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芸斋”了望“白洋淀”──论孙犁小说风格的演变赵福生人们提起孙犁,眼前就会浮现诗情画意的“荷花淀”,它是那么清新、纯洁、亲切,使你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然而,在40年后的今天,我们却看到了一系列风格迥异的“芸斋小说”(五十年代的《铁木前传》、《风云初...  相似文献   

2.
孙犁具有浓厚的女性情结,善于描写水淀风光和女性人性之美。但在孙犁早期文学创作中,他宣扬的是英雄主义,凸显了浓厚的英雄情结,这一点,却一直为人们所忽视。人们看到的是带着白洋淀露珠的孙犁,没有看到裹着战争硝烟的孙犁;人们注重了孙犁水一样的阴柔,没有发现他带血的刚强。《荷花淀》创作是孙犁创作个性的自然流露,文学评论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作家的自我发现,导致了荷花淀文学风格的确立。  相似文献   

3.
孙犁是一位以小说名世的作家,写于四十年代的《荷花淀》、《芦花荡》、《嘱咐》等短篇小说及建国后的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等,均确立了他作为一代名家的地位。然而,从骨子里说,孙犁却是一位散文家。他的小说不注重故事情节的离奇曲折,而着意平凡生活场景的显现,带有明显的散文味;其散文则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散淡自如,浑然天成。与一些专事散文的作家相比,孙犁的散文数量不算太多,但质量较高,屡有精品。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以后的新时期十年,孙犁全力以赴地从事散文创作,从又一个侧面展现了他的创作实绩,反映了新时期散文的水平与成就。  相似文献   

4.
谈《荷花淀》的感情描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犁的小说《荷花淀》,于一九四五年春在延安发表,三十多年来,这篇只有五千多字的短篇,以其特有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姿屹立在现代文学之林,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关于《荷花淀》,多年来已有许多文章对它的主题、人物、风格、语言等作了有益的研究和讨论,使读者逐渐加深了对这篇名作的理解。但我以为,小说在感情描写上的丰富和深挚是它获得成功的又一个重要因素。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荷花淀》是合乎这个  相似文献   

5.
《荷花淀》是孙犁同志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是短篇小说中的珍品。《荷花淀》问世虽近四十年了,但小说那清新、朴实  相似文献   

6.
孙犁的《荷花淀》是一篇优美的短篇小说,也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好教材。本文从景物美、人物美、意境美三个方面探讨了《荷花淀》的美育价值。  相似文献   

7.
孙犁的写作风格曾经被批判,说其美化战争,但在2000年即上个世纪末《亚洲周刊》选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100强”(长篇中篇放在一起)之中,孙犁的小说被选入两篇,一篇就是《荷花淀》,另外一篇是《铁木全传)。这其实是一个很难得的荣誉。我想,主要原因应该是他那清新淡远富于诗意的风格,给人以恒久的魅力。孙犁写的荷花,那是一种富有中国古典情结的花,孙犁用荷花来写战争,写得清新抒情,残酷的战争和纯洁美丽的荷花融合在一起,让我们感受到了浓郁的人情美,人性美。这不,最平常的被人忽略的菜花,在孙犁的笔下,也能让我们读到深刻的家园之思,父子深…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孙犁是一个有贡献有影响的老作家。建国前,他的小说创作多是短篇,大都收在《荷花淀》、《芦花荡》、《嘱咐》、《采浦台》等集子中。一九五八年,这几个小说集和部分散文、特写,编集成《白洋淀纪事》。孙犁的小说,以自己清新、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很受人们的欢迎、喜爱和重视。  相似文献   

9.
在平凡的生活中创造美的意境,用质朴的语言塑造鲜明人物,孙犁以一种饱含诗情画意的笔调为我们构筑了一个卓然自立、诗意盎然的"荷花淀"世界,形成了诗、画、文三位一体的崭新的个性化审美风格,犹如自然天籁,浑然天成.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拥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家.  相似文献   

10.
孙犁小说由前期到后期,有一个由诗意写实向散文体定实的转变过程。孙犁晚年创作的芸斋小说三十篇,以简洁的文笔刻画出复杂多变的人情世态,不复有《荷花淀》式的单纯。在形式上,孙犁杂取古代文言小说与传统散文的特点,创造出一种介于小说与传统散文的特点,创造出一种介于小说与散文之间的小说体式。  相似文献   

11.
孙犁同志在一九四五年写于延安的短篇小说《荷花淀》是篇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佳作,它以深刻的思想内容、感人的艺术形式,给读者以深刻的教育和强烈的感染。 作者在谈到他如何看待生活、如何进行艺术构思的体会时说,作家必须“要看一个事物的最重要的部分,最特殊的部分,和整个故事内容、故事发展最有关的部分,强调它,突出  相似文献   

12.
与孙犁以往作品相比,《铁木前传》具有内涵的多义性和人物的复杂性。在对《铁木前传》回望中,可以获得时代、人性和无意识三个层面的解读。时代的解读为常见的表层阐释,人性和无意识层面的解读,却是揭示作品深刻内涵的纵深挖掘。通过回望与解读,《铁木前传》在孙犁一生文学创作活动中的地位更加明晰,它是作家不断进行文学探索而造就的现实主义杰作,既为前期创作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又为晚年的变法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显现了作家在探索中创作风格的滞后。  相似文献   

13.
《男女内参》极少讨论书的内容那一句句风格独特的”网签“,完全是作者和粉丝的个性化交流。她借助微博的属隆让更多的读者产生了购买的欲望. 6月的一天,未经实名认证的网络名人“不加V”在微博上说了一句,“下面开始卖书”后,她的22万粉丝,见识了她刷屏的能力。泡微博的人大概郜知道,“不加V”还有一个更著名的ID:木子美、因文章风格大胆另类,这位当年以《遗情书》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以致最后成为禁书作家的争议人物,这次颇为“小清新”地出了一本《男女内参》。  相似文献   

14.
孙犁在"文革"后期写下的《书衣文录》,记录了作家在这场浩劫中的心理与言行,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本文以《书衣文录》为分析材料,对孙犁的人格及其特征进行了详尽解析,指出作家的人格具有鲜明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在人格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的认知水平在"文革"的磨难中得到了大幅提升,从而带动了人格层次的整体提升,并对其文学创作转型和新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这一意义上说,《书衣文录》是孙犁晚年文学创作活动的肇始,是"新孙犁"诞生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5.
文化大革命前,《光明日报》·《文学遗产》曾就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篇进行过热烈的讨论,对风骨的解释,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这篇文章里,我不想对过去讨论中提出的各种不同观点进行全面论述,只是就李树尔同志在《论风骨》一文中阐述的“风骨”即“风格”的理论提出些质疑,以求教于有关方面的专家。 李树尔同志在《论风骨》一文中说:“综上所述,‘风骨’就是风。风,对于某一个作家来说,是指他的创作风格;对于一系列相类似的作家来说,是文学潮流或流派。就广义而言,还有阶级的、民族的、时代的风格。风格即人,在阶级社会中,人都是阶级的人,因此,风格也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倾向牲。”  相似文献   

16.
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和孙犁《荷花淀》同是40年代反映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农村妇女在抗战中的表现及命运的重要小说。但二者有许多不同,尤其是两篇作品反映出来的节烈观,虽然在民族解放战争中因和民族气节、政治节操纠缠在一起而具有同样的复杂性,但除去革命话语的遮蔽,可以发现作家对节烈的态度有很大区别。这与作家的性别视角、文化背景、审美旨趣、创作原则以及作品的创作时间均有较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千古流芳总是情──《铁木前传》深层主题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在当代尤其是“十七年”文学中,《铁木前传》是一部非常独异的作品。与它的产生背景及题材大致相同的《三里湾》、《创业史》、《山乡巨变》等,虽然当初轰响文坛,而后又在文学史上地位显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接受已经更新了的今天的审美眼光评判时,却一减当年风彩而显露出许多不足甚至破绽。而《铁木前传》却与之相反,当初受人冷落甚至非议,而今却经久弥香,风情益增。“十七年”文学中,长、短篇小说均获得长足发展,而中篇却很不景气;而《铁木前传》一枝独秀。填补了这一缺憾。即使就孙犁自身创作而言,比他的名作《荷花淀》和…  相似文献   

18.
一 孙犁是一个具有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作家。这种风格的独创性,标志着他真正的艺术才华,确立了他在文坛的地位和在文学青年与广大读者中的深远影响。茅盾精辟地概括了孙犁的创作特色。他说:“孙犁有他自己的一贯的风格。《风云初记》等作品,显示了他的发展的痕迹。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象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这无疑是很中肯的。然而构成这些特色的内在原因是什么呢?他的这些创作特点和艺术风貌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在研究孙犁创作风格时,这不能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文革”结束后,孙犁恢复了创作。但令人不解的是,作为“文革”受害者之一的孙犁在席卷整个文坛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汹涌浪潮中却成了远远独立的边缘人,且晚年孙犁的创作风格较之于青年时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影响孙犁创作的外在原因当然是时代风云的动荡和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内在的重要原因则是抑郁症的纠缠。抑郁症反复发作的痛苦致使孙犁无法面对曾经的伤口。在外部环境的刺激下,上世纪90年代的孙犁更是陷于日夜整理旧籍的强迫症中,画地为牢,逃避现实,直至离世也未能走出曾经的阴影。  相似文献   

20.
孙犁“抗日小说”的“三不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犁珍爱他的“抗日小说”,晚年虽有劫后彻悟之《芸斋小说》,但心理依皈仍在“抗日小说”所记录的“真善美的极致”。孙犁“抗日小说”有“三不主义”,第一,不多写抗战时期北方人民的国民劣根性;第二,不正面涉及当面之敌即日本军人以及普通的日本人或日本文化;第三,不正面描写战争场面以及战争所固有的残酷。分析孙犁抗日小说之“三不主义”的成因及意义,可以窥见孙犁“抗日小说”的特点,也可以清理出上个世纪40年代兴盛起来的革命文学之浪漫主义传统的精髓,并据此进一步描写出40年代以迄今天大陆文学以“柔顺之德”为核心的特殊道德谱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