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东周玉器造型日渐精致化,以龙凤为主,复合造型和金玉组合大量出现,变化中求统一,对称中见和谐。纹饰方面,由阴线平面刻发展至阴线刻兼浮雕和减地突雕等,雕琢技法的进步增加了玉器的表现力,使玉器光泽秀美。春秋时期的纹饰多蟠虺纹、勾云纹、卧蚕纹等,仍多是出自神化的幻想动物,战国时谷纹、蒲纹出现,纹饰风格也渐趋图案化和装饰化。佩玉人格化成为新的风范。 相似文献
2.
章永俊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2):81-87
东周时期,今北京及附近地区的燕地手工业生产继续发展。手工业生产范围更加广泛,专业分工和手工业内部分工更加细密。冶铁、煮盐、漆器等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尤其是冶铁业已成为最主要的手工业部门。其他重要的手工业部门有青铜冶铸、金银器加工、兵器制造、制陶、铸币业等。 相似文献
3.
东周陶器在造型上,栩栩如生的仿生造型使器物富有生活气息。而传统的几何造型更是由抽象、规范走向纤细、玲珑;纹饰上,纹样装饰的写意性、象征性减弱而写实性增强,反映现实生活的写实性图案普遍盛行。而绘画、雕塑、漆艺等多种艺术技法的综合运用,点、线、面的娴熟把握,使得陶器纹饰与造型妙合无垠,相得益彰。东周陶器对现实生活的观照,对美的自觉追求,代表了一种全新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4.
杨远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2)
东周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兼并,文化艺术上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青铜器的造型和装饰设计也体现出地域性特点,形成了南北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即以中原文化为中心的黄河文化圈所表现出的现实主义风格和以楚文化为中心的长江文化圈所表现出的浪漫主义风格。这正是当时社会审美观念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崔青青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69-74
东周园林建筑的变化体现了其时园林审美艺术从重德到审美的嬗变。通过以园林建筑中“台”以及园林位置的变化点明东周园林由原有的儒家礼制思维,转向了道家的美学思维,园林的功用也随之在单一的政教功利性中融入了主体的审美愉悦性,从而对传统中国人人格的丰满产生了极大作用,既积极入世,但又不会走向偏执;在现世中有所为,但又拥有一个极洵烂至美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6.
东周时,宗法式家族制度逐渐瓦解了。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在这些因素中,人口的流动频繁发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要素,因为它直接促使了血缘关系的全面解体。 相似文献
7.
程峰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52-55
东周列国时期,焦作地区农业经济发达,是当时的经济中心;同时,由于其特殊的优越的地理位置,又具有极高的军事价值,成为诸侯争夺的焦点,总之,焦作地区在东周列国时期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8.
潘天波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117-125
在东周,诸子都不约而同地倚重口传文化。他们在口传媒介中发现真理与传播思想,并明显呈现出一种普遍的政治关怀。换言之,东周诸子基于国家的立场,力图把自己变成政治思想的"说话人",并对口头传播赋予严格的伦理规约与道德规范。作为政治传播主体的东周诸子对口传文化非同寻常地虔诚与敬畏,它不仅见证口头传播的理性精神与实践效力,还表现出被信赖与宽容的政治偏向。洞悉东周诸子"舌尖上的政治"有补于当代新媒体传播的策略选择以及政治传播的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李寿菊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7(1):56-61
《三国演义》与《东同列国志》都崇尚“羽翼信史” ,但罗贯中的立意在小说历史化 ,冯梦龙则意在历史通俗化。两人在编纂技巧上也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10.
方成军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安徽六朝时期的墓葬迄今已发现六十多座,其中两晋时期墓葬就有近五十座之多。两晋墓葬主要分布于长江南岸及皖南,其次是江淮地区的合肥等地,淮河以北个别地区也有发现。这批墓葬资料对于认识安徽乃至整个长江下游地区两晋墓葬制度以以及陶瓷等手工业的发展情况有重要价值。安徽两晋墓葬均为砖室墓,有单室、双室和多室三种类型,各种类型的墓葬在两晋的不同时期流行情况有所不同,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随葬品以青瓷器为主,亦最具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1.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1-18
青铜斧是中原地区青铜时代具有代表性的器物之一。其器身呈扁平长条形,双面弧形刃或直刃,銎口多呈长方形或六边形;器型差异主要表现在有无铜箍和附耳上。铜箍数量多者出现的时间较晚。器身施有"十"字形凸线纹或兽面纹的青铜斧多属商晚期,西周少见。目前所见中原出土青铜斧的墓葬最早属二里岗上层时期,为初步发展阶段,数量较少。之后青铜斧数量不断增多,至西周早期达到繁盛期,西周中期呈现衰落之势。随葬青铜斧的墓葬有明显的等级差异,商代主要集中于高等级墓葬中,西周开始向稍低等级的墓葬蔓延。 相似文献
12.
吴衍发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86-91,127,128
民国时期是中国艺术史的现代转型期,这一时期的艺术史学者都有着自觉的艺术史分期意识。艺术史分期是艺术史学者在安排阐释要素时须加以虑及的一种逻辑结果,这种分期的标准并非是客观存在的,每个研究者都有一种从自身理解艺术史而建立的分期标准。民国时期艺术史分期主要有历史学模式、形式主义模式、社会学模式、生物进化模式、唯物史观模式等五种模式,每种模式各有其特点。这些模式是西方新史学与中国传统画史不断融合的成果。艺术史分期具有模糊性、相对性和多样性,提倡从艺术史和社会史结合的角度来思考分期的标准,是对民国时期艺术史分期进一步探讨和反思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文化链的相关理论被应用到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中.在综述文化链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文化链理论在城市文化中的体现,并阐释不同的自然、人文背景和都市发展历程形成不同的城市文化现象,指出不同地域的城市文化形成了一条具有丰富内涵的城市文化链,这种城市文化链是由城市历史、城市制度、城市风格、城市建筑等多种表象组成的有机、系统的整体. 相似文献
14.
张永禄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5(1):102-107
小说类型的本体论视城内,成熟的小说类型不仅表现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以叙事语法为表征的富有形式感的伟大成规,而且在于成规背后的富有空间意味的民族性或地方性智慧结晶价值蕴含.小说类型的生成和价值取向的生成是双向步,且彼此规约的.小说类型的魅力在于人类价值具体的形式化.价值一旦在具体小说类型中获得了基本语法和程式,自身则隐匿起来,而价值表达式则催化出相应的精神场域和情绪氛围,给读者带来长久的类的审美期待.当今价值多元化时代,呼吁小说类型的多样化,以适应不同社会阶层人们的审美诉求,这是小说繁荣的基本标志. 相似文献
15.
文学史分期与文学观念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兴萍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17-19
文学史分期的讨论反映了不同的文学观念的讨论 ,近二十年来围绕现代文学史分期的讨论 ,经历了以五四新文学为起点的政治性标准、以世纪之交为起点的国家现代性标准和人的现代性标准三个阶段 ,使文学史分期成为多元复杂的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16.
尹伟先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5,(2)
藏文词汇工具书编纂的历史可以分成若干个时期。每一时期又都有自己的特,点与成就。本文在对国内外编纂的主要藏文词书进行介评的基础上,对每一时期的分期标志、特,点、主要成就等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7.
孙永刚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
东周王城是东周时期的国都,也是中国古代都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徐昭峰教授独著的《东周王城研究》,在详细梳理东周王城考古资料的基础上,对东周王城的地望、成周与王城的关系、东周王城的城郭、宫城及宫殿建筑、手工业作坊、仓窖、王陵分区、墓葬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对东周王城的系统认识,对进一步完善中国都城制度史具有重要学术意义,是填补洛阳两周考古系统研究专著空白之作。 相似文献
18.
许俊雅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18-24
台湾新文学史的叙述向来难摆脱民族、政治的纠葛,或以政治上的反共、解严为依据,或以文学思潮上的写实、现代、后现代为依据,或以文学社团的成立为依据。本文仅对目前可见的几种分期,加以描述,并略做检讨。日据时期的台湾新文学分期,不应该被简单划分为一个殖民统治时期,目前较普遍的一个分法,是将日据台湾新文学划分为三阶段,第三阶段从1937年中日进入战争前夕到日本战败的1945年,几乎没有异议。战后台湾新文学史的分期,各论者亦有不同的看法及理论依据,最为常见的是以十年为断的分期法。唯每一种主观的论述,各照一隅,互有得失,台湾近百年的新文学究竟该如何分期、如何叙述,有待于作进一步反思。 相似文献
19.
李学勤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1,(5):1-3
春秋郑器"与兵方壶”非常近似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和淅川下寺一号墓出土的龙耳虎足方壶,同李家楼墓的莲鹤方壶也多共同之处.原来可能有两件,另一件现尚隐藏未出."与兵方壶”有铭文76字,约作于郑成公、厘公之世,也可能再晚些,到郑简公的初年. 相似文献
20.
陈祖芬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4):91-93
对档案学发展史传统分期结构进行了反思,在范式演进结构下对档案学发展史进行重构,划定了档案学发展史上的前科学与常规科学时期。通过对传统分期结构法与范式演进结构法的比较,论证了范式演进结构法在组织档案学发展史的优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