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道德内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道德内化作为道德社会化的途径之一,是指道德社会化的主体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接受社会道德教化,将社会道德目标、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模式等转化为自身稳定的道德人格特质和道德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道德内化具有内容选择性、模式可变性、过程发展性等特点。作为个体道德产生和发展过程的道德内化,主要是通过模仿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认同自居、自我强化等方式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在道德教育的实践中,如何将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儿童、青少年良好的内在品德,形成个体的道德人格,已成为德育工作面临的一大挑战,也是长期以来困扰德育工作者的一个难题。近20年来,道德内化的问题逐渐成为国内伦理学、道德发展心理学和德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道德内化的含义、过程、心理机制、途径及促进策略等几个方面,较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了相关研究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的重点和思路。  相似文献   

3.
道德内化与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内化为大学生自身道德品质和信念的过程。道德内化一般是通过角色扮演来实现的。根据道德内化理论,在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把灌输机制与接受机制结合起来;把角色指导与角色训练统一起来;把连续性与系统性结合起来,以使思想品德教育富有成效。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内化为大学生自身道德品质和信念的过程。道德内化一般是通过角色扮演来实现的。根据道德内化理论,在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把灌输机制与接受机制结合起来;把角色指导与角色训练统一起来;把连续性与系统性结合起来,以使思想品德教育富有成效。  相似文献   

5.
儿童的道德内化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是社会道德准则被个体掌握的过程,也是儿童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相结合形成道德动机或道德信念的过程。本文在简要介绍精神分析学派、社会学习理论、认知理论、归因理论等学派对道德内化问题的不同看法的基础上,从道德内化的成分、过程、标准、心理障碍等方面分析了儿童道德内化的内在机制,讨论了成人的教导方式在儿童道德内化中的作用,并介绍了影响儿童道德内化的三种教导方法。  相似文献   

6.
旅游者作为旅游活动的主体,其道德行为失范势必会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由于旅游者自身德性修养的欠缺,旅游从业人员道德导引的缺失及旅游监督管理机制的不完善,致使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破坏目的地环境资源、不尊重目的地民俗文化和过度旅游消费等行为。针对旅游者道德失范问题,旅游发展中应加强旅游者道德教育,建立健全旅游监督管理机制,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7.
道德养成和道德内化的内涵、起点和侧重点不同,适合的青少年群体也有差异,但道德养成是道德内化的基础,道德内化是道德养成的深化;两者客观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机制,并通过这种机制来保障道德主体的道德行为习惯养成和道德品质的积淀、确立。道德养成与道德内化关系及作用机制的原理对我国未成年公民道德建设的启示在于:应以内化为目的,重在从基本道德养成抓起;认真研究和遵循道德养成和道德内化的规律,依照二者的相互作用机制等整体推进未成年公民道德品质的建构和良好道德人格的完善;根据道德内化和道德养成的群体差异,有侧重地做好青少年公民道德素质的培育工作。  相似文献   

8.
对高校道德教育中道德内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大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是德育工作的中心。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是要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道德意识,并进一步稳定为个人的道德行为。本文分析高校德育过程中道德内化的特点,依此为理论基点,促使教育者转变德育观念,以大学生为主体施教,促进大学生道德内化。  相似文献   

9.
论高校德育之魂:大学生道德内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德育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重任,对大学生道德内化起着更为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受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高校德育实践日益暴露其弊端。立足于对传统道德思想的反思,在道德内化理论的基础上,提供可选择的尝试,从而促进大学生道德内化,使其从他律走向自律,增强德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内化教育内容是成功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实现受教育者内化,才能成为推动和指导受教育者自觉满足自身需要活动的内在动力。本文全面总结归纳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存在问题、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效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国际规范内化有助于将国际社会反响强烈?与公众利益紧密相关的国际规范?理念?承诺等融入本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本国兑现国际承诺,继而促进国际规范?理念?承诺等在全球层面获得新进展?文章基于国际规范内化理论试析了环境和卫生领域国际规范内化的案例,梳理出不同领域国际规范?理念等在中国内化的路径,总结出国际规范在中国内化的特点,并基于这些特点提出加深与WHO未来发展合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认同理论对我们研究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视角价值,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大学生内化校园文化的影响因素包括大学生的自我认同需求、社会认同需求和生存发展需求。以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的内化为目标,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以提高大学生的满意率为中心,要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满足大学生基本需求为主要功能,要有一个健全和谐的支撑网络。  相似文献   

13.
源于儒教伦理的忠孝观念在日本宗教的世俗化进程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在日本,忠孝观念是同其民众与国体的一体化而并存的,成为日本国民政治价值观的一部分。文章探讨了日本忠孝观念的缘起与特征,认为忠孝观念在事实上对形成具有日本特色的高效、实用的创新机制起到了内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专业课程教育为载体,挖掘专业课程教学中蕴含的人文道德精神,将专业教育与人文道德教育有机地融合与内化,增强人文道德教育的主动性和目的性。分析高校学生的教育现状,研究专业教育与人文道德教育融合的方法与途径。结合《机床数控技术》课程,实践专业精神与人文道德精神教育融合内化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5.
理论审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心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梳理内化理论的基础上,认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是一个连续的心理发展过程,相继经历图式认知、被动从众、局部同化、结构顺应四个连续、递进阶段.这一心理发展过程具有能动性、递进性、系统性和波动性特征.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教育策略在于尊重主体性、增强持续性、强化协同性、突出实践性、加强针对性、突出示范性,进而才能有效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  相似文献   

16.
揭示学习动机的内化规律和特点,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教育的目标。通过对现有学习动机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的梳理,论证了依靠外部教育资源的有效设置来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是促进动机内化的关键。在借鉴西方先进学习动机理念与模式的基础上,为我国学校教育的发展变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和机遇,充分发挥道德对经济生活的调控和激励作用,新时期的道德理论必须从道德的评价标准、道德的理论体系以及道德意识三方面进行创新,从而使人们在道德建设过程中能正确地把握形势,看准方向,以唤起大家在道德建设上的危机感、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对道德建设美好前景的信心。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超越性的精神生成实践活动。将外在思想道德规范内化为教育对象的内在思想,从而实现人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和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机制做一定的分析,可以提出充分发挥内化机制作用的系统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墨家的道德理论包括道德起源论、道德价值论、道德规范论、道德评估论和道德教育方法论,皆自成体系:关于道德起源,它宣扬上天赋予论,又突出后天习染论,表现出"二元化"倾向;关于道德价值,它提出"万事莫贵于义"和"义为天下之良宝",把道义同功利统一起来,比儒家重义轻利的说教,无疑更为合理;关于道德规范,它提倡"兼相爱"、"交相利",以及"赖其力者生",大力倡导"俭节"的美德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于道德评估,它提出以"三表"作为评估的标准和"合其志功而观焉"的评估方法;关于道德教育方法,它提出了诸如"尚贤事能"、"上同而不下比","尊天事鬼"等一系列具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