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天华是我国民族器乐的一代宗师,在二胡曲的创作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其运用中西结合的音乐创作技法谱写的10首二胡曲,使得二胡这种曾被"鄙视"的乐器焕发出新的光芒,并从此被搬上了独奏的舞台,为二胡艺术的飞速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良宵》与《月夜》就是其创作的具有"东方式的小夜曲"称号的两首二胡独奏曲。  相似文献   

2.
陈莉娜 《南都学坛》2012,32(4):138-139
<正>刘文金,当代著名作曲家,代表作有二胡独奏曲《豫北叙事曲》、《三门峡畅想曲》和协奏曲《长城随想》以及《如来梦》、《戏彩》、《孔子颂》、《泰山魂》。近些年来,刘文金的杰作频出,展现了作为当代极富影响的作曲家永不枯竭的创作原动力。在当今后现代思潮涌动,音乐创作追求走出传统,寻求解构的语境中,刘文金的作品总会  相似文献   

3.
浅析钢琴曲《二泉映月》的音乐及演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钢琴曲《二泉映月》是我国著名作曲家储望华先生根据阿炳的同名二胡曲改编创作的一首中国钢琴作品。该曲在原作基础上,在曲式结构、音乐色彩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大胆尝试,利用钢琴表现力丰富的特点,深刻展示出了原作丰富的内涵,音乐形象鲜明、生动。本文通过阐述作品的创作背景,分析作品的音乐结构,并对其演奏作分析研究,旨在探索作品中由民族钢琴音乐所表现出的那种民族特色和极强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4.
《二泉映月》是一首跨国别、跨民族、跨文化的二胡独乐曲的佳品,是我国杰出的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即阿炳)的传世之作。《二泉映月》以如歌如泣的旋律、完美的乐思结构、精湛的演奏技艺,表述了阿炳的沧桑人生经历。《二泉映月》的音乐艺术表现形式,为从事二胡演奏和创作打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随着20世纪涌现出的大批具有江南风味的二胡乐曲,江南风格成为二胡艺术中份量最重的一种地域风格。本文通过对这种地域音乐风格的形成进行文化阐释和对具备这种地域风格的二胡乐曲进行音乐形态学分析,试图探寻二胡音乐创作与江南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对《二泉映月》几种不同演奏谱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是瞎子阿炳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他毕生从事音乐生涯的创作结晶。这首乐曲不同于一般的抒情性的写景乐曲,它既有深刻的社会内容和现实意义,又在演奏艺术和创作手法上有着很大的发展和创新。 《二泉映月》早已成为当代二胡演奏家经常演奏的曲目之一。但是,许多二胡演奏家在演奏此曲时,根据他个人对乐曲的理解和体会,对原曲进行了不同的剪裁和压缩,  相似文献   

7.
刘文金先生在运用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手法时 ,结合调性思维的方式 ,将民族音乐中的“声”的润饰技巧 ,扩大地运用在音乐的陈述、展开及结构形成过程中 ,从而使作品的整体风格及音乐形象带有了“诗韵”的气质。在西方音乐中 ,音乐的展开是在主题及其动机通过和声、调性、织体等作曲技法的运用来进行的。而在作品《秋韵》中 ,刘文金以中国传统音乐的线型思维方式 ,将调性发展手法巧妙地运用在以乐句和乐段为结构单位的展开中 ,产生出类似中国画“大写意”的艺术效果 ,很好地体现出作品标题《秋韵》所要表达的内涵。整个作品的“意韵” ,在音乐内在结构力的不断形成过程中被逐渐体现出来 ,较好地实现了作品整体结构上对“大写意”———“神韵”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原是一首小提琴独奏曲,自从被移植成二胡独奏曲之后受到了许多演奏家的青睐,更是各大赛事及音乐院校学生必选、必奏的一首具有高难度演奏技巧的乐曲。乐曲由引子、纵情高歌、热烈欢舞三个部分组成,只有通过对各个段落甚至乐句进行细致分析以及学习与研究不同的演奏版本,才能忠实地表达作品的创作初衷、掌握地方音乐风格、再现音乐的美感,在演奏中获得真正的成功。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古老传统音乐要通过世界各民族的音乐文化相互交流、通过与西方音乐形式的融合,才能获得世界乐坛的认可,才能以主流文化的姿容展示中国传统音乐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神韵。本文从二胡的远古历史直至现代二胡乐曲审美需求的时间差,阐述了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打破传统音乐的封闭状态,在去粗取精、消化融汇中,取得开放性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民间音乐家华彦钧 (阿炳 )传世的《二泉映月》二胡曲 ,内涵深刻、结构严谨、艺术新颖以及独到的演奏手法 ,成为我国民族音乐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今天 ,我们对其旋律风格和演奏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 ,不仅可提高二胡教学与演奏的水平 ,而且对弘扬我们民族音乐的优秀传统和创造民族的新音乐文化 ,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传世的<二泉映月>二胡曲,内容深刻、结构严谨、艺术新颖、演奏手法有所创新,成为我国民族音乐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今天,我们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对二胡教学与演奏的提高,而且对弘扬我们民族音乐优秀传统和创造民族的新音乐文化,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探究刘天华的二胡音乐,无论是其作品的内蕴、音乐语言的个性、乐思的深刻性,还是其演奏艺术的探索,那份内在的承载着深刻民族文化内涵的意境,却始终令今天的二胡界人士仰止。通过对刘天华的二胡音乐艺术观、作品创作和演奏艺术意境的探论,深感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打通古今、东西音乐之间“隔”的最有效的钥匙,是提高二胡艺术工作者的文化内涵,是二胡音乐创作和演奏艺术发展必由之路。二胡音乐创作和演奏艺术,也当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相似文献   

13.
《老友》2014,(12)
正幼时的我就喜欢音乐,读师范后更加迷恋音乐。1953年师范毕业前夕,我创作的一首儿童歌曲居然被江西《教育工作》杂志刊登了,从此,我就有了一个"音乐梦"。从事教育工作后,在紧张的教学之余,我不仅努力学习音乐理论,还坚持歌曲创作,陆续在《赣江新歌》《广播歌选》《长江歌声》等刊物发表过作品,其中有3首还被广播电台播放了;更让我惊喜的是,1956年5月间,县政府派人通知我去参加江西省召开的"音乐创作座谈会",由此更坚定了我的"音乐梦"。  相似文献   

14.
阿炳是我国著名的民间音乐家 ,他创作的《二泉映月》二胡曲优美婉转 ,如泣如诉。既表现了江南明媚的风物景色 ,也表现了自己坎坷悲惨的人生道路。拉好这首二胡曲首先要理解曲调的思想内涵 ,把握好曲调的音乐形象及风格特点 ,其次要在演奏技巧上下功夫 ,平稳深沉的乐段要用缓慢的硬弓 ,怨愤激越的乐段要饱满并且和揉弦密切配合 ,到高潮的主题曲时要紧凑 ,要控制好高把位 ,加强运弓的力度 ,只有将曲调特殊的蕴含及韵律充分表现出来 ,才能感染听众 ,达到曲调与演奏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5.
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是著名作曲家何占豪先生的作品,起初是一首中阮协奏曲,因为演奏效果极好,于是改为古筝协奏曲。该协奏曲以《满江红》为主题进行编排,曲中融入了西方作曲的技法及理念,较好地体现了中西音乐文化的交融。本文首先阐述古筝曲《临安遗恨》的创作背景,然后重点探讨其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6.
《安妮特拉舞曲》是挪威作曲家爱德华·格里格的代表作之一《培尔·金特》组曲中第一组曲的第三首,作品以其强烈的浪漫主义特征、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独特的个性征服了众多音乐学者与音乐爱好者。这是一首在组曲中颇具代表性的阿拉伯风格舞曲,本文试从作品的创作背景、表现内容、作曲技法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其达到能对作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与理解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二胡演奏艺术中的移植乐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二胡作为独奏乐器,距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在刘天华先生之前,从民间流传下来的二胡曲目屈指可数。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和探索,一批从其他器乐曲、声乐曲中移植和改编而来的二胡曲目,极大地丰富了二胡演奏曲目,而且,通过学习借鉴其他乐器的演奏技巧,扬长补短,丰富和发展了二胡的演奏技法及表现力。本文主要论述移植乐曲在二胡演奏艺术发展中的作用。一、发展脉络  进入20世纪,中国的弓弦乐器在经历了上千年的流变之后,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当二胡作为独奏乐器登上舞台时,除了极少数的一些独奏曲之外,可供演奏的乐曲非常之少。二胡曲的主…  相似文献   

18.
肖邦的作品以独特的魅力受到作曲家、演奏家及音乐学家的喜爱与重视。在他众多的音乐创作中,四首钢琴叙事曲无疑占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特别是第一首叙事曲---《g 小调叙事曲》,更是以深刻的爱国情感和完美的音乐形式受到普遍欢迎。肖邦的《g 小调叙事曲》,在音乐材料的组织上继承与发展了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成功创作经验,沿用了传统的主题-动机贯穿发展法;在主题材料的贯穿、曲式结构的连贯发展、作品调性布局及和声安排方面继承了舒伯特音乐体裁特性和创作技法。肖邦在继承贝多芬和舒伯特的同时,又为其理论注入了新鲜血液,使主题-动机在结构力、音乐形象塑造方面都具有独特性。  相似文献   

19.
即兴曲是浪漫主义音乐艺术的重要部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作曲家弗朗兹·彼得·舒伯特创作的钢琴作品《即兴曲0p.90 No.4》,是一首具有即兴表演音乐风格的作品,整首乐曲采用了简单的三段体结构,表达出作者的浪漫情思,刻画出优雅生动的音乐形象。  相似文献   

20.
戴瑞吉 《老友》2014,(12):16-17
幼时的我就喜欢音乐,读师范后更加迷恋音乐。1953年师范毕业前夕,我创作的一首儿童歌曲居然被江西《教育工作》杂志刊登了,从此,我就有了一个“音乐梦”。从事教育工作后,在紧张的教学之余,我不仅努力学习音乐理论,还坚持歌曲创作,陆续在《赣江新歌》《广播歌选》《长江歌声》等刊物发表过作品,其中有3首还被广播电台播放了;更让我惊喜的是,1956年5月间,县政府派人通知我去参加江西省召开的“音乐创作座谈会”,由此更坚定了我的“音乐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