战史及研究成果等资料汇编。丛书共6卷:一是《<战史丛书>武汉会战资料汇编》,收录了当时日本政府及大本营关于武汉会战的决策命令等,记述了日军在武汉会战中的进程,是日本方面研究武汉会战的重要资料;二是《<朝日新闻>武汉会战报道汇编》,共分3卷,收录了《朝日新闻》关于武汉会战的新闻报道,同时收录日方关于中山舰的相关资料,动态地反应了日军进攻武汉的详细过程;三是《武汉会战日军参战部队战史选译》,包括《熊本兵团战史》和《乡土部队奋战史》中关于武汉会战的内容;四是《武汉会战日方图片汇编》,以当时日本出版的历史写真图片为主,也收录了战后日本部分研究著作所披露的图片,具体而直观地反应了日军在武汉会战中的部分表现。整套丛书对于全面而具体地了解日军在武汉会战中的情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当然,丛书内容带有浓厚的日方感情色彩,比如对日军作战力的吹嘘和对中国军队的鄙视污蔑等,阅读和使用时一定要注意鉴别。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目前抗日战争史中对武汉保卫战研究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了从整体上探索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及其基本内容。同时,还以较翔实的史料阐述了新的阶段划分理由,概括了国共两党军队的战略牵制、人口与难民的疏散和武汉保卫战时期中日双方的文化氛围等这些足以影响整体性研究的若干问题。作者建议史学界应从挖掘重要的原始资料和提出新的见解入手,保障这一课题的整体性研究获得进展。  相似文献   

17.
蒋翊武在湖湘组织的反清起义,是长江革命的首次尝试;蒋翊武在长江流域的活动及组织领导的武昌起义,是长江革命首义的胜利;蒋翊武在保卫武汉、光复沪宁、拒袁讨袁中维护长江革命成果,确立了"开国元勋"地位。  相似文献   

18.
《阅读与作文》2011,(5):56-56
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中我国为支援英军在缅甸抗击日本法西斯,并为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而建立的出国作战部队。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开始与日军作战,至8月初中英联军撤离缅甸,历时半年,转战1500余千米,浴血奋战,屡锉敌锋,使日军遭到太平洋战争以来少有的沉重打击,多次给英缅军有力的支援,取得了东吁保卫战、斯瓦阻击战、  相似文献   

19.
反攻宜昌战役是抗战时期发生在鄂西地区的一次大规模战役。为策应第二次长沙会战,国民党第六战区军队于1941年9月至10月在鄂西发动了反攻宜昌战役。战前,中国军队进行了周密的计划和部署。战役爆发后,第33集团军、第20集团军分别在宜昌东北、东南方向南北夹击日军,长江上游江防军、第26集团军则在宜昌以西、以北地区进行主攻,几度攻入宜昌城内,困守城内的日军残部陷入绝境,但最终中国军队未能完全占领就被迫撤退。其原因有三:第六战区指挥存在失误;第六战区部队缺额严重,训练不足,装备落后;日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并依托坚固的工事进行顽抗。反攻宜昌战役是第二次长沙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战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武汉抗战时期,蒋介石对外力争国际反法西斯阵线的同情与支持,对内积极动员、组织和团结各抗日力量对日抗战,先后督导或指挥了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使抗战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相持。同时,还为部署其他各项重要抗战工作及安置难民、难童等做出了重要贡献,成功地实行了抗日战争由东部向西部的战略大转移,为谱写这一时期中国抗战的辉煌篇章立下了功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